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被特別提醒,有多少人能記得今天是新冠疫情被定義為“大流行”一周年的日子。
北京時間2020年3月12日零時35分,世界衛生組織宣布了這一消息。在此之前的兩周,中國境外的確診病例出現了13倍的增長,受影響的國家數量也增加了2倍。
之后的一年時間里,中國被確認是最快和最成功地控制住疫情蔓延,并實現社會重啟和經濟復蘇的國家。但在全球范圍內,新冠疫情一直持續到現在。
各國政府出于防控疫情蔓延的考慮,對無論本國人民的社會交往,還是與外國的相互交通都進行了限制。終結大流行和解除大隔離的希望被寄托在疫苗的成功研發和普遍接種上。
截至2021年3月12日,已經有近10種疫苗被批準上市,來自科學界和政治領域的共識是:接種疫苗是讓世界恢復正常秩序的“通關秘鑰”。
本周一,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發布了最新的公共衛生指引,宣布已經完成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全部流程的人們,可以在非必須保持社交距離和免于佩戴口罩的情況下,在室內空間見面。
這是美國衛生當局在其防控策略中首次放松對普通社交接觸的限制。對一般民眾來說,意味著許多在過去很長時間中不被鼓勵,甚至被禁止的社交活動可以恢復,比如只要接種過疫苗,老年人可以去看望孫輩,朋友們可以放心地舉行聚會,體育比賽、演出和展覽也可以部分有限度地恢復。
同時,體育比賽、音樂會和其他活動可以部分但安全地恢復;國際旅行和部分旅游業可以重新啟動;生意可以在不給從業人員帶來不必要風險的情況下再次開張。
美國的行政部門已經通過政策調整,開始邁出恢復社區日常生活的第一步。疾控中心主任羅謝爾·瓦倫斯基說,如果一個人已經接種過新冠疫苗,即便他接觸了新冠病毒確診患者,也不需要再接受檢測和隔離。
3月6日當天,美國有290萬人接種了疫苗,這一數字創造了日接種人數的紀錄。在這一基礎上,美國完成疫苗接種的總人數已經超過3000萬人。如果將至少接種了一劑疫苗的人也計算在內的話,這個數字將上升到6000萬。
美國最高級別傳染病專家安東尼·福奇(Anthony Fauci)在3月10日白宮新冠疫情應對小組就群體免疫問題舉行的線上新聞會上說,目前的疫苗接種水平顯示,美國能夠在8月底或9月初,回到大流行前的“平常生活”水平。
拜登政府上臺之后推行的新冠疫情防控政策已經開始顯現成效,這一向好使防控政策有了進一步放寬的可能。比如白宮新冠疫情高級顧問安迪·斯拉維特(Andy Slavitt)就表示“我們已經開始描述一個克服了新冠疫情后的世界”。
既然要描述“世界”,我們有必要把視野也擴展到美國之外,因為所有國家和地區都在期待這個新世界的早日到來,但是有必要明確一點,疫苗研發生產和接種只是奔向這一新世界的助跑,過去幾個月中引起爭論和疑慮的“疫苗護照”,很可能才是這一新里程的起點,人們需要攜帶疫苗護照出發。
早先,一些在經濟方面對旅游業頗為倚重的國家,比如希臘和奧地利,呼吁推出“疫苗護照”作為恢復大規模旅行的健康證明時,這一提議就連在歐盟內部都沒能獲得廣泛認同。這導致希臘旅游部長直接批評一些反對推出“疫苗護照”的國家“目光短淺”。
好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觀望之后,歐盟與德國,都已經表態會積極推進“疫苗護照”計劃。
在之前的疫情防控形勢下,所有的跨國流動都必須經過嚴格的入境檢測與長達14天的隔離,這顯然不利于世界經濟的復蘇與人員的正常流動。
在中國剛剛結束的2021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朱征夫建議用“新冠檢測+疫苗護照”來取代入境旅客的14天強制隔離期。
朱征夫是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他認為可以在國內推行接種疫苗的電子證明書,憑接種疫苗的電子證明書在國內旅行可免核酸檢測。朱征夫還建議國際間開展雙邊或多邊談判,推動各國“疫苗護照”的互認和快速準確識別,推動國際旅游和國際經貿活動逐步恢復。
3月7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記者會上宣布,中國將推出國際旅行健康證明。3月9日,中國版“疫苗護照”已經上線。
以色列的動作甚至更快,充分利用國內的高疫苗接種率,已經最先推出了本國的疫苗護照。這不僅為歐洲國家提供了一個效仿對象,就連美國也由總統出面要求聯邦機構研究各種與此有關的選擇。
與這些行動積極的國家相比,世界衛生組織的態度則比較微妙:對疫苗接種的電子證明持支持態度,認為這能夠高效準確地記錄接種信息。但是,目前不建議將接種證明作為旅行要求。
3月8日舉行的例行記者會上,世衛組織表達了上述立場。世衛組織官員們強調從疫苗接種證明中獲取信息,與用此類證明限制人們旅行明顯不同。
世衛組織的擔憂首先基于目前全球范圍內存在的疫苗分配不公平問題,這直接導致只有富國或實力強大有自主研發能力的國家,才能獲得疫苗。這原本是一個技術難題,而一旦疫苗護照推出,則會進化為一個道德難題:如果在所有人還未能公平獲得疫苗的時候,就以是否接種疫苗作為人們能否出行的基礎,將進一步加深不平等和不公平。此外,那些因為客觀原因不能接種新冠疫苗的人群的權益,也會受到制約甚至損害。
我們有必要正視世衛組織的擔心和疑慮,畢竟對這樣的國際組織來說,這些擔心和疑慮具有天然正當性。但是我們也有必要從具體的政治實體的視角來審視這一問題,正如歐盟最初也對疫苗護照持充滿警惕,但隨著疫情對經濟的損害加劇,逐漸出現立場松動,最終轉而支持這一措施一樣。
世衛組織以及其他的“疫苗護照”反對者的態度,當然也有可能隨著現實難題的加劇,或核心關切的解決而出現調整甚至逆轉。疫苗護照有可能帶來的風險,并不能作為拒絕它的完備理由,但是預先的風險提示,會推動政治人物從一開始就更謹慎地推進“疫苗護照”政策,無論是躲避技術漏洞還是道德陷阱。
在找到完美的政策路線之前,在盡可能偏向完美的前提下,先行動起來,總要比坐在原地不動更有價值。在新冠疫情大流行一年之后,“疫苗護照”當然不是最好的選擇,但它是最不壞的選擇。(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