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0日,國際工業創新港暨歐洲辦事處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行了揭牌儀式。一家來自中國最早通商口岸廣州的企業,廣州工業投資控股集團完成了這項壯舉。
“通過這一平臺,我們希望能夠將廣州工控集團的產品和服務推向全球市場,與全球頂尖的科研機構和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同時,我們也歡迎全球的企業和投資者來廣州、來廣州工控集團,共同探索合作的新機遇,開創美好的未來。” 廣州工控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景廣軍在揭牌儀式上如是說。這一創舉標志著廣州工控集團的國際化戰略邁出關鍵一步,作為自十九世紀以來先進技術引入窗口的廣州,也終于完成了由“引進來”到“走出去”的華麗轉身。
五年沐雨櫛風,銳意進取挺進產業升級之路
18世紀,蒸汽機的出現將人類引入工業時代,制造業隨之成為人類社會兩百多年來現代化進程的基石。世界各地的物料、能源、設備、工具、資金、技術、信息和人力,按照市場要求,通過制造過程,轉化為可供人們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業品與生活消費產品。然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深,對于地區制造業企業而言,原料和資金早已不再是發展的掣肘,技術和人才逐漸成為相關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019年,按照廣州市委市政府的戰略決策和部署,廣州工控集團橫空出世,肩負起打造先進制造業強市、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中發揮核心引擎作用的歷史使命。
制造業作為廣州傳統優勢行業,規模不小,企業不少,產量不低,技術不弱。作為廣州市政府投向制造業的一條鯰魚,想要幫助廣州制造業再上一層樓,改換新天地,怎么改才能快速破局,如何變方能不落窠臼?這成為了擺在廣州工控集團面前的第一道難題。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廣州工控集團的破局之鑰正是技術研發。
在廣州工控集團旗下位于四川德陽的廣日股份數字化示范產業園內,忙碌的生產線上,焊接機器人靈活而精準地對鋼板進行焊接;智能管理平臺大屏上,生產進度、設備運行狀態等情況一目了然...... 這是廣日集團通過5G工業互聯網、工廠集成管控可視化、數字孿生等多項先進制造技術打造的數字化車間,可實現全年2.5萬臺電梯、3.5萬臺電梯零部件的生產能力及5萬臺電梯的運輸能力。
而這只是廣州工控集團大力投入技術研發,全力攻克智能制造的一個縮影。在廣州工控集團各個制造企業,智能車間重新塑造了生產流程,智能化生產場景隨處可見。廣州工控集團旗下潤邦海洋通過打造海工船舶裝備數字制造與數字化工廠管理平臺,利用切割、吊裝、焊接等基礎生產設備IoT數據接入,構建生產制造場景數字孿生體,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提升產品質量;集團旗下的山河智能自主研發了5G智能鉆機遠程遙控艙,通過穩定的5G網絡,操作人員可在遙控艙內對數百公里外的鉆機進行遠程操控,完成鉆孔、取樣等一系列繁復的鉆鑿作業,面前的大屏幕同時清晰呈現鉆機工作現場的實時景象,各項數據指標一覽無余;同樣由山河智能打造的“山河祥云”聚焦工程機械裝備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將“5G+工業互聯網”技術與平臺緊密結合,對各類工程機械裝備進行遠程監控、施工數據實時呈現、施工過程監管等,是國家級工業互聯網APP優秀解決方案。
而自廣州工控集團成立以來,通過組建廣州工控集團集團科技創新總院、廣州工控集團科創集團,加快科技創新基礎上的產業創新。僅2024年一年,廣州工控集團旗下工業研發所帶來的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等成果就有450余項,累計超20項科技成果達到國際先進及以上水平。不僅如此,廣州工控集團旗下企業通過科技創新總院、廣州工控集團科創集團兩大平臺互通有無、各施所長,發揮各自優勢通過不同領域、不同方式邁向智能制造,一掃過去熱門領域“重復造輪子”而冷門方向無人問津的沉疴,幫助廣州制造業快速走上產業升級之路。
截至目前,廣州工控集團已有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工廠2家、工信部智能制造優秀場景3個、工信部工業互聯網APP優秀解決方案2個、工信部綠色制造企業4家,將不斷推動制造業向更高層次的高端化、智能化發展。
五年弦歌不輟,踔厲奮發邁進產業出海之路
改革開放后,中國制造業企業步入發展快車道,世界各地的訂單紛至沓來。然而隨著右翼保守勢力在全球范圍內的抬頭,地緣政治格局的不穩定因素日益增加,全球經濟合作面臨新的挑戰。
“不出海,就出局”,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中國制造業企業想要擺脫過去在國際產業鏈條中長期處于下游的局面,就必須轉變思路,積極“走出去”,主動出海尋求新的商業機會和合作空間。通過拓展海外市場,在分散風險的同時獲取新的增長動力,增強自身的國際競爭力。
廣州工控集團揚帆海外的立足點依舊是技術研發。2024年,廣州工控集團旗下廣州電纜6款“雙菱”牌儲能電纜新品通過UL(美國保險商試驗所)、SAA(澳大利亞標準協會)、VDE(德國電氣工程師協會)等國際權威認證;集團旗下山河智能自主研發推出的SWCH系列全液壓履帶樁架產品整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填補了行業空白,系列產品韓國市場占有率第一,打破日本品牌壟斷地位;集團旗下萬寶壓縮機VSN140壓縮機斬獲2024年艾普蘭獎。
