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超級人才?在機器面前,人類如何保持好奇心與持久的學習能力?
在本月于上海舉辦的2024《財富》女性MPW峰會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副院長朱巖梅,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發展官崔麗,埃森哲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主席朱虹,浙江強腦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何熙昱錦與《財富》上海主編王昉展開了深度對話。
嘉賓們普遍認為,跨學科的綜合能力、提問“為什么”和“what if”的能力、共情能力,以及尋求生命意義的能力,是超級人才必備的特質,這樣的特質也將確保人類在人機共生時代保持進化。
以下是編輯后的對話實錄:
王昉:在今天的對話前,我先去和幾個AI聊天工具聊了聊。我問它們:未來在跟你們共存的時候,我們人類應該具備一些什么樣的技能?總結下來,它們給出的關鍵詞有幾個:學習力、創造力、高敏感度、跨學科的綜合能力、良好的溝通能力。但這些能力,很多在我們今天的學校中學不到?
朱巖梅:很好的問題。我做過工程師、投行、技術企業,最近又回到了大學教書。我最近就在思考這個問題,我覺得這個時代來了。簡短地講,我覺得要重新定義兩個字母:“A”、“M”。
“A”是什么呢?我們今天的教育,特別是東亞教育,太多的背誦、記憶、答題,“A”就是東亞教育主要的標準化的Answer。但是在人工智能時代,你要讓它給你好Answer,你就要學會Ask。只有問得出好問題,你才能得到好答案。但我們的孩子不會問問題,這是個極大的問題。
“M”是什么呢?過去在大學里就是Major,各種專業,比如工程專業、財務專業。
王昉:而且專業正在越來越細分。
朱巖梅:開個玩笑說,醫學研究都得分成左耳朵研究和右耳朵研究了,分科分得如此之細。但現在人工智能可以繪畫,做文本,很多東西都可以幫助你,所以這個“M”受到了極大的挑戰,而且原本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一件事情是由一個Major完成的,你想想,哪怕是做一瓶水,都要牽涉多個Major。
那么“M”要改成什么呢?Mission。比如西方鼓勵Gap Year,就是讓學生找Mission,讓你的心里有一團火,比如我要當宇航員,比如做企業。但在我們這兒,可能大學畢業的時候都沒找著,因為沒有時間找,所有的道路都是父母告訴的,學這個,學那個,找工作,老板告訴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一切都是這樣。
所以我們并不能說AI在摧毀教育,我覺得AI在拯救教育,尤其是東亞教育。
王昉:我在您的新書《人才基因》里看到一個細節,您說蘋果創始人喬布斯曾經上過中國書法課,或許最早他也不知道書法有什么用,但后來他將藝術才能與計算機結合,創造出了堪稱藝術品的蘋果產品,因此他敦促員工去創造不相關的“點”,其實就是跨學科的綜合能力。
朱巖梅:馬斯克在這點上更有說服力,他的自傳里說,他愛物理、愛工程,我記得他在加拿大女王大學上第一個本科的時候還學了商科、經濟學、會計,而且都是A。
王昉:人工智能時代,什么樣的技能我們不再需要了?
朱虹:重復記憶、或者機械計算的能力不需要了。但另一種技能變得重要,就是處理信息的能力。我們幫助很多企業做信息數字化轉型,面對海量的數據,不管是管理層還是員工都需要具備一定的戰略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要對信息做甄別、驗證和優先級排序,這些都應該成為企業給員工培養的基本技能。
此外就是剛才聊到的跨學科能力。我兒子現在在加拿大讀書,他讀的是生命科學,但他在實驗室做的課題,還必須懂計算機科學,以及很多物理、光學知識。今后這種拉通不同學科的能力非常重要。
王昉:最近與崔麗聊天,你的一句話給我留下很深印象。你說,AI無法幫助人類實現更高階的思維,但是具備高階思維的人能夠更好地利用AI,如何闡釋這個辯證關系?
