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初的一天,馮海良打了一個電話,詢問公司負責銅業的一位高管“凈庫存集中統一管理”的進度。這位高管的回復并未讓他滿意。隨后幾天,馮海良的第二個、第三個電話接踵而至,催促他加快進度。8月底,試行了兩年的凈庫存制度正式落地。
后來的情況表明,以銅加工起家的海亮集團,因為創始人馮海良此番接二連三的電話催促,躲過了一劫。
進入10月,受金融風暴影響,國內銅價飛流直下。滬期銅從9月26日的5.61萬元/噸跌至最低點時的2.37萬元/噸,跌幅高達57.8%。
海亮集團董事長王黎紅在回顧這段歷史時,仍然心有余悸:“如果沒有老板[馮海良]的那幾個電話,如果沒有凈庫存,資金鏈就斷掉了,我們也會成為那一波倒下的企業中的一個。”
海亮集團有限公司
總部:浙江杭州
營業收入:308.28億美元(2022年)
公司簡介:海亮集團是一家以教育事業、有色材料智造、生態農業為主體的民營企業。旗下海亮股份是全球銅管產銷量最大的企業,海亮教育是全國覆蓋領域最廣的教育服務提供商之一。
王黎紅說的“凈庫存”,在2008年的生死時刻之后,成為銅加工存貨風險管理的重要手段。“凈庫存系統”,并非簡單地將庫存清空,而是采取套期保值的做法,即購銷對沖與期貨套保結合。交易人在買進(或賣出)實際貨物的同時,在期貨交易所賣出(或買進)數量匹配的期貨交易合同作為保值。海亮從2008年開始實行原材料集中采購和風險敞口集中管控,所有采購和銷售的定價信息都需集中到風險管控部進行管理和套保。
“一張單子過來,我們三分鐘內就要鎖定價格。我們就賺加工費,價格漲也好,跌也好,和我們都沒關系了。”王黎紅介紹道。
海亮旗下的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以銅加工為主業,產品包括銅管、銅棒、銅排、銅箔。這些產品可被應用于空調、冰箱、新能源汽車、建筑水管等。根據海亮股份2022年財報,銅管占公司營收超過一半。
馮海良的兒子,36歲的馮櫓銘在今年二月正式執掌海亮股份。他在接受《財富》(中文版)專訪時,表示“凈庫存系統”這個原理很簡單。銷售訂單價格確定后,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匹配供應商,與之對沖,始終保持供需數量的平衡。但他認為,在執行過程中非常考驗執行力和抵御誘惑的定力,畢竟利用銅價的波動去賺取快錢,是巨大的誘惑。
2008年,海亮銅管出口量躍居中國第一,并保持至今。上一任董事長曹建國在2019年的報告中,提到了一次特別的經歷。2009年2月,海亮股份披露年報,因“業績突出”招來媒體質疑,以至于監管部門組成以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為班底、聯合省證監局的專業團隊對海亮進行一周的現場復核。“結論是,海亮的業績是真實的。”曹建國說。
一
王黎紅的辦公室位于杭州濱江區海亮大廈的27層。這棟大廈的樓頂遠觀像一座四方鼎。從她的辦公室窗戶往下看,是夏季錢塘江的寬闊江面。
這位浙江上虞人個子不高,普通話帶著軟糯的口音,但語速偏快,看上去很干練。在接受《財富》(中文版)的專訪時,她會時不時接起電話,其中一個電話甚至是給人解答孩子就讀海亮學校的問題。“我們海亮的學校就是這么受歡迎。”掛掉電話后,王黎紅感嘆。
“老板說他自己和姐姐是‘姐弟檔’。”王黎紅回憶當時馮海良勸說她加入時的情形,“他大概想找一個能代表集團對外交流的角色,像他姐姐一樣。他本人是很低調的。”
現年63歲的馮海良在2020年宣布全面退出管理崗位,創辦海亮明德院并擔任院長,為海亮培養核心管理層和后備高管梯隊。“他還會繼續主導集團的發展戰略。”王黎紅補充道。
馮海良的辦公室就在同一層不遠處,王黎紅稱,他每天也像從前一樣上下班,是大廈中工作到最晚的人之一。在一個半小時的采訪里,這位低調的創始人始終未露面。
