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了汽車還得用手機,這是汽車人的恥辱。”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創始人王堅,2017年曾在一個行業論壇上表達了對車機系統的失望。
五年過去了,王堅期待中的改變并沒有出現。電商平臺上的車載手機支架依然暢銷,許多購買了新車的車主,仍苦惱于汽車不夠聰明,要么是自帶的導航或者音樂軟件不好用,要么是功能欠缺、交互失靈。
吉利汽車創始人李書福打算改變這一局面。而且,他的想法非常有野心,不只是車機,手機他也要一并挑戰。去年9月,他高調在武漢成立公司,宣布將要打造高端智能手機,且面向全球市場銷售。時隔半年多,吉利手機終于有了進展。近日多個信息源透露,李書福名下公司收購魅族的交易,目前正處于交割階段。
吉利做手機,看好聲音并不多,很多人第一時間聯想到了格力。七年前,董明珠寄望以手機搶占智能家居風口,為格力開挖一條生態護城河。但格力前后推出三代智能機,并未激起任何市場水花,成為了商業史上著名的跨界失敗案例之一。
質疑者認為,樂視、360、聯想、錘子做手機折戟的例子就在眼前,在新能源汽車前景可期、市場廣闊的情況下,李書福應該學習王傳福、曾毓群,深耕行業上下游,而不是盲目多元化。
隨著汽車智能化、網聯化成為共識,小米、華為、蘋果等手機廠商加速向汽車產業滲透,但是車企“反向思考”進入手機領域,吉利是第一個。
對吉利來說,車機是必答題,手機不是。手機產業已是競爭最為白熱化的紅海,前十名的品牌占據了九成以上市場份額。而且這家民營車企志在高端市場,讓用戶拋棄已有的高端品牌去選擇它,更加具有挑戰。
即便是收購魅族而不是創造新興品牌,吉利能否將其重新帶回消費者視野,以及收購后的團隊整合和研發突破,仍然有待觀察。魅族靠MP3起家,手機曾收獲一部分小眾擁躉,2015年獲得阿里5.9億美元投資之后,馬云曾給它提出過三年內進入手機市場前三的目標,但事與愿違,魅族逐漸邊緣化。有人據此拋出懸念,馬云未能拯救魅族,李書福可以嗎?
李書福堅持認為,“更加高檔、更加智能的手機發展前景仍然可期”。或許我們不要低估了他的決心。當年靠著“汽車就是四個輪子加兩排沙發”的無畏勇氣下場造車時,誰也沒能預料到他會成為中國企業家里的“冒險王”:除了收購沃爾沃、寶騰、路特斯、Smart等外資品牌,他還是奔馳母公司的大股東。
他對于汽車的樸素闡釋,如今變成了“輪子上的智能手機”。李書福曾表示,“手機業務對整個吉利汽車工業來講,意義非常深遠。手機更好地發展,能帶來車機更好地發展;車機更好地發展,就能夠推進智能座艙水平的不斷提升,從而能夠幫助智能電動汽車競爭力不斷地提高。”
如果李書福有一個商業標桿,吉利的對標或許并不是比亞迪等國內競爭對手,而是特斯拉。2018年接受財經作家吳曉波專訪時,李書福說過這樣一段話:對于特斯拉,你們看到的只是表面,我們看到的是本質,特斯拉的目的不是為了造車,造車只是它構建線上技術的載體。
雖然李書福沒有明確表達過視馬斯克為偶像,但“鋼鐵俠”的科技夢想和商業上的成功,尤其是他在中國市場所收獲的名利,一定對李書福有極大的觸動和啟發。吉利的商業布局,與特斯拉的相似、重合之處越來越多,他們的共同點在于,都試圖打造出一個“天地一體化”的智慧出行生態。
最近幾年,吉利致力于由傳統制造企業向科技集團轉型,不僅加速汽車的電動化、智能化,還積極布局飛行汽車、低軌衛星、自主芯片研發等新興領域。李書福的野心和馬斯克一樣,早已飛向外太空。
新能源汽車領域,吉利的極氪、Polestar(極星)對標特斯拉。高端手機方面,馬斯克之前表示要超越蘋果,制造“Model π”手機;2018年,吉利戰略投資浙江時空道宇公司,布局商業化低軌衛星,對標的是SpaceX和星鏈計劃;馬斯克建造超級飛行高鐵,而李書福則押注飛行汽車,吉利全資收購的Terrafugia(太力飛車)專注城際飛行汽車,入股的Volocopter(德國城市空中出行公司)則聚焦于短途空中電動出行。
繼特斯拉之后,吉利控股有望成為全球第二家“造車+放衛星+做手機”的企業。如李書福所言:“手機、車聯網、衛星互聯網跨界互動,做強生態圈,可以為用戶提供更便捷、更智能化、萬物互聯的生活體驗。”
在李書福的預期中,時空道宇的低軌衛星網成形后,將提升吉利汽車的導航精度達到厘米級別。這不僅有利于“立體出行”的布局,還能與汽車制造、未來出行、大數據等行業深度融合,產生全新的商業價值。
手機是李書福夢想的關鍵一環,他希望用智能終端串聯起吉利的產品和服務。他能否成為中國馬斯克,吉利能否升級成為一家科技公司,成敗或許在此一舉。他此前在武漢的簽約儀式上說,高端智能手機項目將充分發揮吉利和沃爾沃生態圈在設計、研發、高端智能制造、產業鏈管理等領域長期積累的經驗,以及正在建設的時空道宇低軌衛星網等全球化布局優勢,同時在汽車智能化、軟件能力建設、科技化轉型等方面相互賦能,實現超級協同。
盡管未來出行的方向一致,但是相較而言,在前沿科技的探索方面,馬斯克領先于李書福不止一兩個身段。前者“親自下場”的星鏈計劃、運載火箭已經成果初具,而李書福通過收購或入股方式的諸多布局,才剛剛上路。正如汽車產業的現狀,中國自主品牌與歐美車企的差距看似在縮小,但是在芯片、操作系統等內核科技上仍實力懸殊。
當年,為了獲得乘用車生產資質,李書福無奈上書:“請允許民營企業家做轎車夢。如果失敗,就請給我一次失敗的機會吧。”正是這句話打動了當時的國家計委主任,讓吉利在中國加入WTO前夕拿到了“準生證”。如今在“信心比黃金更重要”的時期,從企業家精神的角度而言,對于李書福這樣不懼失敗的“野心家”所邁出的探索腳步,我們仍然該給予一些掌聲和鼓勵。夢想總是要有的。(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