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大博士后陳龍在經歷半年田野調查,親身做了半年外賣員后,發文批評資本所有人(以下簡稱資本)追逐利潤,利用數字技術管控外賣騎手,措施過于嚴厲,主張政府對此進行干預。
對于這一觀點,有署名“張是之”的作者發表了一篇題為《北大博士后的認知分裂》的網文,提出質疑,認為對外賣騎手的速度要求是消費者的內在需求,不是資本的利潤追逐導致的,因此反對政府干預。
兩種說法都有道理。但《北大博士后的認知分裂》一文的說法多有偏頗。
首先,該文所舉的消費者對配送速度要求很高的外賣例子——熟食餐飲,只是外賣一種,不是全部。
其次,資本對外賣騎手速度的嚴格要求,固然是為了滿足消費者需求,但這與追逐利潤的目標并不矛盾,而是完全一致的,因為資本依靠取悅消費者盈利。其實這是任何資本主義社會資本賺錢的邏輯,也的確是資本賺錢的正當性的一面——注意,僅僅是“一面”。
該文作者想說明,外賣平臺既然滿足了消費者需求,實現了消費者和資本的雙贏,那就是完全正當的。但這種認知是不正確、至少是不完全的。
第一,社會不是只有資本與消費者兩個利益群體,外賣騎手作為資本雇傭的勞動力,也是一個利益群體,他們的利益(包括身心健康與生命安全)也應得到維護。不能僅僅因為前兩者的利益,就對騎手進行無限壓榨。不能將他們都變成卓別林著名電影《摩登時代》中那樣瘋狂運轉、神經質一樣的生產機器。
第二,人們還應考慮社會其他利益群體與這一問題的外溢效應:過于嚴厲的配送時間,導致騎手在大街小巷橫沖直撞,嚴重威脅交通安全,受影響的不止騎手自己與行人,也讓汽車駕駛人膽顫心驚,這是很多人都有體會的。
既然如此,對過于嚴厲的配送時間進行適當節制,就有了必要性。如果騎手能組成騎手工會,就可以為爭取自身利益與資本談判,要求提高工資、降低勞動強度、降低配送時間要求。但目前在工會被嚴格管制的現實情況下,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騎手相對于資本是弱勢群體,缺乏足夠的手段維護自身利益。
考慮到這些,以及騎手對交通安全造成的巨大隱患這一社會外溢性,政府適當干預、限制過嚴的時間配送要求,就有了必要性。
如果這篇文章的作者進一步追問“如果外賣服務不要求騎手的速度,外賣到了消費者手里變涼了,消費者的權益如何保障?”那他不妨去反問資本:“可否給外賣食品配備食品保溫設備?滿足消費者需求來實現盈利,難道就只能依靠數字技術壓榨騎手來實現嗎?就不能靠讓利、設備投資來實現嗎?”
實際上,這一現象涉及所有資本主義經濟面臨的兩個常見問題:勞工權益的維護與社會外溢效應的控制。國際社會通過一百多年來的發展進步,已經摸索出了解決方案。
這篇文章的作者最后嘲諷:“總體上,只要你稍微具備一點經濟學素養,甚至不需要知道什么奧派不奧派的(編者注:‘奧派’指奧地利經濟學派,主張市場自主調節經濟活動,將政府干預降到最低),用簡單的邏輯,就能看出北大博士后的論文實在很水。相信自己,不要被北大博士唬住了。”
看來該文作者是一位奧派擁躉。但作者并未能想到以上幾點問題,只是依照“市場萬能”和“資本永遠正當有理”的簡單邏輯思考,沒能看到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這一百多年來在節制資本、提高勞動者權益、抑制負面外部性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
文章作者看問題過于片面,邏輯思維簡陋,認為“右的就是好的”,卻沒看到西方“左派”理論的合理性,也沒意識到西方進步的本質,就在于資本向勞動者做了妥協,“右派”向“左派”做了妥協,如果堅持“不妥協”,可能會造成威脅社會安定的嚴重隱患。
從資本所有者角度看,一代坐擁資本,不一定世世代代坐擁資本。從消費者角度看,大多數消費者本身也是另一個崗位的勞工。資本所有者與消費者,對于外賣騎手都應抱有適當的同理心,哪怕只是為了自己的出行安全著想。(財富中文網)
余智,經濟學者。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博士、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經濟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經濟與國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