二
1988年,中國的憲法修正案為私營經濟“正名”,拉開了民營經濟的發展大幕。第二年,29歲的馮海良從諸暨店口鎮的五金行業中發現商機,辭去供銷社經理的工作,籌集了16.5萬元,創辦了有6名員工的諸暨縣銅材廠。
當時國內銅材供需矛盾明顯,多數銅加工企業更像小作坊,缺乏規模企業。這對馮海良來說,意味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創業初期的馮海良在采購、生產、開拓市場之余,還必須盡快學習財稅、法律、有色金屬等知識。
“他就是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王黎紅笑稱,“有一次為了擠上好不容易買到票的火車,把鞋子都掉到了車廂外面。”
馮海良收獲了時代的紅利。1994年,他的企業已擁有固定資產1.5億元,并通過股份制改造成為諸暨市銅業有限公司。
1997年,在亞洲金融危機影響下,國內通貨緊縮加劇,銅加工行業跌入低谷,一大批銅管生產企業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此時,馮海良做了一個讓所有人意外的決策:一次性投入2500萬元建設銅管生產線。10個月內,生產線就建成投產。在其他企業一車車賣銅管時,海亮針對當時銅管買方需求少而散的特點,推著自行車一根根賣銅管,很快打開了銷路。不到3個月,海亮實現了銅管銷量盈虧平衡。第二年,金融危機退潮,市場回暖,銅材市場現貨短缺、產品供不應求。這一年,海亮成為銅管銷量第一的中國民營企業。
2008年,浙江一大批銅加工企業倒在金融風暴中,海亮再次逆勢擴張——海亮股份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在當年低迷的行業環境中,成為當時全國銅加工行業5家上市公司中,唯一實現利潤正增長的企業;開始境外布產,越南銅業開業;海亮教育成為當時中國基礎教育領域規模最大的民辦教育集團之一;海亮地產開始全國布局。
2013年,海亮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003.51億元,加入“千億企業俱樂部”。2019年,馮海良家族以280億元財富成為紹興首富。
海亮的發祥地店口鎮,地處紹興市下轄的諸暨市最北端,和杭州蕭山區、紹興柯橋區接壤,交通便利,是諸暨最靠近杭州灣發達地區的鎮。幾十年來,在海亮、萬安等大型民企的帶動下,這個曾經的“五金之鄉”已被冠上“浙江資本市場第一鎮”稱號。公開資料顯示,店口鎮擁有6家上市公司和2.3萬多家市場主體。
三
海亮集團常在其各項宣傳材料中提及抗風險能力。的確,這家巨無霸在34年的歷程中,平穩地穿越了數個周期。
除了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世界金融風暴中逆勢壯大之外,這家民企在本世紀初,通過在美國等22個國家和地區注冊商標,以及在2007年在越南自建生產基地,避開了美國對中國銅管實行的反傾銷、反補貼制裁。
2011年,當時很多浙江民企流行“聯保信貸”,這種企業互保、聯保方式,一度被視為分散風險、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良方。海亮也參與其中,涉及總額高達56億元。但在這一年,海亮嗅到了過度信貸中隱藏的巨大風險,開始分步拆解企業互保鏈,隨后,還將“不予對外擔保”寫入公司章程。第二年,浙江大量民企因互保引起資金鏈斷裂而破產,諸暨多家大企業也因擔保“火燒連營”,成為轟動全國的事件,而海亮再次全身而退。
“其實這個過程很難,退出擔保鏈,涉及到多少人情世故?我們當時擔保了17家,派出三個工作組,一家家退保,最后一筆對外擔保,直到2014年才解除。之后,集團及其下屬企業沒有對除集團成員以外的企業與個人融資提供任何形式的擔保。”當時在銀行系統的王黎紅,也是這場互保圈信貸危機的見證者。
