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終于有了它的治理法案,這背后似乎暗藏了一個新的世界分工邏輯。
3月13日,歐洲議會的人工智能法案聯合負責人將其稱為“歷史性的一天”。當日,歐洲議會以 523 票贊成、46 票反對、49 票棄權的壓倒性優勢通過《人工智能法案》。歐盟人工智能法案(EU AI Act)是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立法,旨在為人工智能(AI)在歐洲的發展和應用制定統一的法律框架。
該法案將AI技術分為四個風險等級:“不可接受”、“高”、“中”和“低”。這種分類決定了相關企業需遵守的義務程度,風險級別越高,合規要求越嚴格。同時,該法案確禁止某些威脅公民權利的AI應用程序,例如基于敏感特征的生物識別分類系統、無目標地抓取面部圖像以創建面部識別數據庫、工作場所和學校的情緒識別、社會評分、預測性警務以及操縱人類行為或利用人們弱點的AI。
法案認為,對于高風險類別的AI提供商,在提供服務之前,必須進行徹底的風險評估,并確保其產品完全符合法規要求。違規企業可能面臨嚴厲的經濟處罰。歐盟同時為某些AI系統制定統一的透明度規則,要求提供商對AI系統的工作原理和決策過程提供必要的透明度。
外界普遍認為,這些內容體現了歐盟在AI領域的監管決心,旨在保護基本權利、民主、法治和環境可持續性,同時促進創新,確立歐洲在AI領域的領導地位。法案的具體實施和影響還有待觀察,但無疑將對全球AI行業產生深遠的影響。
人工智能法案之外,更加有趣的話題是,一種新的世界分工已經出現:在某一新興領域,美國首先負責創新、中國將這種創新付諸于實踐應用,而歐盟則首先立法。歐洲總是試圖建立一種防御機制,防止人類濫用新型科技工具。
這種情況在此前的電動車領域已有顯現。特斯拉首先將電動車推向世界(特斯拉比比亞迪更早量產電動車),隨后中國數以百家的電動車公司應運而生,蔚來、理想、小鵬汽車這些后來者大有超越特斯拉之勢,而歐盟則對電池、碳足跡追蹤等等制定了最為詳細的法律法規。
現在人工智能領域這一情況似乎又有重復:OpenAI點燃了全球對通用型人工智能的熱情,而中國的BAT等諸多科技公司都已經推出了人工智能大模型產品,如今歐盟對人工智能制定了框架性的法律規則。
“這和三個地區的環境、制度和人文都有關系?!币晃粍摌I者的理解是:美國推崇創新,社會鼓勵創新、包容失敗,這種文化環境吸引了全球的人才,并為創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尤其對于顛覆性的、需要長期投入的創新有著絕對癡迷的追求,讓創業者們和風險投資家們將這種追求付諸于實踐,完成從0到1的過程。其制度上的靈活性和創新能力,能夠適應變化的形勢,不斷調整和優化科技政策,保持創新體系的活力。
中國龐大的市場和用戶群體為創新技術提供了廣闊的試驗場。企業和創新者能夠根據市場需求快速調整和優化創新產品,實現從概念到實際應用的快速轉變。不僅如此,中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的全部工業門類,形成了從原材料加工到成品制造的完整產業鏈。這種全產業鏈的優勢使得中國能夠在全球供應鏈中發揮關鍵作用,尤其在應對突發事件(如疫情)時,能夠快速調整和響應。由此,憑借供應鏈優勢、巨大的單一市場和對應用場景的深入研究,中國用戶往往能夠獲得一項新技術在全球范圍內最快和最好的用戶體驗。
而歐盟則是“一個更為理性的地區”,他們希望更緩慢、但更正確地使用新科技工具。歐洲在立法方面具有強烈的前瞻性,傾向于主動制定規則來應對新技術可能帶來的挑戰和機遇,而不是被動應對。這種理念使得歐盟能夠在新技術發展初期就介入立法,以法律形式規范技術發展和應用。并且,通過在新技術領域的立法,歐盟往往能夠推動全球標準的制定。由于歐盟市場的規模和影響力,其他國家和地區可能會參考或采納歐盟的法規標準,從而在全球范圍內產生“布魯塞爾效應”。
回到人工智能本身,歐盟的AI法案也僅僅是為全球建立的普適性的標準,未來各國一定會制定更為適合本國的法律法規。但是如果“美國創新、中國應用、歐盟立法”這一看似合理的世界分工形成,或許將會推動人類更為合理地進步。(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