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方式的變革
催生了現代企業家精神
我一直非常強調生產方式,生產方式的變革催生了現代企業和現代企業家精神。
農業社會是以家庭、家族、宗族、血緣為核心的生產方式和組織形式。工業化到來后,就是以工廠、公司為組織形態,專業分工形成大規模生產方式,甚至跨國生產的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的變革帶來了我們今天的所有。當然,我們可以認為蒸汽機革命是一切的開始,但本質上是生產方式的變化,誕生了現代企業,也催生了今天的現代企業家精神。
眾所周知,1840年鴉片戰爭將我們打醒,我們突然發現自己這個“天朝大國”遠遠的落后世界,必須奮起直追。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其實從1840年就開始了。中國的現代化或者說工業化進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是洋務運動時期,第二個是民國時期,第三個是新中國成立后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以及改革開放到現在。我有一篇文章專門對此進行了分析,我認為新中國成立后,經歷了兩個模式和過程。
前三十年,我國走的實際上是蘇聯計劃經濟的這樣一個工業化的模式,用工農業“剪刀差”的方式來積累重工業的資本。它的本質是計劃經濟,還有單一所有制,創新和活力必然是缺失的。周其仁教授在我這本書的推薦序言里也寫到,過去是單位,整個國家都是一個工廠,一個統一的單位。改革開放到現在,今天的企業,可以微觀改造、自主經營,這是根本的變化,也是社會的最基礎的變化,沒有這個變化就不可能有現代化。以上,是我對中國現代化過程的簡單回顧。
當然,雖然工業革命只有一個,但是在全世界經歷了三次大的工業化浪潮:
第一次工業化浪潮起源于西歐,更準確地說,它始于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的航海大發現與殖民活動,隨后在英國引發了工業革命。正如馬克思所清晰闡述的,那個時代是一個殖民時代,是一個通過血與火掠奪并積累財富的時代。
我認為第二次工業化浪潮的代表是美國。繼歐洲的工業革命之后,美國就像今天的中國一樣,成為了歐洲的農畜產品的供應地。在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交替的過程中,經過南北戰爭后,美國真正開始了他們的工業革命和現代化革命,并且只用了50年的時間。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美國的所有指標都超過了英國,成為了第一強國。因此,美國也是通過這樣一個交換過程,在二戰后形成了我們所說的金融霸權、經濟霸權、科技霸權、軍事霸權。它是以霸權的形式,而不是以掠奪和殖民地的形式來實現的。這是我認為在人類歷史上第二個經歷大規模現代化、工業化的國家——美國的情況。
第三次工業化浪潮的代表,就是今天的中國。我經常跟大家講,中國是靠什么發展起來的?我們不是靠霸權,而是靠人力資源。最初,我們依靠的是廉價的人力資源,三億農民工托起了我們今天的工業化。而現在我們依靠的是人力資本,或者說是工程師資源。因此,中國經歷了人力資源的轉變,并實現了現代化。所以,這三次現代化的方式在本質上是有所不同的。
我認為,中國的現代化探索,依托了人力資源的稟賦優勢,遵循世界秩序和貿易規則,實現了和平發展與崛起。這是我對現代化歷程的三個認知。
中國式現代化經濟體系和結構的
主要脈絡與板塊
回顧我國經濟發展歷程,特別是這40余年是怎么走過來的,可以看到一個非常清晰的板塊構成。不同時期產生的不同經濟板塊,共同構成了今天中國宏大的經濟版圖。
首先是以重工業、能源交通、軍工航天以及金融等重化工業與國防板塊,這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偉大成果,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改革開放后經過國有企業改革,形成以大央企為核心的國有經濟體系和板塊。
改革開放的40余年里,我們形成了三大板塊,即出口導向的制造業與供應鏈體系、新興的科技與互聯網消費板塊、基礎設施和虛擬經濟板塊。今天我們經常談論的供應鏈、價值鏈的本質,其實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已經有所體現。當年,田源、張維迎等我的這些同齡人,都親身經歷了那個時代。當時有一個叫做“國際大循環理論”的觀點,我一直認為這個理論是中國崛起的一個根本的、非常重要的政策。這個理論的重要實踐就是“三來一補”,即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通過這種方式,我們逐步吸引了港澳資本、“亞洲四小龍”資本和(更多的)跨國資本,經歷了這三個浪潮洗禮。這個過程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外向型制造業、外向型價值鏈和供應鏈的基礎。這是我們國家最值得驕傲的事情之一,以此我們形成了外向型的工業化基礎。這也是當年沿海發展戰略的成果,它孕育了今天的長三角、珠三角這兩個制造業的集群基地。
