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自然》雜志(Nature)旗下知名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在網站發表聲明,撤回一篇于2015年12月發表的論文。該論文的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為江蘇大學理學院戴美鳳教授。
關于撤稿原因,《科學報告》編輯部認為,該論文大量抄襲了匈牙利布達佩斯技術經濟大學本科生Roland Molontay于2013年完成的本科畢業論文,并且沒有注明來源。在聲明中,編輯部還明確指出了抄襲部分,以作為證據。
涉事作者并不同意撤稿處理,但由于證據充足,雜志依然決定撤回該篇論文。
4月18日,江蘇大學在接到《中國科學報》就戴美鳳涉嫌論文抄襲事件的致電后,回應稱,目前已經邀請校內外專家對該論文是否抄襲進行鑒定,但相關結論仍未得出。相關負責人表示,如果抄襲行為屬實,該校必將秉持零容忍的態度,對涉事教授進行認真處理。
近年來,論文抄襲事件屢見不鮮,而教師抄襲學生論文更是讓人大跌眼鏡。
今年3月底,河南鄭州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某畢業生實名舉報在校導師剽竊自己的畢業論文,在未經本人允許的情況下發表論文,重復率達到90%。學校回應稱,正在進行調查,但結果不會公布。而該導師并未作出正面回應。
2016年,貴州省遵義師范學院副教授趙井春因抄襲安慶師范大學金鵬的本科畢業論文被舉報。校方介入調查后認定趙井春侵占他人成果,最后涉事教師對抄襲論文一事表示道歉,兩位當事人達成和解。
2014年,廈門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在讀博士生戈某發布文章稱,其本科畢業論文被蘇州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惲教授“剽竊”,并公開證據。該教授曾是戈某本科畢業論文的指導老師,他解釋道,論文的猜想由他提出,總體的證明思路、框架和主要步驟都是由他提前設計好,但他還是承認此事確實欠妥,至少應該打個招呼。
在當下中國,為何學術剽竊、論文抄襲行為屢禁不止?有學者認為,這一現象與當前量化的職稱評審制度和學術評價標準有密切關系。功利化的指標使學術研究重量不重質。另外,對不端行為缺乏法律約束與懲處力度的學術環境也是滋生抄襲問題的溫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喬新生教授指出,“法律的局限放縱了學術不端之風?!毙杞∪珜W術執法,對造假者的處理不能只停留在學術道德與“內部處理”層面。(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