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29日,美國商務部對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的晶體硅光伏電池反傾銷調查作出初步裁定,四國將面臨最高271.28%的反傾銷稅率,具體數額取決于具體公司,終裁結果將于2025年中公布。
美國商務部當天發公告稱,東南亞光伏產品在美國以低于生產成本的價格出售是不公平的。美國太陽能制造貿易委員會指責在東南亞四國設廠的中國光伏企業向市場傾銷產品,導致全球價格大幅下跌,并威脅到美國本土企業的利益。然而批評者指出,鑒于對東南亞光伏產品的嚴重依賴,美國對其征稅不能讓本土產業起死回生,而且還將使美國進口商和美國消費者承擔更高成本并承受損失。
這是美國商務部針對進口自東南亞的光伏產品作出的第二個征稅初步評估。今年10月1日,美國商務部公布了針對這些產品的反補貼初裁結果,關稅稅率介于2.85%至23.06%,普遍低于市場預期。
事實上,自2012年美國宣布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之后,中國光伏企業便開始考慮將業務轉向未受關稅影響的東南亞國家。2014年起,中國企業逐漸布局并擴大在東南亞的投資,中國光伏產品在美國的市場份額也開始下降。尤其是2018年,受特朗普政府持續發起貿易調查的影響,當年中國對美國的光伏組件出口同比下降高達90%。去年,中國光伏組件出口中僅有0.03%銷往美國,而東南亞占美國組件進口比重達82%。隨著東南亞四國崛起成為中國光伏產品借道銷往美國的“中轉站”,美國對四國的關稅行動注定只是時間問題。
美國這輪針對東南亞四國光伏產品的關稅行動最早始于2021年。當年4月,美國太陽能制造貿易委員會向美國商務部提交了請愿書,要求對來自東南亞四國的光伏產品進行反規避調查。2022年3月,美國商務部正式啟動這項調查,但由于美國本土光伏產業產能不足,拜登政府在2022年6月宣布給予東南亞四國為期兩年的關稅豁免。2024年4月,美國太陽能制造貿易委員會再向商務部提交對東南亞四國光伏產品的雙反調查申請,申請于5月14日獲得批準,商務部正式啟動調查,直到10月和11月做出雙反調查的初裁。
值得注意的是,終裁決定將由特朗普政府做出,由于特朗普在貿易方面的強硬立場,這可能意味著更高的關稅稅率和貿易壁壘。
事實上,中國光伏企業對美國的關稅行動早有準備。上海有色網分析稱,自2024年6月雙反豁免窗口期結束后,中國企業在東南亞的組件產能已陸續準備關停。截至目前,大部分產能都已停滯,僅以庫存組件進行外售消化。
有跡象顯示,中國光伏企業近期正將產能移向印尼和老撾等國家。今年7月,陽光電源、晶科能源、TCL中環陸續宣布在沙特的投資計劃,中東也已成為中企投資新的熱門目的地。另外,中國有7家光伏企業已在美投建產能項目,包括隆基綠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等。
晶澳科技相關人士在回應美國最新的關稅行動時表示,公司目前美國基地首片已經下線,如果后續美國對東南亞四國光伏電池反傾銷稅率過高,公司考慮美國組件廠發貨,可以規避關稅。
中國企業之所以堅持出貨美國市場,不僅因為美國是僅次于中國的世界第二大光伏市場, 更重要的是國內市場正面臨嚴峻的產能過剩。
自中國提出“3060”目標之后,光伏行業迎來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跨界玩家跑步入場,光伏企業數量從2021年的11.54萬家猛增到2022年的88.47萬家。隨之而來的是產能不斷擴張,2023年產能規模更是超出市場需求近一倍。自2023年初開始,光伏主產業鏈產品價格開始不斷走低,光伏組件價格全年下降約49%,而多晶硅料價格下跌了67%。與此同時,整個行業陷入價格戰和惡性競爭,財報數據全面惡化。
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72家主要A股光伏公司實現營業收入8246.19億元,同比下降19.70%;凈利潤僅為96.81億元,同比下降91.94%。以光伏龍頭晶科能源和隆基綠能為例,晶科能源三季度凈利潤暴跌99.4%,前三季下降80.9%。另一龍頭隆基綠能前三季凈利潤更是由盈轉虧。
在此情況下,美國市場對中國光伏大廠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Grand View Research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到2030年,美國光伏總裝機容量將從2023年的33GW提升至 377GW,美國太陽能光電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 966億美元,在2023年至2030年期間,年復合增長率為 13.7%。顯然,盡管特朗普的上臺讓光伏市場的前景變得不可預知,拜登政府通過的《通脹削減法案》也面臨關鍵補貼被取消風險,但美國市場仍會是中國光伏企業難以舍棄的巨大蛋糕。(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