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晚,電動車龍頭企業比亞迪發布三季度財報。財報顯示,比亞迪三季度營收達2011.25億元,同比增長24.04%,史上首次超過特斯拉同期251.82億美元(約合1800億元人民幣)的營收。三季度凈利潤116.07億元,同比增長11.47%。
比亞迪營收增加主要由于電動車銷量快速增長。數據顯示,今年1-9月,比亞迪汽車累計銷售274.79萬輛,同比增長32.13%。三季度,比亞迪累計銷售113.49萬輛,同比增長37.7%,超過市場預期的110萬輛。海通證券發布的一份研報分析稱,考慮到比亞迪的競爭優勢,預計其2024年新車銷量有望達到393萬輛,同比增長超30%。這將使比亞迪得以順利完成年初規劃的360萬輛全年銷量目標,也有望再度刷新公司的營收和銷量紀錄。
在營收和銷量屢破新高的同時,事實上比亞迪的凈利潤和特斯拉仍有不小差距。比亞迪前三季度凈利潤為252.38億元,特斯拉為48.2億美元(約合342.31億元人民幣),而銷量上比亞迪卻是特斯拉的兩倍多,這導致比亞迪汽車的單車利潤僅為特斯拉的三分之一。
單車利潤是一個車企整體綜合實力的體現。作為優秀的成本管理大師,馬斯克不斷在降本上下功夫,已經將特斯拉單車銷售成本降至歷史最低的3.51萬美元,從而提高了利潤空間。國內方面,隨著各大車企持續進行價格戰,9月國內汽車行業利潤率已跌到年內最低的3.4%,單車利潤也在最近兩年大幅下滑。目前國內單車利潤最高的車企是長城汽車,平均利潤約1.2萬元,而比亞迪利潤約9200元,這與特斯拉等歐美日知名車企仍有不小的差距。
盡管如此,比亞迪在國內無論是價格帶還是銷售增長率都令追趕者難望其項背,尤其是最近三年的快速發展令人咋舌。目前,國內每銷出三輛新能源汽車,就有一輛來自比亞迪。新能源車海外銷量中,比亞迪也牢牢占據三成份額,是國內當之無愧的電車龍頭。
在2024全球最有價值的100個汽車品牌中,比亞迪居11位,品牌價值121億美元,連續三年位列中國汽車品牌第一,特斯拉從去年的榜首退至第2位,品牌價值582.72億美元。隨著比亞迪繼續高歌猛進,比亞迪與特斯拉之間的差距有望繼續縮小。
事實上,無論是比亞迪還是特斯拉,它們的成功都離不開近幾年轟轟烈烈的電動車革命。
最新數據顯示,7月以來,新能源汽車國內零售滲透率已連續3個月突破50%。在消費品以舊換新中,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比例達到62%。中國官方在10月28日發布的一份通知中明確要求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要帶頭使用國產新能源汽車。
所謂“東邊日出西邊雨”。新能源汽車當道之際,傳統車企們正苦苦掙扎。近日國內各大車企密集發布三季度財報,顯示處境已日益艱難。
四大國有汽車集團之一的東風汽車31日發布的財報顯示,三季度凈利潤為-1.8億元,前三季凈利潤-1.15億元,同比暴跌407.32%。
中國汽車龍頭企業上汽集團30日發布的財報顯示,三季度凈利潤僅2.79億元,同比暴跌93.53%。前三季凈利潤跌39.45%。
車企巨頭廣汽集團30日財報顯示,三季度凈利潤虧損13.96億元,同比暴跌190.40%。前三季凈利潤僅1.2億元,同比跌97.34%。
另一巨頭長安汽車29日財報顯示,三季度凈利潤同比下降66.44%,前三季凈利潤同比下降63.78%。
外資車企同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德國知名的汽車集團大眾汽車三季報顯示,三季度凈利潤同比暴跌63.8%。集團的勞資委員會28日告知員工,管理層計劃關閉至少三家德國境內工廠、裁撤數以萬計的員工并收縮其在德國所有剩余工廠規模。
今年全球品牌價值第一的奔馳汽車也不容樂觀,三季度凈利潤同比下降54%,環比也下降44%。面對業績下滑,奔馳今年已經兩次下調了全年的利潤率目標。
知名豪車品牌保時捷29日發布的財報顯示,前三季營業利潤同比大幅下滑41%。國內保時捷售價跌破40萬的消息甚囂塵上,顯示保時捷在華銷售陷入嚴重困境。
從年初比亞迪降價打響龍年價格戰第一槍開始,汽車市場的生死之戰就已經被拖入白熱化,不僅對傳統車企而言,新能源車企也是如此。迄今為止,能夠實現盈利的新能源車企仍然寥寥無幾,主要包括比亞迪、特斯拉、理想和賽力斯。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曾預計,未來10年中國汽車主流品牌或許只剩7家。這意味著90%以上的新能源車企將在這幾年的價格戰中遭到清洗出局。
對于價格戰,今年汽車行業相關人士也打起了“口水仗”。華為常務董事余承東6月曾表示,全世界No.1的卷王是比亞迪,因為它有超低成本的能力。吉利控股集團高級副總裁楊學良曾暗指比亞迪的價格戰是“賠本賺吆喝”,并表示不能簡單地打價格戰。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則批評中國車企盲目內卷全靠蒙。不過,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則認為中國汽車越卷越好。
在經濟下行、消費不振的時代,價格戰的威力更勝以往,不跟上價格戰或打不起價格戰都意味著出局。客觀來看,并非比亞迪以一己之力將傳統車企和新能源車企都拖入這場嚴酷的淘汰賽,但其目前明顯已經獲取了絕對領先優勢。無論如何新能源變革都會滾滾向前,車企的是非成敗只能留給時間。(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