崔麗:最近我看到牛津大學的一篇論文,核心觀點就是Theory is all you need,意思就是,AI和人類之間的核心差異就是,只有人類才能通過理論推導出新的想法和解決方案。現在的AI大模型依然只能基于已有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通過概率來推出下一個token。
所以,想象一下,如果退回到“地心說”時代,我們問大模型,你覺得“地心說”怎么樣?它肯定不會告訴你這是錯的,也不會推導出后來的相對論、量子力學。
再舉個例子,AI看似創造力很強,但它可能在傳統美術里突然創造出個印象派嗎?也不會。AI本質是基于已有歷史知識和數據的壓縮進行推演,所以人類相對于AI最大的能力是高階思維的能力,我們有超越數據的創新能力,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AI可以找出相關性,但是AI沒有因果推理的能力,至少目前還沒有。但大家有沒有發現,人類解決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找出因果性才能解決某個問題。
第三點,AI可以創造新的數據,但只有人類能夠會問“為什么”,“如果這樣會怎樣”?只有人類會給出新的假設,做新的實驗,然后又生成新的數據,引發新的知識拓展。
所以從這三點來講,當前AI還不具備高階思維。那么為什么有高階思維的人可以更好地利用AI?因為這樣的人能理解AI的中階和低階思維,又可以利用AI的中階和低階智力能力提升效率,最后獲得最好的結果。
王昉:在座還有一位嘉賓來自做腦機接口技術的強腦科技。我們對腦機接口可能有一些過于超前的想象,比如說一旦把大腦和機器接通,幾秒鐘里就可以天文地理無所不知。能否介紹一下這個技術目前的應用場景?
何熙昱錦:腦機接口主要分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兩個路徑。大家比較熟悉的是馬斯克做的開顱手術,插了電極進去,對大腦進行干預和讀取。而其實,更多人目前做的是非侵入式的腦機接口,不需要開顱,通過聲光磁電的方式讀取和干預大腦,我們做的就是非侵入式的。
短期內,腦機接口更多是輔助人類,增強人類。比如,它可以在短期內幫助人們恢復很多原本失去的功能,比如我們做的假肢是全世界第一個不用開顱就能用意識控制每根手指的假肢,殘疾人戴上這個東西可以恢復正常人的生活。再比如我們的神經調控類產品能夠幫助注意力缺失的小朋友提升注意力,或者幫助一些自閉癥的小孩恢復社交功能。我們還可以幫助人做正念、冥想、舒壓,緩解你的睡眠問題、焦慮問題、抑郁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講,腦機接口可以幫助人更好地管理AI。將來我們要作為AI的主人,腦機接口可以讓我們變成硅基和碳基的結合。就像現在殘疾人沒有手、沒有腳,給他裝上一個機器人的手和腳,它就變成一個半機器人。這樣AI就變成了人體的一部分,幫我們執行很多的任務,我們就變成了AI和人的結合體。
王昉: 那么通過腦機接口,一下子讓我們變成全知全能的人,這一天還遠嗎?
何熙昱錦:這一天可能需要一點時間。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是不是我們不用再學習了?插個電極進去就好了?但要做到這一點是很難的,因為科學界對記憶本身還沒有這么精深的研究。知識到底要怎么移植,怎么上傳、下載,直接放到我的大腦里,目前沒有人研究出來。
日本有一個比較新的實驗。研究人員把小白鼠放在一個實驗箱里,有左右兩個可以吃的東西,吃左邊沒事,吃右邊就被電一下,這個小白鼠吃多了以后就知道右邊不能吃,只吃左邊的。小白鼠的大腦里有個電極,研究人員把它拿出來,放進一只新的小白鼠腦子里,發現,新的小白鼠進到實驗室里,立刻就知道不吃右邊的,只吃左邊的。由此可見,這種二維的東西是可以移植到一個腦子里的。但是,記憶和知識是非常復雜的東西,人的大腦有860億個至1,000億個神經元,這種復雜的、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的神經網絡,現在的AI還遠遠不能達到,所以你要模擬記憶、情感、邏輯思維,把它整個抽取出來或者整個寫進去,還是比較難的。
王昉:很多人擔心AI會永久性地削弱人類的某些能力。比如我自己就有種擔心,如果現在每天讓AI幫我寫點東西的話,我自己的寫作能力也會慢慢喪失。那么我們如何才能保持好奇心,保持學習的能力?
朱巖梅:如果用一棵樹來形容人的話,我們現在特別焦慮的是讓它如何去開花。比如腦機接口就像在仙人掌上面嫁接,是可以開出挺奇異的花。但是,我們不能忘記這棵樹的根部。
今天為什么那么多的孩子厭學?我聽到一個數字嚇了一跳,說一些學校做檢測,80%的孩子都厭學。這就像一棵樹,上面長出了很多葉子,但實際上根是枯萎的,甚至是腐爛了,不往下生長。
那么這個根到底是什么?我把教育分成兩種,一種是專業教育,各種各樣的技能。但是我們別忘了人的博雅教育,所謂library art education,這是什么?欣賞美的能力、文史哲能力、情感能力,比如說意愿、心力。沒有心力什么都不想干,這是根上的。
王昉:所以有人說:首先要培養“人”,然后才培養“才”。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幾個月前在一次采訪中說,他的超能力就在于忍受痛苦、應對挫折、看到機遇。這幾個詞似乎無關知識和技能,更多關乎我們怎么處理內心世界,并尋找人生意義。
AI時代有一個很好的地方,會讓我們的教育變得更個性化,讓每個人的個性更好地被張揚。雖然我們看到“90后”已經在“整頓職場”,但眼下的職場畢竟還是工業時代的產物,還是比較講究科層制的。職場文化、人才篩選機制要做出什么樣的改變,才能擁抱和用好這樣的個性化人才?
