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stack是一個在線平臺,提供發布、支付、分析和設計基礎結構以支持訂閱新聞通訊。目前,Substack已經有了50萬付費用戶,它在上個月拿到安德森?霍洛維茨基金(Andreessen Horowitz)領投的6500萬美元B輪融資,Substack估值6.5億美元。許多傳統媒體人通過Substack搭建了獨立的內容“帝國”,以收費的方式向用戶郵箱推送。Substack模式給人的啟示是:
啟示一:“越簡單總是越好,?越是高級的東西越是簡單。”
這是喬布斯的一句名言,現在用在Substack上最恰當不過了。企業在做品牌推廣和營銷時,通常會把新產品和打折信息群發郵件給目標消費者。Substack也在干這件事,許多傳統媒體人通過Substack搭建了獨立的內容“帝國”,以收費的方式向用戶郵箱推送,Substack“忽略”平臺力量,讓用戶“點對點”付費訂閱給個人。Substack的產品模式非常簡單,使用的也是國外用戶日常溝通的媒介:郵件。
Substack的簡單方式正應了道家名言——大道至簡。簡單是高級形式的復雜,越是高級的東西越是簡單。簡到極致,便是大智。外在形式越簡單的東西,智慧含量越高,因為它已經不再依賴形式了,必須依靠智慧。Substack的智慧,值得更深入地研究。
啟示二:新的媒體商業模式可以“四兩撥千斤”。
硅谷的社交媒體和流量聚合平臺與新聞行業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復雜。互聯網、微信等蓬勃發展,使媒體走下了神壇,傳統的“新聞為王”逐漸演變成了“新聞為工(指工人)”。
譬如,當Facebook、Twitter越來越成為人們新聞消費的主要途徑,傳統媒體的分發和媒介屬性被大大削弱,他們成為依附于流量平臺之下的內容生產者。傳統媒體意識開始覺醒,試圖繞過平臺,直接與讀者建立聯系。比如,《紐約時報》在2020年年中宣布不再參與Apple News的捆綁打包,并成為這樣做的最大媒體之一。2020 年《紐約時報》數字訂閱和廣告營收,首次超過紙質收入,成為這家擁有169年歷史的報紙的里程碑事件,《紐約時報》每年可賺近20億美元。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據統計,目前,突發性新聞有90%源自數字媒體。
啟示三:內容為王,渠道為后。
一位著名國際媒體人士認為,媒體數字化轉型挑戰就是創造一種環境,讓恰當的人提供高質量的稿件。媒體合理的商業策略是提供強大的新聞,讓全球數百萬人愿意為此付費。
媒體價值依舊在于深耕優質新聞內容,而不是片面追求網上點擊率,人們仍需要通過媒體來理解世界,也愿意為優質內容付費。
未來媒體的方向必然是:通過有價值的內容向受眾收費。
啟示四: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Substack為優質作者提供了“用武之地”,讓世界沒有被埋沒的人才。個別媒體人拋棄大平臺,轉而投奔Substack。
比如,The Verge旗下科技記者Casey Newton目前在Substack上寫Newsletter,Newton原來就有一定的讀者基礎,對于想要更好、更深入了解硅谷科技產業的人,Newton幾乎可以放進“必讀清單”里。訂閱Newton的Newsletter每月10美元(每年100美元),借用凱文·凱利“創作者擁有1000名粉絲便能糊口”的理論,Substack確實可以成為獨立作者的出路。況且,Newton的訂戶遠不止這些。
對于Newton這樣的傳統媒體人,不去依附于平臺之后,他不用受制于平臺的算法和價值觀,以及編輯制約。Newton說,他的注意力變得非常集中,可以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寫東西了,只要關注內容和與讀者關系就可以了。
一位用戶一針見血地說:“與那些云山霧罩、言之無物且大假空的文章相比,我更愿意閱讀Substack上專業人士開門見山、短小精悍并包含真知灼見的內容。”
本文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中國財政部內部控制標準委員會咨詢專家、中國銀行業協會前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