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在幾日內反轉。
當資本市場準備迎來一次“全球最大IPO”時,11月3日晚間卻突然傳出消息:螞蟻集團暫緩IPO。一些剛剛抵達上海準備見證螞蟻上市的記者們,立即購買了回程機票。
根據之前的消息,螞蟻集團此次IPO金額將有可能達到345億美元(約2300億人民幣),上市后其市值有可能超過2萬億人民幣。《金融時報》稱,在設定其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發行價之后,螞蟻集團有望超過石油巨頭沙特阿美在2019年募集的294億美元,成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上市。
在申報上市時螞蟻集團可謂“火箭速度”。今年8月25日,螞蟻向上交所提交了信息披露文件,9月18日首發上會,當時預測是,螞蟻集團可能會在10月20日前后上市。
但實際卻遭遇反轉。就在螞蟻即將上市前夕的10月24日,其實際控制人之一、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卻罕見地高調評論監管者。
在上海的外灘金融峰會上,馬云認為,中國的金融還沒有成熟的生態系統。“大銀行更像是大江大河,是血液動脈。但今天我們更需要突破,需要小溪、小河。正因為缺少這樣的生態系統,所以才會澇的時候澇,旱的時候旱。”
在評價過去一度火熱但隨后出現的大量雷暴P2P公司時,馬云說:“中國怎么可能在幾年內出現幾千家互聯網金融公司?我們是不是應該檢查一下是什么原因誕生的。”他稱,“好的創新不怕監管,但是怕用昨天的方式去監管。我們不能用管理火車站的方法去管理飛機場,不能用昨天的辦法來管未來。”
馬云還稱,當前全球很多監管部門監管到后面變成了自己的部門沒有風險,但是整個經濟有風險,整個社會有風險。“未來的比賽是創新的比賽,不是監管技能的比賽。”他說。
不久后的11月2日,來自證監會的消息稱: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對螞蟻集團實際控制人馬云、董事長井賢棟、總裁胡曉明進行了監管約談。
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局長郭武平在《21世紀經濟報道》上撰文指出,金融機構與科技公司合作中,資金大部分來源于金融機構,但是金融科技公司利用寡頭壟斷地位,收取過高費用,增加了金融消費者成本。在對個人和小微企業的聯合貸款中,90%以上的資金來源于銀行業,有的高達98%以上,金融科技公司利用導客引流的優勢,直接收取的費用占客戶融資綜合成本的1/3左右,加上代銷或其他過度增信產品等收取的費用,往往高達2/3。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已經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這些亂象的本質是將本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數據,變成部分公司謀取自身利益、向消費者收取高額服務費的資本。
同時,郭武平針對螞蟻集團旗下重要產品“花唄”評論稱,在收費方面,金融科技公司缺乏統一標準,一般高于持牌金融機構。比如“花唄”與銀行信用卡業務基本相同,但分期手續費高于銀行,與其普惠金融理念不符,實際上是“普而不惠”。
目前,小貸業務是螞蟻集團主營業務之一,據招股書披露,螞蟻營收的增長主要來源于數字金融科技平臺,該平臺又由微貸科技平臺、理財科技平臺、保險科技三大塊構成,其中,微貸科技平臺為螞蟻集團創造了285.86億元的營業收入,占總營收的39.41%,已經超越了營收260億元的支付業務(營收占比35.86%)。螞蟻小微小貸、螞蟻商誠小貸這兩個小貸公司都設在重慶。
同時,在法規層面,11月2日,銀保監會會同央行等部門起草了《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該《辦法》對聯合貸款提出單獨要求,明確經營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的小額貸款公司開展助貸或聯合貸款業務的,應當符合金融管理部門制定的相關業務規則,并且還要符合在單筆聯合貸款中,經營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的小額貸款公司的出資比例不得低于30%等要求。
按照此《辦法》,螞蟻集團的一些業務并不合規。對于螞蟻集團的暫緩上市,阿里巴巴集團回應表示:我們會和螞蟻集團一起,積極的配合和擁抱監管,我們相信螞蟻的同學,有這個信心,也有這個能力把工作落實好。社會希望我們更好,我們也必須用一如既往的努力實現和超越社會的期望,這是我們的責任。
金融與科技已經密不可分,科技公司們手握海量數據,而金融機構則握有資金,兩者如果能夠完美結合,將最終讓金融消費者獲益,這場大博弈背后的本質,猜想也正是基于此理念。或者應該如此表述:金融科技依舊在一個并不明確的混沌地帶,一切都在動態的平衡之中,規則和界限的確定正是當務之急,也是管理者和科技公司們需要共同應對的挑戰。(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