崔麗:特別好的問題。在AI時代,企業在人才選擇上要發生什么樣的轉變?我覺得有三類人才特別重要:第一類,懂AI技術的人,能夠開發或者應用這一類技術的人。第二類,善用利用AI的人,提高工作效率,讓整個組織變得更加高效,同時有更多的創新。第三類,超越AI的人,就是具備高階思維的人,這一類人非常重要的是要一專多能,要文理雙修,要有非常強的好奇心,有非常強的思考力,同時一定要具備非常健康的身心。
呼應一下巖梅,我特別認同一點,就是李飛飛在她書里的一句話:每個人應該找到自己心里那顆的北極星。
王昉:我們討論了超級人才。那么AI時代,企業里的超級管理者應該具有什么樣的素質?
朱虹:今天的討論特別有意思,一環扣一環,前面講到包容的環境非常重要,個性化非常重要,而核心是自己的意見怎么能夠被別人所接受。
回到管理者,越是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越應該回歸本質,不是聚焦于機器,而是聚焦于人類員工。這里需要幾個關鍵技能。
首先,共情和有效溝通能力非常重要,因為這部分不是機器能夠感受,也不是機器可以替代的。我們最近做了一些研究,發現管理者和普通員工在對待AI這個話題上,認知和理解存在明顯的差距,這樣的差距會造成所謂的信任危機或信任鴻溝。
我們發現有一些高層管理者面對新技術還是有畏難情緒的,越是年輕人對先進的東西反而更擁抱,然后就開始挑戰管理層的權威,挑戰你的做事方式,而你自己不主動學習,面對的信任危機就會越來越大。
怎么來彌合這樣的鴻溝?管理者需要以身作則地學習,要共情,更加主動、更加暢通、更加有效地做溝通,要和員工一起重新審視你的工作模式、工作場景、工作職能的具體內容,重新定義在人工智能時代下新的崗位所需要的技能是什么。
王昉:剛才聊到人類要避免因為技術而喪失學習的動力和好奇心。在這一點上,技術企業、技術的設計者們,是否也應該在源頭上更有意識?
朱虹:還是要技術向善,開發更負責人的AI。剛才我說年輕一代在教我們怎么跟技術共存,他們與生俱來就是跟AI共存的,生活、娛樂、學習方方面面都滲透著AI的元素,所以在技術企業應當明白,你在影響年輕一代,你的技術將影響人類是否還能整體積極地進化。
王昉:腦機接口技術是不是人類對AI一種反制的努力?現在的具身機器人在能力上越來越接近人,而我們通過腦機接口技術變得越來越像機器。我們和機器好像在互相靠近,變得越來越像對方?
何熙昱錦:我覺得的確是的。
我想呼應一下前面幾位講的關鍵詞,同理心、情感、使命感、科技向善。這是我們公司做腦機接口的初心。我們為什么要幫助殘疾人,幫助弱勢群體?我們本來也可以做娛樂,讓大家都嗨,也可以做游戲,但我們覺得技術是要用來幫助最需要幫助的人。技術本身、科技本身、AI本身是沒有好壞的,但是掌控它的人是有的,做它的公司是有的。
腦機接口也是,當我們把它做成技術、工具,幫助人變得更強大的時候,我們就需要思考,更強大的人需要做什么?人跟機器之間最本質的區別還是情感、同理心和你能不能向善的能力和道德標準。
王昉:一百多年以前尼采說“上帝已死”,他提出了“超人”的概念。今天,AI也在催生一種全新的人類,他要把AI的技術和人類獨特的情感、價值觀結合起來,發揮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去推動社會進步,這和尼采的“超人精神”跨越百年遙相呼應。我們生活在AI時代的人類也要有自信,我們有一些AI掌握不了的技能,那就是我們的意義感和向內的求索。非常感謝四位非常精彩的分享。(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