作為早在八十年代就已經走出國門,邁向世界的廣州工控集團,深知出海這條路必須要“兩條腿一起走路”,技術研發是集團賴以維生的一條大腿,而深度適配國際市場需求,同海外消費者“攜手并肩”則是另一條。
近年來,廣州工控集團深挖國際市場需求,打造適配海外市場本土需求的產品,贏取差異化優勢,為持續盈利取得發展動力。集團旗下萬寶冰箱針對非洲、中東等地環境特征,推出可吸收光熱能轉化成電能儲備太陽能冷柜,保證斷電情況下產品仍能正常運行;集團旗下萬力輪胎為美洲市場量身定做一系列輪胎產品,充分滿足美洲越野愛好者需求。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加快產品出海速度,加強出海產品競爭力的同時,廣州工控集團緊抓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會展平臺機遇,提升工控品牌全球聲量,加大新興市場拓展力度,加速拓展高質量國際朋友圈。
2024年9月,廣州工控集團受邀參加《財富》世界500強峰會中東“指南”研討會活動,旗下工控國際也邀請來自阿聯酋的公司Ajyal Holding,在會上共同探討中東政策、經濟等信息,推動中東“出海”戰略升級。
在東南亞,廣州工控集團旗下廣鋼新材料全力“外延”海外市場,推動鋼材產品成功出口柬埔寨,在貢布保稅區設專用倉,建立穩定供應渠道,產品進入柬埔寨國家級戰略項目德崇扶南運河建設供應目錄。廣重分離機公司加大與巴基斯坦、泰國、越南、印尼等客戶的合作與交流力度,向泰國市場供應離心機產品超百臺,服務于泰國多家知名制糖企業集團。
在發達國家市場,廣州工控集團旗下潤邦股份并購德國FLSmidth艾法史密斯集團全球散料裝卸搬運業務,進一步提升港口散料裝卸搬運系統裝備領域市場競爭力及全球售后服務能力,并持續拓展海上風電等領域業務;集團旗下山河智能建立覆蓋歐洲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服務網點,助力實現高空機械產品在歐洲的銷售額年復合增長率超過300%;集團旗下自主品牌、自主研發的2.4G+藍牙雙模無線耳機,在美國亞馬遜上嶄露頭角,一舉進入耳機類目榜單前100名,最高排名更是攀升至前70。
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已經在出海之路上步履不停40余年的廣州工控集團,正在完成從“以產品出口銷售為主”的出海1.0模式,向“產業鏈系統集成出海”的出海2.0模式的華麗轉型。2024年,廣州工控集團成立工控國際搭建集團級供應鏈及國際產業資源服務平臺,積極推動外資項目的對接洽談與合作落地,實現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互動發展;集團于同年啟動中歐(廣州)產業轉化基地,打造中歐協同創新發展體系,推動歐洲先進制造業及創新項目落地廣州。
大洋彼岸,廣州工控集團在德國法蘭克福設立國際工業創新港暨歐洲辦事處,在外資項目對接洽談、合作落地;出海企業產品規劃、檢測認證、渠道導入;全球資本多元化投融資;海外業務跨境結算等方面均做出了不少貢獻。當前,廣州工控集團歐洲辦事處已升級為“廣州企業國際合作工作站”,成為廣州工控集團“引進來”的橋頭堡,“走出去”的通天橋。
近代史上,西門子等公司幫助中國建立了近代的發電廠和鋼鐵工廠,并在頤和園中安裝了中國的第一批電燈;AEG曾為北京的第一家自來水廠提供了電機和水泵;“一五”計劃中,德國機械設備作為關鍵補充被引入,用于建設大型工業項目,如機床制造和化工生產,為中國的工業基礎奠定了重要基石。
改革開放后,中國制造業迎來了快速發展期,德國制造再次成為中國學習和借鑒的典范。上世紀80至90年代,大量德國產設備、技術和管理經驗被引入中國。博世、西門子、奔馳、大眾等德企迅速占領市場;于此同時,在中國許多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技術升級過程中,都能看到德國制造的身影。
而隨著中國制造業逐步向價值鏈高端攀升,特別是在高精制造、綠色能源、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快速發展,中國制造正在用實際行動重新定義品質與創新的標準。以廣州工控集團為代表的中國企業,通過自主研發和國際合作,不僅實現了智能制造、高端裝備和綠色技術的突破,更在海外市場展示出中國制造的新面貌,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兼顧質量提升與品牌塑造,借鑒“德國制造”的成功經驗走出一條本土化的工業升級之路。中國制造不再是單純的模仿者,而是正在成為全球工業版圖中的重要參與者和規則制定者。
后記
2023年10月1日,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在《求是》雜志發表署名文章《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深入總結了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目標和成效。
文章強調,國有企業大多分布在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是實現國家戰略意圖、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和重大風險挑戰的關鍵變量。而誕生僅僅五年就已經在先進制造業和產業出海頗有建樹的廣州工控集團,無疑是對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精神的最佳注解。
在2024年《財富》世界500強峰會上,廣州工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景廣軍透露,廣州工控集團未來的兩大目標:“目前,集團把產業定位在深耕先進制造業,重點關注新材料、核心零部件、高端裝備三大領域。與此同時,我們期待能夠進一步地在全球整合資源,和全球的優秀企業攜手打造解決方案,讓產品和服務進一步走向全球。”
特刊 | 文中相關數據內容均來源于采訪與公開信息資料,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