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感染病例和死亡病例的激增,尋找疫苗已然成為全球的當務之急,專家們警告稱,只有疫苗才能讓人們的生活真正恢復正常。為此,全球各地的研究者甚至展開了前所未有的跨地域合作。
中國正在全力以赴尋找疫苗,以幫助結束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國內自主研發的疫苗能否率先獲得批準并商業化,已成為一個上升到國家高度的問題。《環球時報》稱,疫苗開發是“一場中國輸不起的戰役。”
然而,并非只有中國將這場疫苗競賽視作國家頭等大事。美國總統特朗普與美國制藥公司高層希望在美國本土開發出疫苗,他的政府據說花費重金從德國生物技術公司CureVac買下它正在開發的疫苗的獨家所有權,不過該公司否認收到購買要約。
香港大學法學教授、藥品專利專家布賴恩·莫庫里奧說,除了能夠遏制全球疫情以外,第一個開發出疫苗還可以帶來類似于中“彩票頭獎”的獎勵,因為全球專利制度相對有利于“贏家通吃”。“如果你的疫苗能夠第一個獲得批準,那么你就占據了主動權。”他說。在莫庫里奧看來,哪家公司生產出疫苗,哪家公司很可能就會身價暴漲;疫苗在哪個國家開發出來,哪個國家就擁有疫苗分發的決定權。
中國很有機會在這場全球疫苗競賽中展現出很強的競爭力,畢竟作為一個科技超級大國,中國政府近年來已經在生物技術領域投入了數十億美元。
安全、信任和能力
近年來,中國國內一連串的事件制約了開發疫苗的能力。部分疫苗生產商向全國數百萬兒童分發的不合格的疫苗,導致了公眾的不滿和疑慮,也重創A股上市的醫療保健和制藥類股票,從2018年5月到同年年底,這些股票暴跌了40%。
但另一方面,這些事件促成了新規的出臺。2019年,中國立法者通過了更加嚴格的法規來監管監督疫苗行業,涵蓋疫苗的研發和分發和注射。這些舉措為國內市場注入了信心;醫療保健板塊在過去一年里回升了大約4000點,目前與2018年5月的高點差距已縮窄至15%。
與此同時,中國加大了對生物技術的投資。在2013年至2018年的6年間,它對該行業企業的投資從2013年的不到10億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200多億美元。
國內生物技術行業繁榮發展,也助力中國政府吸引海外工作的本國科學家回國。中國應對人才流失問題已有很長一段時間。數十年來,多達70%的中國留學生留在海外發展。然而,從2012年到2018年,約有25萬在海外從事生命科學工作的中國科學家歸國。
這些科學家回到了一個比起過去薪酬更高、工作環境更友好的行業。如今,一些中國生物技術研究公司所提供的薪酬比中國科學家在美國的薪酬還要優厚。
擁擠的賽道
世界衛生組織的一位官員上周表示,目前全球至少有50種候選疫苗正在研發當中,其中至少有5種是由中國實體獨立開發或者與中國實體合作開發的。與此同時,據媒體報道,中國有多達18家疫苗生產商正在展開36個不同的新冠病毒疫苗項目,其中有一些可能還處于開發初期,因而尚未列入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
中國目前處于領先的新冠病毒候選疫苗被稱為Ad5-nCov,它是由北京的生物技術公司康希諾和北京軍事科學院科學家共同開發的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腺病毒載體)。3月18日,該疫苗成為世界上第二種獲準進行人體臨床試驗的疫苗,緊隨3月4日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準的美國生物技術公司Moderna之后。
?
中國對該疫苗的成功寄予厚望,因為它是來自2017年成功研發出埃博拉病毒疫苗的團隊的成果。領導該團隊的醫生陳薇可以說是國家英雄,她說此次新冠病毒疫苗開發所基于的技術與開發埃博拉疫苗時所使用的一樣。
據4月14日消息,中國的新冠疫苗研發再邁出關鍵一步。兩款新冠病毒滅活疫苗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一二期合并的臨床試驗許可,相關臨床試驗同步啟動。這兩款新冠病毒滅活疫苗分別由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武漢生物制品研究所、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聯合有關科研機構開發而成。這是首批獲得臨床研究批件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
斯坦福大學亞洲衛生政策項目主任凱倫·埃格爾斯頓稱,中國迄今最成功的疫苗項目,其實都離不開它的政府與私營部門和國際組織機構之間的大力合作。例如,2013年,世衛組織批準的第一種中國生產的疫苗——針對日本腦炎的疫苗——是中國生物技術公司、美國衛生研究非營利組織PATH以及蓋茨基金會的共同研發成果。為了尋找新冠病毒疫苗,中國的研究人員一直在與全球合作伙伴聯手合作。1月下旬,來自上海復旦大學與休斯頓貝勒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始共同展開一個項目。
但是,目前正在進行的新冠病毒疫苗項目眾多,可見這場競賽有多激烈,甚至已經形成了一些聯盟。
“我們仍然有競爭對手在研制完全相同的疫苗,” 莫庫里奧稱,“我們有很多很多的數據是重復的,這完全沒有必要,而且會浪費時間。”
鑒于如此之多的項目在進行,有可能會有多個國家同時批準疫苗,進而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一場疫苗部署競賽。
“在某些國家,地緣政治秩序可能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哪些疫苗會獲得上市許可。” 莫庫里奧說道,“健康衛生會是主要的考量因素嗎?我覺得不一定。”
另外,新加坡國立大學傳染病學家黃英勇表示,要讓疫苗“越過門線”,可能需要“多射幾次門。”“我認為,我們目前掌握的信息還不足以斷定誰會取得成功。”(財富中文網)
(本文編輯對原文有修改。)
譯者:萬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