時間來到2016年8月,海亮集團在蘇州舉行了一次董事局會議,這在后來被稱為海亮的“遵義會議”。會上,馮海良宣布集團退出房地產行業。“那時我們覺得國家對房地產不是特別鼓勵了。”王黎紅說。她稱當時集團內部確實有不同的聲音,畢竟房地產行業尚在高位。
2017年,中國樓市迎來了“史上最嚴調控年”,從限購、限貸、到限售、限價、限商,調控不斷,力度空前,地產行業的黃金時代落幕。
走出27樓的電梯,對面的墻上掛著一副金色的“誠信承諾牌”,上書:凡與本公司發生的各種經濟往來,保證按合同約定或口頭承諾的時間支付款項(節假日順延),否則我們將按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的10倍賠償給您。
2017年加入海亮,目前擔任海亮鄉村振興集團董事長的潘利民介紹,這副牌匾是在2002年掛上的。“那時‘誠信危機’、‘三角債’籠罩中國市場,企業之間‘你欠我、我欠他、他欠你’,互相拖欠貨款。在浙江的民營企業中,為誠信訂立‘失信賠償制度’,海亮是首家”。
在潘利民眼里,“老板是一位非常誠信的人”。他提到了一件往事。一位和馮海良早年一起創業的伙伴,被發現虛報住宿費。“當時的住宿費是12元,他報銷16、17元。”第三次虛報后,馮海良開除了這位老伙計。
“內部的誠信,是防控風險的關鍵。”王黎紅說。
四
中國是一個特殊的市場。在這個市場中,大企業的生存之道中必須有超越商業層面的考量。
“我們其實是根據國家的一些戰略政策來把握企業的方向的。”王黎紅說,“你一定要跟著國家的政策方向走,不能背道而馳。”
海亮1995年進入教育行業,目前業務遍及全國20多個省市。2015年海亮教育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是國內首家在美國上市的基礎教育集團。
2021年5月,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對義務教育民辦學校的辦學主體、通過資本運作控制非營利性學校進行獲利的行為、關聯交易監管機制等方面進行了規范。之后,全國許多民營學校開啟了“民轉公”,通過VIE結構在境外上市的民辦教育企業的合法性受到挑戰。2022年9月,海亮教育以溢價25%的價格回購股票,成為新《民促法》發布后第一家主動退市的K12教育集團。
對于未來發展方向,海亮教育在當年發布的財報中稱,公司已剔除小學、初中部分業務,將重點轉向教育管理服務。
“但我們未來肯定還會啟動資本市場。”在和《財富》(中文版)的對話中,海亮教育管理集團總裁陳軍偉透露。
今年32歲的陳軍偉,是2018年海亮集團以500萬年薪,通過“萬里挑一”的招聘方式,招進公司的三名“管理天才”之一。在海亮內部,陳軍偉被稱為陳博士。進入海亮后,仍在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他,便立刻要開始管理4萬余名學生和近7000位教職員工。
陳博士上任后面臨的更深遠的現實挑戰是,中國人口生育率的持續降低。他認為,未來,學校作為資產一定會過剩,所以在他進入海亮之后,逐漸停止新建學校。“雖然學校過剩,但大家對優質教育的需求還是很大的,特別是在中國廣大縣域鄉村。我們正在持續地給教育落后地區輸入海亮的教育資源和教學模式,目前輻射的學生超過了15萬名。”
在中國,糧食安全被列為戰略問題。2012年,海亮進入生態農業領域。
海亮旗下明康匯生態農業集團總裁時嵩將明康匯定義為一家以生鮮供應鏈為核心的全產業鏈運營公司。“我們會花很大的精力去整合供應鏈,把成本降下來。”他說。他認為這種從田間地頭到消費者的“全產業鏈運營模式”,在中國很難找出第二家。
明康匯的業務集中在華東區域,似乎對于更廣闊的市場沒有野心。時嵩的解釋是,中國飲食的多樣性,決定了生鮮企業很難在全國鋪開市場。每一個大都市圈,都要為它去匹配一條單獨的供應鏈,從背后的運營成本、運營邏輯來看,意味著高投入低產出。