同時,我們趕上了互聯網的浪潮。隨著90年代互聯網的引進,至今已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互聯網板塊,產生了眾多科技公司,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開放性的制造業體系,以及互聯網和科技體系。
而現在,我們正在步入一個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這個階段是生態的、綠色的。同時中國也正在進入老齡化社會,健康養老的需求快速增長,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民生領域。所以綠色經濟、數字經濟、民生消費板塊,它們構成了“雙碳+科技”“大健康+消費”的兩雙賽道。
回顧新中國走過的這75年,每個時期都形成了特定的經濟板塊。如果要講述新中國的經濟歷程,從時間和板塊劃分的角度來看,大概就是這樣的認識。
企業家精神是國家和民族的筋骨
當然,談論現代化的實踐最離不開、最重要的還是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企業家是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和民族振興的中堅力量。我一直喜歡用“筋骨”這個詞來形容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他們不僅僅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脊梁,更是其筋骨。無需多言,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創造了財富,通過稅收形成國家體系,通過員工工資、獎金和分紅,形成家庭資產負債表。因此,企業組織是在真正創造財富。
如今,我們常談論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有做蛋糕的,有分蛋糕的,有得蛋糕的。但無論如何闡述,實現共同富裕的前提始終是做大、做強蛋糕,讓蛋糕變得更甜美。而企業家和企業組織,正是做蛋糕的人。
當然,還有一點也是我過去經常提及的。鴉片戰爭至今,中國已經歷了三次現代化與企業家精神的浪潮。第一次是洋務運動,第二次是我們常說的民國時期民族資本的崛起,這一浪潮大約發生在上世紀初,也是我們在大學里學習中國經濟時經常會講到的一段歷史。提到這段歷史,我們最熟悉的人物當屬張謇先生和盧作孚先生。
第三次浪潮是改革開放到現在。80年代是改革的年代,而90年代則是企業家和企業崛起的年代。進入本世紀初的前十年,是中國加入WTO、全球化以及中國崛起的時代。現在,新的十年已經開啟,我們正步入一個綠色經濟、數智經濟和大健康民生經濟和后服務業的時代。因此,我經常說,工業化解決的是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而后工業化的服務業則解決的是娛樂、教育、醫療、養老等更高層次的需求,這兩者是有顯著區別的。
今天我們看,雖然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已經得到了較好的滿足,但娛、教、醫、養等方面還剛剛開始發展。泰康之所以涉足養老領域,正是因為我們看到了長壽時代即將來臨,這是一個超級長期的大賽道,也是我們在商業上的一個重要認知。
我經常用“84派”、“92派”來概括改革開放時期的企業家群體。為什么要用“84、92”呢?1984年,鄧小平同志第一次去深圳考察,那時中國改革開放剛開始,涌現出了柳傳志、張瑞敏、魯冠球、王石等一批企業家。那個時候中國的現代企業制度還沒有形成,所以帶來了很多歷史性的問題。而“92派”企業家則是在鄧小平第二次南方談話,并頒布了《股份有限公司規范意見》《有限責任公司規范意見》后出現的。我認為“92派”企業家是真正的現代企業的試水者,真正現代企業的實踐是從我們這代人開始的。
我還經常提到“海歸網絡派”,他們對企業和制度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帶來了創始人和期權制度,解決了創始人和團隊的財富來源問題。這是一種制度創新,它允許一個想法、一個創意被賦予價值。
那么,為什么我要講“后WTO派”呢?因為這個時期,我們完全形成了與西方、與發達國家接軌的創業制度,包括企業制度、產權制度、法律的保護,以及資本的制度。從天使基金到PE,再到創投基金,最后是面向資本市場公開上市。資本的來源、制度的保證和企業家精神可以完美地結合起來。所以,回顧中國改革開放這40余年,我們可以看到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的發展歷程。
同時,我也一直在觀察美國。美國的崛起經歷了三波發展浪潮,誕生了三批偉大的企業。我們經常提到J.P.摩根、卡耐基、洛克菲勒、福特先生,他們代表了美國的黃金的工業浪潮年代。我們這一代人身上有點他們的味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進入了中產階級的消費時代,誕生了一批偉大的消費公司。到今天,美國進入了科技引領的數據浪潮時代。
而當下的中國,有點將這三個時代疊加在一起的味道。目前中國偉大的消費公司還不多。因此,盡管今天中國經濟遇到了很大的挑戰,但只要創新創業、尋找新的發展方向,還是遍地都是黃金。
民營經濟
引領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進步潮流
