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股價累計飆升近四倍的寒武紀,今年1月7日漲超10%一舉突破700元大關,市值逼近3000億元,且如虹的漲勢至今仍未見放緩跡象。如果不考慮產品和營收,僅從市值來看,寒武紀已成為A股對標英偉達的“AI芯片一哥”,但隨之而來的質疑聲也越來越多。
寒武紀股價迭創新高之際,市場開始流傳一個調侃式說法:“寒武紀有1%的可能性成為英偉達,所以可以按1%的英偉達來對它進行估值”。1月8日美股收盤時,英偉達報140美元,市值約3.4萬億美元(約合24.4萬億人民幣),而在寒武紀股價突破700元的前一天即1月6日,英偉達曾漲至150美元左右,之后兩日連續下跌,因投資者對英偉達CES發布會預期較高但并未見到其有關核心AI芯片或其他更具革命性產品的具體進展,出現部分獲利了結。
英偉達的顯著回調也并未阻擋寒武紀這兩日繼續上攻,其最新市值已來到3100億元左右。值得一提的是,1月9日,有券商電子研究團隊首席在某微信群表示;“和華為算力發展平臺老大聊完,堅定了寒武紀站上5000-6000億的信心”。隨后,由于該內容被截圖并流傳到微博,該首席隨即退出群聊。
實際上,寒武紀2020年7月在A股科創板上市后,前兩年其股價并未顯山露水,直到2022年底ChatGPT全球爆火,基于市場對其國產替代的潛力和AI芯片市場的廣闊前景,寒武紀才開始一枝獨秀。其股價2023年起飛,一度突破200元,2024年繼續攀升,“924行情”啟動后加速上漲,11月29日被調入上證50指數更是如虎添翼,甚至被打上了“寒王”的標簽。
與股價的勢如破竹相映照的是,寒武紀自2016年成立以來,雖然營收在2017年至2021年期間曾快速增長,但2022年和2023年營收增長都很乏力,2023年甚至出現下滑,而且自成立以來公司從未盈利,2017年至2023年合計虧損約49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其營收有所增長,但仍處于虧損狀態。
對于硬科技公司而言,持續虧損并不鮮見,但寒武紀的關鍵“痛點”或不在此,而是AI芯片市場競爭激烈,不僅有英偉達、英特爾等國際巨頭,還有國內眾多的競爭對手,包括華為海思、摩爾線程等,寒武紀的市值能否匹配其領先優勢?以摩爾線程為例,其成立四年已完成四次迭代升級,截至2024年10月獲得425項授權專利,位居國內GPU企業專利授權數量前列。
除了摩爾線程,還有景嘉微、壁仞科技、天數智芯、燧原科技等芯片公司也在快速發展。顯然,伴隨著AI和芯片技術快速迭代,如果寒武紀不能及時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其產品的優勢地位難保。在此背景下,“寒王”50倍的市凈率估值難免顯得高處不勝寒,并頻頻受到市場質疑。
從技術和產品來看,雖然寒武紀在AI芯片領域具有一定的先發優勢,早期的終端智能處理器IP授權業務也曾取得突破,一度是華為海思的主要IP供應商,但隨著華為自研終端智能芯片,寒武紀這一核心業務受到沖擊。同時,寒武紀的業務發展對少數大客戶的依賴度較高,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業務逐漸成為支撐業績的關鍵,但第一大客戶頻繁變更,成為較大的隱患。
另外,從硬科技公司賴以發展的人才來看,與從事R&D(研發)的員工占員工總數45%且在全球廣納人才的華為相比,寒武紀的員工總數截至2024年年中不到千人,無論人才數量還是質量都存在較大差距。而核心技術人才的培養和積累需要時間和資源投入,高估值也無法助其在短時間內解決這一問題。
不過,拋開這些基本面來看,寒武紀目前還沒有出現股東大規模減持的計劃或跡象,至少在A股市場,這對一家常年虧損的公司而言可謂一大利好。另外,上交所和中證指數公司1月8日宣布了上證科創板綜合指數及其價格指數即上證科創板綜合價格指數的發布安排,該新指數的即將登場,意味著還將有更多資金被動流入寒武紀。
在持續質疑聲中股價不斷突破新高的“寒王”,能否演變成“中國英偉達”,可能會成為2025年中國科技圈最大的懸念之一。(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