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經濟形勢晦暗不明,房地產市場依然陰云籠罩。4月份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經濟運行好轉主要是恢復性的,內生動力還不強,需求仍然不足。央行數據顯示,一季度住戶存款增9.9萬億元,幾乎等于2021年一年存款總額,顯示當前民眾消費意愿極度低迷,尤其是買房依然普遍意興闌珊。
眾所周知,房地產行業占中國經濟三成左右,上下游連帶行業眾多,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在經濟面臨重重挑戰的當下,房地產再次成為經濟支柱的期望自然出現,地方政府刺激樓市的政策也是一波又一波,不少城市甚至推出“團購買房”活動。針對“團購買房”等政策以及房地產市場趨勢,“財富Plus”用戶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以下是部分用戶的精彩觀點:
@王磊Sans Wang
資深營銷顧問,商業專欄作家
2023年以來,近20個城市出臺了有關“團購買房”的相關政策和活動,包括浙江杭州、吉林長春、新疆烏魯木齊、廣東惠州、福建寧德、安徽滁州等等。“團購買房”的核心思維就是:“團購買房”可以打折,折扣價格在地方政府允許范圍內;并且團購優惠價格不計入備案價跌幅比例。因此,上述城市中,有城市在“團購商品住房”的給予團購折扣和特價,折扣可以低至8折,具體的折扣點以雙方的買賣合同簽約為準。
對此,我們提出兩個觀點供大家參考:
1、“團購買房”既貫徹了中央“房子是用來住的”指導思想,又兼顧了地方政府實際情況,體現出“團購買房”辦法的靈活性。
我們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中央要求堅決貫徹“房子是用來住的”指導思想。但是,根據各個城市居民對商品房需求的實際情況,以及地方政府的財政情況,所以創新了“團購買房”的政策。這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與目前地方商品房指導價和備案價不太沖突,所以說,這是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的創新方式。
這種方式和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滿足居民購房的需求,保持房地產穩健、健康地發展,防止房地產市場的硬著陸和房地產企業資金鏈的有序循環。
2、未來,是不是會有更多城市加入“團購買房”?或者會有更多創新的“團購買房”2.0版本、3.0版本?
我們認為這個可能是大概率事件,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城市加入“團購買房”,或者有更多的創新推出2.0版本、3.0版本。
房地產是社會發展以及城市發展重要的火車頭,這個火車頭對地方政府尤為重要。地方政府會在中央政府指導思想的前提下,不斷探索適合地方房地產發展的新方法、新方式。
這對我們有哪些影響了?第一,還是貫徹了“房子是用來住的”指導思想,支持了剛需性購房和改善型購買;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炒房行為”。第二,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地方政府緩解財政困難,讓地方土拍市場、房地產開發、銀行貸款和消費者購房產生有機健康的循環。第三,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房地產價格的平穩、健康。
@李良東
丹鳥傳媒/方澤體育/睿澤體育創辦人
疫情后國民經濟運行基本符合預期:在積累的消費欲望短暫釋放之后,結構性和信心影響的大宗消費問題開始顯現。房地產市場在政府推動下較疫情期間有提升,但整體提振不足。過去三十年地方政府的土地GDP模式,隨著房地產行業的低迷而難以為繼。
結婚的少了、生孩子的少了、房價太高、工作不好找(青年失業率已突破20%)都是遏制住宅銷售的客觀原因。過去三十年發展太快太順,以至于大家無法想象怎么會出現1997年香港金融危機之后房地產崩盤的局面。但現實的狀況確實不容樂觀,如果再加上對新生兒逐年減少的考慮、再加上對三線以下城市空心化的考量。
從觀念上也可以看到變化,一方面城市中很多人發現租房相對于買房資金利用率更高,反正房產升值的紅利期早已消退;另一方面,越來越多年輕人不再對房產抱有執念,像馬斯克一樣做個無(房)產者,或者房車游住,或者酒店常住也都成了新興的選擇。
團購買房,本質上就是降價。從四五線城市開始,在地方財政壓力巨大的背景下,如果不加干預想必很快就會蔓延開來,悲觀點看進而引發房產全面貶值的情況。
@蘑菇會飛
開年以來各地各顯神通,全力“拼經濟”。一季度過去,各條戰線捷報頻傳。從國家統計局數字來看,整體上經濟運行企穩回升態勢已經明確。工業和服務業加快,消費市場恢復向好。自去年底以來房地產行業迎來政策利好,隨著經濟轉暖,房地產市場銷售降幅明顯收窄。
數據顯示,今年 1-2月份,房地產銷售面積下降了3.6%,降幅比去年全年大幅收窄;銷售額下降0.1%,也明顯收窄。與此同時,房地產企業到位資金、開工投資方面在改善。1-2月份,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5.7%,去年全年為下降10%。房地產企業到位資金、開工投資方面在改善。
盡管開年呈現地產復跡象,但4月份各大一線城樓市銷售量沒有延續3月的勢頭,一些二手房掛牌量,雖然有中介重復登記情況,但對樓市的低迷也是引發擔憂。從國家相關統計指標研判表明,目前房地產市場還是處在調整階段,后期隨著整體經濟逐步改善,市場預期轉好,房地產市場有望逐步企穩。主要是預計政策面的支持和呵護、宏觀經濟面的向上向好、居民對就業和收入的預期、房地產銷售量價企穩、二手房熱度向新房傳導等各方面積極影響,將對居民購房信心、購房意愿、購房能力帶來支撐。(財富中文網)
編輯:俞再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