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是在政府的主導下,由政府、國企、民企和外資這四股力量共同推動中國經濟進步的結果。在三股企業力量中,發展最快、最為矚目的就是民營經濟。
民營經濟“56789”的說法,正清晰地表明了這點。但更重要的是,民營經濟也引領了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進步的潮流。回顧過去40余年,民營經濟在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過去我們經常提到“老三件”和“新三件”,在毛澤東時代,它們是自行車、縫紉機、手表;在鄧小平時代,則是彩電、冰箱、洗衣機。我們這一代人對此記憶猶新。
在這場大的浪潮中,最后留下并引領這個行業的是誰呢?可能是如海爾、美的、TCL、格力等這樣的市場化的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它們有可能在全球產業中占據頭部地位。
PC時代,即計算機時代,在中關村,曾經有千萬家高科技公司,但如今全球范圍內,專注于PC制造并存活下來的僅有三家:聯想、戴爾和惠普,華為也可以算在其中,當然華為的業務涉及多個領域。
進入互聯網時代后,從早期的三大門戶網站到如今的BAT,或是具有創新性的京東、美團、拼多多、字節跳動,可以這么講,在互聯網和短視頻創新領域,中國民營企業仍處于領先地位。
如今手機和汽車產業是兩大重要領域。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產業崛起,其生產商主要也是民營企業。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盡管也有國有企業參與,但在提起該領域具有代表性的企業,我們首先想到的還是比亞迪和寧德時代,就像在互聯網領域的阿里和騰訊一樣。
接下來,我一直預測的大健康時代也已經開始。在這個時代,像藥明康德、恒瑞醫藥、邁瑞醫療器械、聯影等企業都是佼佼者。當然,泰康在醫養和養老領域也是一個頭部企業。還有像九州通這樣的企業在醫療流通領域占據重要地位。
因此,我們對民營企業的認知,不應該僅僅停留在“56789”這樣的數字上。回顧這些年一波又一波的經濟浪潮以及產業變遷,可以看到,那些活躍、創新且最終形成品牌的企業,很多都是民營企業。
賺快錢時代已經過去
真正企業家的時代到來
當然,今天中國經濟遇到了挑戰。去年在深圳的亞布力論壇上,我就曾指出,其底層邏輯是經濟轉軌。這一轉軌過程中,疊加了三年的疫情以及一系列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形成了今天的狀況。但本質上,這一轉軌標志著工業化、城市化基本結束,我們進入了后工業、服務業的時代。因此,企業的創業、創新必須適應這一新的形勢。正如我之前所說,盡管環境變了,但機會仍然無處不在,遍地還是都是黃金。
世界的邏輯也在變。地緣政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雙碳”目標、人工智能的崛起,以及我現在要強調的、學者們尚少提及的長壽時代,都是新的超級現象和超級問題。關于長壽時代,我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百歲人生即將來臨,人們將長期帶病生存;再過三五十年,整個地球的人口將出現負增長,而中國的人口已經出現三年的負增長了。當人口進入負增長時,所有的經濟行為、社會行為、管理行為都將與現在截然不同,這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經濟的邏輯也在發生變化。我們正從“雙高”時代,即高增長、高收益的時代,進入“雙低”時代,即中低速度的增長和低收益的時代。我們必須認識到,賺大錢、賺快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賺長錢和慢錢的時代正在來臨。所有人必須放棄過去的經驗和觀點,如果還用過去的經驗和觀點來看待當下,我們將會遇到各種挑戰和麻煩。只有認識到社會的轉型,用一種新的姿態來適應未來的發展,我們才能走得更平穩,這是我的核心觀點。
企業的邏輯也發生了變化。大家可以看到,中國的企業經歷了兩個階段的發展,過去基本上是萬馬奔騰的局面,我曾用“遍地英雄下夕煙”來形容那個時代。那時的企業,跑馬圈地、野蠻生長,很多多元化、高杠桿、資源型發展模式的企業形態如今已經逐漸式微。
現在,我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這是一個專注主業、專注專業、創新驅動、效率驅動的頭部企業的時代。同時,這也是我所強調的知識經濟、知識資本、知識企業家的時代。
所以,當我看到這些領先行業的民營企業時,我注意到他們的創始人,都是名牌大學的畢業生。這標志著當下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這也是轉軌時代。正如我今年在亞布力企業家論壇年會上所講,真正的企業家時代已經來臨。
這個時代的企業家們要如何修煉內功,才能在同質化競爭的環境中脫穎而出?唯有依靠創新和效率,這也是我所說的真正的企業家時代的含義。
《戰略決定一切》
記錄30年創業、創新、戰略和思考