時嵩相信未來5到10年,中國農業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這種變化來自人口結構的改變。他指出目前上游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嚴重,且絕大部分是散戶,散戶是很難進行規模生產的,但未來農村的土地會呈現集中化趨勢,農業的機會將屬于規模型企業。“那個時候的情形,會對我們這種端到端的供應鏈非常友好。因為上游我只要鎖定一批大的供應商就可以了,比如,當你只有兩家供應商,而不是二三十家供應商需要去管理的時候,管理的精細化會越來越高。”
鄉村振興是時嵩在采訪中頻頻提到的詞。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鄉村振興是中國大企業的一項重要任務。2022年,海亮成立了鄉村振興集團,整合海亮教育和農業的資源用于鄉村振興。
在分別的采訪中,海亮鄉村振興集團的董事長潘利民和明康匯總裁時嵩,都列舉了同一個案例。
浙江淳安的稻田,從11月份到來年的3月,有5個月的冬閑期,這個時間剛好可以種兩茬“霜打菜”,這種蔬菜擁有更清甜的口感,而冬天的蔬菜由于病蟲害很少,幾乎不需打理。明康匯與當地政府實踐的這種“冬閑田聯農共富”模式對農民而言,意味著固定的銷售渠道。三個月時間,“冬閑田”合作面積近1000畝,超300農戶戶均增收超萬元。
“所以企業能賺錢,農民有增收,政府很滿意。”時嵩總結道。
五
“到現在,你說我們哪個板塊特別賺錢?還真沒有。銅加工的利潤率不高,教育持平,農業還在虧損。”王黎紅慨嘆:“其實我們曾經比較賺錢的板塊還是房地產。”
自從海亮退出這一利潤豐厚的領域,便面臨尋找第二增長曲線的壓力。
2021年底,海亮大手筆進軍新能源材料領域,在蘭州啟動投資89億元的高性能銅箔項目,首條生產線于2022年6月試產。王黎紅承認銅箔是一個高投入的領域,但她相信新能源賽道是正確的選擇。在國內,新能源市場經過近幾年的高速發展,已經趨于平緩,“我們這個風口沒去踩,但在國外,我們加快布局了印尼市場,我們相信國外的市場還是巨大的。”
“出海”是所有尋找增長的中國企業的必選項。海亮的國際化始于2002年,為應對中國加入WTO后的機遇和挑戰,海亮集團(美國)公司成立,開始對外出口銅加工產品。海亮的國際化主要包括外貿、自建生產基地和并購三種方式。2016年全額收購美國保溫管分銷商巨頭JMF;2017年完成收購諾而達集團全球銅管知識產權和亞洲業務;2018年啟動在美國占地1200多畝的德州制造基地;2019年完成銅加工企業KME集團旗下銅合金棒和銅管業務的收購與交割……目前海亮的銅加工板塊在亞洲、美洲、歐洲設有22個生產基地,業務觸達130多個國家。
“因為我們有了境外基地,有了境外強大的銷售網絡,才實現了我們銅管占全球市場份額超過20%的成績。”王黎紅稱。
六
浙江是一個民營企業大省,許多企業采用家族化管理。目前,八十年代起家的浙江第一代企業家已經步入商業成熟期,很多人選擇退居幕后。未來十年,是浙商一代和二代之間交接棒的集中爆發期。
和這兩年直接交棒子女的幾家民企不同,海亮集團目前采取的依然是創始人做重大決策、職業經理人負責管理和執行的模式。
馮海良很早就開始為企業物色高層的職業經理人。2000年,38歲的西北銅加工廠代廠長曹建國被《中國有色金屬報》的一則招聘廣告吸引。在與馮海良深聊一天后,曹建國決定加入海亮,成為海亮首批引進的職業經理人之一。
馮海良青睞年輕職業經理人。值得注意的是,海亮集團董事局成員中,80、90后占三分之一,這在千億級企業集團最高決策機構中是鮮見的。
這些和兒子馮櫓銘年紀相仿的年輕人,正執掌海亮的幾個重要業務板塊。“可能大家對接班有個誤區,”馮櫓銘說,“不是我一個人來接班。”(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