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由100名中國學者聯署,旨在呼吁中美兩國停止對抗、團結合作以應對此次業已席卷全球的COVID-19疫情的公開信在《外交學人》刊發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例行記者會上被問及關于這封信的問題。
發言人對這封公開信表示贊賞,除了重復她已經多次重復過的各國應該加強合作的觀點之外,還主動透露,已經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轉發了關于這一信件的消息。
聯署發表公開信在中國正式的輿論場上并不多見,因此這100名聯署者的行動也更引人注目。公開信開篇的自我介紹提醒人們,這些學者的專業涵蓋了社會及自然科學幾乎所有的領域,其中一些大學教授在高校中還擁有比較高的行政職位,100人中還包括一些已經退職的外交官,這暗示他們足以代表當前中國學術界的主流意見。
這封公開信表達的是對“中美兩國民眾與全人類福祉”的看法,聯署者認為這是他們“作為知識分子的責任”。
公開信努力將疾病與政治加以區隔,信中說,將COVID-19疫情“政治化與污名化”的聲音,無助于遏制疾病蔓延,也無助于中美關系的健康發展,“中美作為世界上的兩個大國,應該用合作去影響世界”。
中國學者們呼吁“各國應該團結、合作,而不是相互埋怨、推諉、指責。”
這封公開信發表后不久,當地時間4月3日,美國近百名前高官、學者發表了題為《拯救來自美國、中國和全球的生命》聲明。聲明指出,美中兩國若不展開合作,無論在美國國內還是全球范圍內抗擊疫情的努力都不會取得成功。
團結與合作是唯一選擇
事實上,中美外交人員之間關于病毒起源的“相互埋怨、推諉、指責”剛剛平息了不到一周,在之前的十多天里,這些發生在社交媒體上的激烈爭吵,已經引起輿論發酵。幸運的是,有限的沖動之后,雙方都仍舊回歸基本理性表述。
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接受美國媒體采訪的實錄全文發布在外交部網站上,并被國內媒體廣泛轉載,崔天凱在采訪中強調,脫離科學進行的對病毒來源的揣測是有害的,并且,他確認這一觀點不僅適用于反駁對中國的指責。而美國總統特朗普也修正了自己在公開場合將新冠病毒進行錯誤表達的做法,他曾經的命名法被認為注定會引起爭端和挑動針對亞洲人的歧視。
中國學者們的公開信將表達重點集中在“團結”與“合作”這兩個關鍵詞上,小心翼翼地避開任何明確的人名,以及任何有關意識形態的內容,這一方面顯示他們對之前出現的紛爭充滿不安,同時也暗示他們對未來中美關系的穩定發展仍舊抱有期待,而中美關系也是全球化議題中重要的一環。
中國學者的公開信,以及美國學者的聲明,說明對中美兩國乃至世界各國來說,這場被認為將會改變世界發展走向的與疾病的斗爭中,在如何維系雙邊及多邊關系的議題上,中道、理性的聲音應該比政治口水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在新冠病毒最終引起一場全球危機的時刻,我們知道了口水會傳播疾病引發危機,而政治口水更無益于消除疾病和危機。正如這封信中所傳遞的信息,團結與合作是唯一選擇。
這些學者并非唯一的發聲者,2019冠狀病毒和它引發的全球COVID-19疫情催生出2020年許多重要的歷史場景。3月27日,雨中的梵蒂岡圣彼得廣場上,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孤身一人進行祈禱;前一天,G20歷史上第一次以視頻方式召開特別峰會,“大人物”們被圈在各自的小方格子里,這些小方格子又擁擠在一塊顯示屏中。
方濟各敦促世界各國將危機視為對團結的考驗,他說病毒使所有人同舟共濟。G20領導人們則除了宣布總額為5萬億美元的經濟救助資金之外,還在呼吁全球合作。
無論教宗還是G20的領導人們,都在陳說一個理念,在這個全球危急時刻,只有團結才能化險為夷。
G20特別峰會之后,中美兩國元首又在電話中呼吁所有國家團結起來,真誠合作,全力應對人類健康的共同敵人。而在2019年,兩國還因貿易戰而不間斷地互相指責。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略有諷刺意味的是,COVID-19似乎具有比宗教理念、道德說教與政治宣傳都強大的力量,或者說,COVID-19以人類共同敵人的面目出現,令世界各國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結成統一戰線。
中國學者的公開信表達了加固這一統一戰線的愿望,他們也不會反對“團結”與“合作”能不止維持到疫情結束,因為世界經濟的恢復無法脫離全球化,而“團結”與“合作”是全球化的道德基石與行動指南。
就像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中國、美國,或者別的任何國家,都無法在現在的世界中實現完全的獨立生存,這是全球化的進步所在,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
但是,在這次悲劇性的疾病蔓延中,去全球化的聲音再度浮出水面,特朗普的幕僚已經公開要求將與衛生醫療相關的產業全部搬回美國,因為全球化塑造的全球產業鏈中,當任何一處部件出現“故障”,整個鏈條都將中斷。這是一種以保守的方式來實現的自我保護,但問題在于,這能否實現。
特朗普成為美國總統之后,不止對一家美國大企業發出過威脅,要求他們將工廠搬回美國,盡管那時他看中的還只是工作崗位。現在他已經要開始準備競選第二個任期,真正搬回美國的工廠仍然屈指可數。有趣的是,有一家中國企業卻在美國開設了工廠,一部關于這個工廠的紀錄片在2020年初還拿到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獎杯。這個獎杯至少有三分之一是頒給“全球化”的。
即便偏狹地把這次COVID-19的流行與全球產業鏈受疫情影響而中斷歸罪于全球化,解決辦法也不應是“去全球化”,而應是更深入的“全球化”,比如在經濟全球化之外,加快建立全球預警系統,及時跟蹤檢測潛在傳染源,盡可能防止下一次大流行病的發生,同時加強全球醫療應急反應和疫苗研發合作。
來自中美公開信和聲明所傳遞的共識和價值,起于疫情,但不會止于疫情的結束。對抗還是團結,各自為陣還是共謀生存——這將是這場看不見的威脅帶給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所有人最悲壯且深刻的反思。(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