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機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它們具備更高級的自主性、靈活性和智能性。這些機器人利用先進的傳感器、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執行復雜的任務,如精密制造、醫療手術輔助、危險環境作業等。然而,我們需要的機器人不僅要具備高效的工作能力,滿足工業和服務業等不同領域的需求,其安全性、可靠性也是不能忽視的重要方面。
9月5日于上海舉行的《財富》40U40創想會上,《財富》中國新媒體執行主編謝菁煒與擎朗智能創始人兼CEO李通、極越首席設計官Frank Wu、瓦特曼創始人兼CEO譚勝虎就“我們需要怎樣的機器人?”這一主題進行了討論。
以下為經過編輯的對話實錄。
謝菁煒: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機器人?這不是一個馬上能給出答案的問題,因為機器人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多。但毫無疑問,它要安全可靠——不能“掉鏈子”,更不能制造新的安全問題。首先請三位,從各自產品出發,告訴我們你們心目中的安全和可靠是什么?
李通:擎朗智能是做服務機器人的公司,產品應用在餐飲、酒店、醫院、清潔各個場景。我們對安全和可靠重視程度非常高,因為我們這個領域里,機器人要頻繁和人接觸,而面臨的往往是非結構性的、千變萬化的場景。我們一定要保證人,特別是小朋友的安全,在安全基礎上完成任務。
我認為,一個機器人做完原型,我們只是完成了整個工作的20%,剩下80%的工作要聚焦在安全性和可靠性上面。我們做了大量的國家標準,包括兩項國際標準和16項團體標準來保證安全性的可控。
Frank Wu:我們的使命是打造智能駕駛、智能成長、智能判斷思考的汽車機器人。我們應該是汽車行業里首發機器人概念的產品,我們通過和百度一起合創智能駕駛的技術,給消費者帶來科幻的、智能化的產品。
對于智能駕駛來說,安全是首要的要求。我們應用了百度Apollo Robotaxi的技術,不僅能夠實現完全的智能駕駛,還通過激光雷達,通過不同的傳感器,帶來符合各種環境的安全的智駕體驗。
譚勝虎:我們做的是工業機器人,更具體一點,我們做的是重工業領域核心生產環節的機器替代人工的產品。怎么理解?比如我們將機器人用在對1400多度的鋼水的處理、調運上。對于我們來說,最本質的就是安全。
我們有很多客戶開玩笑說,安全的重要性遠遠大于今年多掙幾個億。這個行業最大的挑戰就是對安全要求極高,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行業門檻。
謝菁煒:安全性和可靠性從何而來?比如對于擎朗智能的送餐機器人來說,需要在紛紛擾擾的酒店中完成任務,如何確保人和機器的交互是安全的?
李通:這是非常重要的命題,我們從不同的維度實現安全和可靠。第一是從硬件的維度。硬件上有多層次的保護,比如遠處有激光雷達、視覺,中層有深度視覺、超聲、紅外,近處有bumper(碰撞檢測機制)來確保多層次的安全性。第二是軟件的維度。軟件可以把人從物體中識別出來,預判人接下來的動作——小朋友向我走來,小朋友要干什么?這些動作大部分都可以被預判,然后歸類。另外就是數據的維度。擎朗的近10萬臺機器人在全世界運行,積累了大量的數據,數據迭代使得機器人的安全性越來越好。
謝菁煒:極越定位是智能汽車機器人,不只是車,也是機器人。這個獨特的定位,意味著你們的產品更安全可靠嗎?
Frank Wu:今天我們在路上看到的大多數車輛可能更偏硬件,它們具有工具性和功能性,能把你從地點A帶到地點B。而我們做的不只是車,而是一個機器人。和李總提到的一樣,極越要判斷周圍的環境,通過智能攝像頭加上雷達,給消費者帶來最安全的智能駕駛的體驗。
安全和可靠在我們的產品中是合二為一的。機器人通過AI大模型判斷環境,可以持續遵循駕駛員的駕駛習慣,熟悉過往的行駛路線和環境,在此過程中它會越來越智能,把智駕系統打造得像一個老司機。說到安全性,我們知道人駕駛久了會疲勞,有時可能因酒駕違法,有時候又會玩手機、打電話,有人甚至一邊開車一邊化妝。人不是完美的,而我們的產品可以解決這些不完美,提升安全可靠性。
智能駕駛是未來一個重要的賽道。除了安全,我們還可以幫助人們節省人生最寶貴的東西——時間。假如可以讓汽車機器人幫你駕駛,你就可以用更多的時間,來做更美好的事情。
謝菁煒:瓦特曼希望讓“黑燈工廠”成為現實。如何保證在一個大量的、多種形態的機器人并存的的工廠里,硅基生物們能夠各司其職、安全可靠?