最后,我想與大家分享今天發布的這本新書——《戰略決定一切》。此前,我曾將泰康各個時期的講話內容整理出版,書名為《戰略思維》,并有幸邀請到厲以寧老師為該書撰寫序言。前幾年,在湖畔研修中心以及亞布力成長計劃中,我多次與年輕企業家分享了關于戰略的課程。基于這些課程的內容,我撰寫了一篇題為《戰略決定一切》的文章,并曾與劉俏院長進行過交流。此后,我花費了三年的時間,將這篇文章拓展并編寫成了一本完整的書籍,就是今天大家看到的這本《戰略決定一切》。簡而言之,這本書記錄了泰康28年來在創業、實踐、創新、戰略和思想成長方面的豐富體驗,也凝聚了我對這段歷程的深刻感知與思考。
還有一點想與大家分享,我所理解的戰略是一個更大范圍的概念。通常我們談論戰略、愿景、使命和價值觀,這大概是教科書中的戰略定義。在經營嘉德和泰康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初心是根本。剛才(俞)敏洪提到的定力,其實就是初心,也可以理解為理想。你的初心有多堅定,你的行為就能走多遠。我認為,初心決定定位,定位決定戰略,戰略則決定一切。戰略的核心是聚焦,意味著所有的領域都要圍繞戰略,一切資源都要服從戰略,并最終落地于戰略。
那么戰略如何落地呢?我認為,人力資源是關鍵,而治理結構則是第一要務。我首次提出,企業的治理結構應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法人治理結構,另一部分是企業的經營治理結構。經營治理結構以人力資源為核心,圍繞戰略去制定和設計組織形式。這種組織形式必須能夠支撐戰略落地。有了組織形式,組織流程就會自然而然地形成。接下來就是團隊長的選拔、團隊的建設,以及激勵、考核和人才的定價。因此,我認為這一整套體系是戰略落地的首要任務。
第二點我想談談資源。在泰康,我們稱之為“價值板塊”,這是我們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理念,即資源必須服從戰略。為什么會有經濟學?為什么有好企業和不好企業的區分?關鍵在于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資源,好的企業家會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在戰略上。
因此,在泰康我們有一句話:“泰康只做戰略的事,不做與戰略不相關的事。”泰康的資源只投放在戰略上,而不是非戰略領域。這就意味著,要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在你最核心的事務上。這是我們在實踐中深刻總結出來的經驗,所以稱之為“資源服從戰略”。
另外,我想談談企業的執行力。大家都知道,泰康在執行力方面也有正反兩面的經驗教訓。你不能僅僅因為自己是老板,分配了工作、任務就讓員工去做。如果他們沒有真正理解背后的目的和意義,執行起來可能就會投機取巧,或為了完成老板要求而變形,我們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困難。
做養老項目時,因為當時沒有形成共識,我就遇到了非常大的阻力,可以說當時所有人都不同意,大家覺得做這件事比過去搞縣域保險還難。
所以我們后來提出“戰略共識就是執行力”。共識是什么?就是把戰略天天講、年年講、月月講,讓大家全面理解。后來,我們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反復溝通,最終形成共識,這是最大的收獲。所以今天泰康的執行力非常強,這種強是建立在所有員工都清楚公司想要什么,都明白公司的戰略是什么的基礎之上的。因此,我認為執行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當然,風險和創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也是我把價值觀放在最后來談的原因——價值觀就是戰略的基石,支撐著一切。上述,是我關于這本書的構思,為大家簡單介紹。
在此,我也想用三句話概括泰康已經走過的28年的歷程:初心不改,創新永續,商業向善。用市場經濟的方式方法,去實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想。
目標純正、心無旁騖,做正確的事
時間就是答案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些個人的經歷和感受。現在屏幕上展示的兩幅油畫,是我們泰康美術館的收藏品。一張是沈堯伊先生于1975年創作的《革命理想高于天》,它描繪的是長征路上,大家請毛主席講故事,以提振紅軍戰士的信心的真實歷史故事。
我出生在50年代中后期,中學時期曾唱過蕭華寫的《長征組歌》,作為青少年,我充滿激情。每當我唱到“革命理想高于天”這句時,感覺到理想在廣袤的時空里回蕩,無邊無際。很多時候人們說“革命理想大于天”,但我覺得這話說錯了,“大”和“高”是天壤之別,一定是“革命理想高于天”。
另外一幅是陳逸飛26歲時創作的《黃河頌》,一個年輕的紅軍戰士手握步槍,迎著朝陽,站在山崗上眺望遠方,背后是奔騰的黃河,他的槍尖上還插著一朵小紅花。我覺得這代表了我們這一代人的理想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首先有理想主義,才能有浪漫主義。有了理想主義、浪漫主義,不腳踏實地去做,就變成虛無,變成塵埃,在歷史上什么都留不下。所以現實主義就是實踐,就是要創造價值。
將這兩張畫所傳達的精神歸納起來,就是我的一生、我對泰康以及商業實踐的一句總結:“目標純正、心無旁騖,做正確的事,時間就是答案”。
特刊 | 該文章由泰康提供,非《財富》(中文版)編輯內容,文責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