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凌晨,蘋果舉辦了2022年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除了升級軟件系統的常規動作外,蘋果還發布了新款芯片M2以及搭載該芯片的MacBook Air等硬件產品。
由于蘋果發布會之前的海報上出現了佩戴眼鏡的卡通人物,外界曾經猜測這是蘋果暗示即將發布頭部顯示設備。但遺憾的是,此次發布會蘋果并沒有發布此類設備。
從大背景來看,科技公司處在一個“元宇宙”爆發的前夜,而頭戴顯示設備被認為是進入元宇宙的入口產品。
實際上,蘋果早在2010年以后就已經開始了AR與VR的布局,從那時起蘋果便不斷收購和VR、AR有關的技術和企業,挖掘該領域的人才。如此長時間的布局,足以說明這絕不是一件普通的產品。之前庫克就曾表示:“AR技術或許能讓人和人之間交流更順暢,更容易互相理解。 并在蘋果未來的版圖中,AR也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
根據第三方市場調研機構IDC最新數據,2021年全球AR/VR設備出貨量高達1123萬臺,同比增長幅度為92.1%,其中VR設備出貨量達1095萬臺,突破年出貨量一千萬臺的行業重要拐點,預計2022年,全球VR頭顯出貨1573萬臺。
蘋果在科技界的引領作用毋庸置疑。但問題在于,蘋果發布任何一款產品都要做好充足的準備,這種“后發優勢”似乎只有蘋果才能擁有。《紐約時報》報道稱,由于與處理器計算能力相關的散熱問題,蘋果被迫將其傳聞已久的AR/VR頭顯的發布推遲到明年。
另外一家科技巨頭谷歌似乎比蘋果領先一步。在5月的谷歌的I/O開發者大會上,公司又發布了一款智能眼鏡。值得注意的是,這是谷歌時隔十年第二次嘗試智能眼鏡設備,主打翻譯功能。
在更早之前的2021年,Facebook和雷朋共同研發的一款智能眼鏡雷朋Stories發布,其定位是299美元起步的太陽鏡,由Facebook的技術基因使用者可以用佩戴者視角進行錄像,每次長達30秒。
但無論是如今的Meta公司還是谷歌,似乎在硬件領域都沒有蘋果的強大號召力,所有的眼鏡類產品并沒有成為主流。
下一個問題是:眼鏡類產品是中國公司們的機會嗎?
一位創業者說,中國公司有兩種態度:一種是在不斷準備技術積累,等待蘋果進入智能眼鏡產業、引爆市場后才正式進入;另一種則是,要在蘋果之前發布產品,搶占先機。
比如此前OPPO就已經發布了智能眼鏡類產品。根據OPPO方面介紹,OPPO Air Glass實現了從玩具到工具的跨越,能代替手機幫助人們完成一些簡單的任務,但其售價高達4999元。不僅如此,諸如雷鳥等中國公司也推出了2999元左右的智能眼鏡產品。
用戶急需找到手機、Pad、手表之外的、可以隨身攜帶的屏幕,但對于眼鏡類產品的要求似乎格外高。比如,用戶會要求AR智能眼鏡的外觀、感覺和性能應該與真正的眼鏡一樣,并具有增強信息的額外好處。這意味著它們應該能夠全天佩戴,鏡片在暴露于陽光下時能夠自動變暗,并且重量與一副傳統眼鏡差不多,70克或更少。
1962年,一位叫埃弗雷特·羅杰斯(E.M.Rogers)的美國學者對60多個創新案例總結歸納后,發現了一個規律,即日后眾所周知的“創新擴散理論”。他發現了一個關鍵節點——“臨界大多數”,即當接受某種新產品、新觀念的人在目標人群里達到一定比例后,它就會加速地被大多數人接受,并逐步滲透進全市場。
這個“臨界大多數”出現的點被稱作“tipping point”(引爆點),它大概位于總體目標人數的16%左右。當你將目標市場占據16%后,就仿佛啟動了一個引擎,它將開足馬達,快速而強大地占領大多數市場。
以這種理論來看半個多世紀后iPhone智能手機的擴散完美契合。蘋果2007年發布iPhone,但其持續的快速增長期出現在2010年之后。在第一代發售時,iPhone的主要市場是美國,其目標受眾是幾乎每一個人,以美國的3億人口來測算,這個“tipping point”需要達到4800萬左右。而蘋果前3年的累計銷量是3375萬,在2010年某時突破了引爆點,當年結束時累計銷量已達7374萬,此后啟動高速增長。
現在看來,創新擴散理論依舊適用于智能眼鏡市場。中國公司們如果能夠在蘋果之前找到智能眼鏡的“引爆點”,或許也將開啟一段不平凡的旅程。(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