備受關注的蘋果智能的中國合作伙伴,接近浮出水面。
2月11日,據媒體報道稱,蘋果公司正與阿里巴巴合作,開發和推出面向中國蘋果用戶的人工智能,并已將共同開發的AI功能向監管機構提交審批。
蘋果和阿里對此暫未回應,資本市場則反應強烈。2月12日,阿里巴巴港股漲超8%,最新市值2.16萬億港元;A股阿里巴巴概念亦多數走強。蘋果股價也受這一消息帶動上漲,截至2月11日美股收盤,蘋果漲超2%。
在中國大模型應用DeepSeek掀起的熱潮下,與人工智能相關的中國科技巨頭也正經歷一輪價值重估,阿里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今年以來,阿里美股股價漲幅超過30%。
若合作最終達成,這對蘋果和阿里來說,都是一場“及時雨”:蘋果有望借助AI功能提振iPhone等硬件設備在中國市場的銷量,阿里及通義則獲得了加速向其to C市場的滲透的重要機遇。
蘋果公司發布的最新財報顯示,2025財年第一財季(自然年2024年第四季度),蘋果公司季度營收、利潤和毛利率再度創下歷史新高。但在區域市場營收表現上,大中華區營收同比下降11%,為連續第六個季度出現下滑。
蘋果CEO蒂姆·庫克解釋稱,公司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受到多重因素影響,蘋果智能(Apple Intelligence)尚未在中國市場推出是不利影響之一。按照蘋果給出的時間表,蘋果智能將于今年4月發布包括簡體中文在內的更多語言版本。
近日,蘋果向開發者發送的郵件信息顯示,蘋果公司計劃于3月25日在上海舉辦“利用Apple智能的力量”開發者活動,或意味著蘋果在中國本土的人工智能戰略即將揭曉。
在本土AI供應商中,百度、騰訊、字節以及近期爆火的DeepSeek都曾登上蘋果選擇合作伙伴的“心愿清單”,為何阿里及旗下通義成了最接近蘋果智能的選項?
有報道稱,蘋果最終選擇放棄采用DeepSeek的模型是由于其團隊規模尚不足以支持蘋果AI所需的人力和經驗。目前,DeepSeek團隊成員不到140人。
在服務大型企業客戶及算力資源方面,推出通義千問大模型的阿里云具有一定優勢,能夠滿足蘋果對AI功能開發的復雜需求,包括團隊協作、資源調配和長期維護等。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埃里克·伍德林認為,阿里作為中國電商巨頭,擁有與消費和支付行為相關的龐大數據,蘋果可以利用這些數據為中國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的生成式AI功能。“可能會出現的情況是:蘋果最初與阿里巴巴建立AI合作伙伴關系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將合作擴展至其他中國本土云計算公司。”
但阿里云體系擁有服務B端用戶的深厚經驗另一面是,通義大模型在面向C端消費者市場的擴張速度不及競爭對手。
模型能力方面,通義千問處于行業前沿。1月29日,阿里云發布了通義千問Qwen 2.5-Max 超大規模MoE模型,多項主流基準測試顯示,該模型的表現比肩GPT-4o、DeepSeek-V3等競品。在數學榜單上并列第一的模型當中,Qwen2.5-Max是其中唯一一個非推理類模型。
而在移動應用端,通義APP未能掀起太多聲量。在蘋果應用商店的免費下載排行榜中,榜首是后來居上的DeepSeek,字節的豆包和月之暗面的Kimi緊跟其后。在效率分類下的排行中,通義APP排在第12的位置。
與蘋果進行AI合作,或許可以成為通義觸達、理解更多個人消費者的入口。
據36氪報道,去年年底,通義從阿里云分拆,并入阿里智能信息事業群,此次調整包括通義to C方向的產品經理及相關的工程團隊,調整后,通義PC及App團隊與阿里旗下智能搜索產品“夸克”平級。
有接近阿里通義App團隊的人士曾向媒體透露,上述分拆前,通義to C方向團隊就已提出DAU(日活躍用戶數)的要求。據QuestMobile數據,截至2024年10月,通義的網頁端月訪問量約為1012萬。
借由蘋果AI及智能設備的順風車,通義有望更快在個人用戶中提升品牌認知,而提升的前提與未來蘋果中國用戶對AI功能的使用體驗深度綁定。能否跳出過往阿里系應用“大而全”的繁瑣,在與蘋果和Siri融合后提供更簡潔、用戶友好的個性化結果,同樣是對通義的試煉。
與阿里將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新動作一道引發關注的是,2月11日,創始人馬云再度現身杭州阿里園區。除了閑魚辦公區,馬云也來到了夸克和通義所在的阿里智能信息事業群辦公區“掃樓”。
去年12月,馬云在螞蟻集團20周年活動上談及AI的發展時稱,未來20年的AI時代能帶來的改變會超出所有人的想象。“AI會改變一切,但這不代表,AI能決定一切。技術固然重要,但是未來真正決定勝負的,還是今天我們為這個即將到來的時代做些什么真正有價值而又是與眾不同的事。”馬云說。
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阿里與蘋果的合作能夠為未來更多中國人工智能科技企業與大型客戶合作提供先行經驗。當更多實力玩家入局,“AI+手機”可能會帶來多贏的局面:AI技術在更多領域涌現應用和創新,與企業發展相互促進,用戶則獲得了更適合自己的選擇。(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