譚勝虎:在工業里面的安全,本質上指的就是工廠里沒有人的時候是最安全的。因為工廠里所有的安全隱患通常都是跟人相關的。能夠遠程操控的一律不要現場作業。
對于機器本身的安全,這就約等于前面談的可靠。所有我們的投資人和股東第一次去到工廠的時候都會被震撼到,看視頻和到現場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我們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是“吃土”的能力或者接地氣的能力,然后再要考慮算法的問題。
什么是“吃土”能力?想象一下,要在1000多度的作業條件下做一些特殊操作的時候,對于結構的設計和材料的選擇,以及多傳感器的融合等多個方面,都要考慮到,它們在高溫下會受到干擾,因此要多備安全冗余,我們每款產品都要備三倍以上的安全冗余。同時還要有各類實操機器人作業過程中的應急預案。我們有一款產品在寶武上線了一年多,那一年就是24小時持續的現場測試。我們也有對極端情況的擔憂,會擔心有一些特殊情況沒有考慮到,所以我們的團隊都會去現場,一直到產品達到認定的標準才對行業推出。
謝菁煒:具身智能是AI行業非?;鸬脑掝},這個領域的進展也非常快。你們各自的企業在具身智能的發展體現在哪些方面?
李通:具身是我們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機器人是人工智能通向物理世界的一扇門,通過具身的發展,機器人水平進一步躍升。它們更聰明,以后能做更多復雜的工作。
以前是它們的任務是移動,是配送,接下來如果加上手臂,是不是可以幫人搬運,自己上電梯,自己幫人端茶送水?是不是所有在服務領域中需要理解能力的很多工作都可以實現?這是非常大的變化和驚喜。我們預測在不遠的未來,大家將會看到具身在生活中大規模落地。
謝菁煒:但是在通往具身智能道路上,有沒有可能“能力越大,問題越多,風險越高”?
李通:我同意能力越大,風險越高這種說法。馬斯克說做原型很容易,但是批量生產很難,甚至不可能。我認為最大的挑戰不是生產硬件不可能,主要就是確保安全性和可靠性有難度。二是怎么實現在復雜環境中的可靠性,能夠百分之百完成任務,這個很難,這是我們今天所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謝菁煒:對于極越來說,在具身智能方面有什么進展?你們的智能汽車機器人的形態最終會是一輛車還是一個機器人?
Frank Wu:我們的產品,現在就是一個真正的機器人。剛剛提到的自由移動是智能駕駛,而我們的產品還能夠智能成長,就是通過了解駕駛員和乘客的習慣,它知道怎么迭代自己,會思考,判斷你想要什么。比如今天是周一還是周六,你在這一天習慣去哪里,是想去咖啡店,還是想工作,還是去朋友家,它都可以有預判。
我們利用百度文心一言大模型,讓人可以跟這臺車對話,這是全世界唯一的智能汽車,可以讓人和車像人和機器人一樣對話。你靠近車的時候,它可以幫你開車門,打開車窗,打開后備箱,然后幫你駕駛,就像機器人一樣服務你。
謝菁煒:重工業也在朝著具身智能的方向發展嗎?
譚勝虎:我一直認為,具身不重要,智能與否才重要,這是第一。第二,智能也要看用在哪里,在不同領域,大家對智能的定義和標準也不一樣。
說回到我們的工業,其實本質上我認為具身智能之所以很熱,是因為大家看到了機器人能力的多樣性,原來都是單一任務、單一能力,現在是多元任務、多元能力。在過去的200年里,工業都是強調專業化分工的,各個工種越來越專業,因此每個工種背后都有老師傅,要老帶新,有很多工藝和經驗的積累要學習。而工業智能機器人解決了專業化分工單一工種下的經驗問題,用數據積累替代老師傅,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要解決的,我們不期待所有的機器人把所有的活都干完了,我們希望機器人可以干好幾個活,或許有相臨近的任務能夠用一臺機器來完成,這是更聰明的實現路徑。我們一直不鼓勵說什么活機器都可以干,因為有非常多的約束和限制。
謝菁煒:哪些約束和限制阻礙了工業實現AGI?
譚勝虎:是因為AGI在工業場景下有特定的限制和條件。工人入職大型工廠,進門第一件事就是接受一系列的培訓和說明,之后又有很多作業規范。我認為未來的AGI產品落地工廠,解決場景問題的時候,依然要有規矩,依然有一系列的約束和限制條件。在工業中,一方面追求機器人能更多樣性、更全面,同時追求規矩。為了保障生產,無論在質量、效率、安全各個角度都要有一系列的規則。這兩個是在發展過程中并行的。(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