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2023年《財富》ESG峰會在上海成功舉辦。這場峰會以“商業新指針:持續與共益”為主題,全天共設14場與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相關的討論與對話,探索商業世界可持續、負責任的增長之路。
超過40位發言嘉賓匯聚一堂,就人機共生時代商業如何以人為本、負責任的AI、ESG評級改革、社會責任投資與影響力投資、循環經濟、能源轉型、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城市、供應鏈變革、職場平權等議題,分享了思考與洞見。
以下為本次《財富》ESG峰會的精彩觀點。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2023年《財富》ESG峰會后續系列報道。
人機共生時代:誰是工具,誰是目的?
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的是人類福祉的提升。在人機共存時代快速到來之際,商業世界在運用技術提升效率的同時,如何繼續將人置于中心位置,更好地關照員工、服務客戶、促進所在社區的繁榮?如何令技術服務于人,而非接管人類?
ESG評級:逆風中的革新
盡管在過去十年成為商業世界普遍信仰的價值觀,但ESG近期備受審視甚至質疑。俄烏戰爭拖緩了全球氣候努力的步伐,馬斯克公開指責ESG評級為“騙局”,而對于ESG標準過多、企業“漂綠”的批評也起此彼伏。ESG如何超越“虛偽的道德姿態”的批評?新技術何以用來改善ESG數據有效性不足、評級機構魚龍混雜的局面?企業“作更少的惡”往往比“行更多的善”受到更多關注和獎賞,如何改變這一狀況?
投資向善:社會責任投資在行動
根據有關報告,全球奉行ESG準則的投資基金規模到2026年時將增長至近40萬億美元,占到全球總資產的21.5%。相較于傳統投資理念,ESG投資更多著眼于企業的環境影響、資源利用、社會公益、公司治理等可持續指標。將社會責任納入投資戰略,對整體回報的真實影響如何?如何識別企業的“漂綠”風險?如何尋找高質量的投資標的?如何在E、S、G三種訴求之間取得平衡?
下一個20年:讓在乎者成為贏家
2004年,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發布《在乎者即贏家》 (Who Cares Wins)報告,首次提出ESG概念,此后的20年間,ESG已成為商業世界的新價值指針。下一個20年,決策者、投資者和商界領袖們如何共同努力,令ESG“叫好”又“叫座”,令踐行企業真正實現長期盈利,令可持續發展惠及更多人群?
循環經濟:曙光初現
全球62%的溫室氣體是在開采原材料、加工制造成商品的過程中排放的,而只有9%的被開采材料被重新利用。好消息是,從制造業到零售業,從時尚人士到普通消費者,“循環經濟”理念正在深入人心。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估算,全球產業重新設計、回收和再利用材料與商品的努力,到2030年前可以產生4.5萬億美元的額外經濟產出。電子產品、時尚、食品和塑料等行業的企業正在如何重新設計產品、服務以及商業模式,以完成向循環經濟的過渡?
負責任AI:ESG視角下的人工智能
ChatGPT、元宇宙等人工智能驅動的前沿技術,既在大幅提升效率、創造新的商業機會,也帶來了沖擊就業、加劇不平等、侵犯個人隱私、濫用數據等諸多挑戰。技術企業如何保持“技術向善”的信念,將ESG理念融入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之中?如何發揮人工智能在改善氣候數據模型、優化能源使用、創新低碳材料上的優勢,同時盡可能消弭數字鴻溝,減少技術帶來的人文和倫理困境?
可持續城市:包容、安全、智慧
城市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但快速城市化進程也令自然環境、生態資源承壓,并加劇了貧富分化、職場過勞以及信息安全等風險。城市管理者正從ESG理念中獲得靈感,重新思考新時代的“宜居”標準,并對轄區內的企業提出更嚴格的環境與社會責任要求。城建、地產、交通、零售行業也在紛紛通過數字升級,讓城市生活變得更智慧、更包容、更可持續。
與“它們”和諧共處:以創新金融保護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重要的健康指標,它的破壞會給人類生存狀態以及企業經營帶來實在可見的風險。然而,與節能減碳等環境議題相比,生物多樣性獲得的關注不足、評價體系匱乏、資金缺口巨大。如何計算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如何實現從“停止損害”到“積極修復”的跨越?如何設計創新的金融工具,使得動物保護也能帶來財務回報?
前沿技術勾勒的可持續未來
在與地球氣候、生態相關的關鍵技術——替代清潔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農業和碳捕獲與碳封存等領域,有哪些最具前途的創新?氣候技術的未來前景如何?投資者如何確保他們所資助的技術是向善的?
供應鏈新變革:綠色、柔韌、負責
全球疫情、極端天氣、地緣動蕩、突發事件,都可能對企業的供應鏈造成沖擊;企業也日漸意識到,僅僅自身踐行ESG理念還不夠,若上下游企業發生環境污染和社會風險事件,也可能造成自身的聲譽受損和財務損失。企業如何讓安全穩健的供應鏈轉化為自身的競爭優勢?如何用更綠色的產品、對社區更友好的服務來贏得客戶心智?如何借助自身的影響力,引領上下游企業的ESG實踐?
能源轉型:歷史臨界點
世界正處于氣候變化的臨界點。中國碳排放占全球總額三分之一,而中國碳目標的實現年限比歐美足足少了十年,凸顯通往凈零之路的險峻。對電力、油氣、采礦與化工行業來說,低碳轉型已不再是錦上添花,而是生存的必要條件。與此同時,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帶來的日益凸顯的效率和成本優勢,蘊藏著巨大的商業機會。
更精準的影響力投資:關注小微
為小微企業提供融資的滴灌通近日完成4.5億美元C輪融資,滴灌通澳交所今年3月開始試運行。其創始人、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認為,滴灌通深入實體經濟的毛細血管,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更精準的社會影響力投資渠道。
職場平權:進展與挑戰
中國社會已走到人口拐點,也面臨著女性人力資源被嚴重浪費這一個世界性困境。研究發現,新冠疫情將人類實現性別平等的時間又推后了36年,而女性在職場受到的歧視會嚴重抑制她們的生育意愿和育兒能力。因此,職場中的性別平權對釋放女性才能、改善人口結構都至關重要。
設計師眼中的ESG
人與自然、人與社區的和諧共生,從來都是激發藝術家與設計師豐富靈感的議題;從人的真實需求出發、解決復雜問題的“設計思維”,也可被商業世界用來推動各類社會問題的積極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