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的突如其來不僅讓國家層面措手不及,出海的中國企業幾乎一時也無有效應對之策。加上整體經濟形式并不樂觀,進出口市場充滿各種不確定性,疫情似乎讓中國企業的國際化之路再蒙上了一層陰影。
但危中有機,整體形勢不佳不意味著沒有機會。對大型的中國企業來說,今年反而是進行全球生產資源和資產配置的好時期,因為疫情足以讓每個企業的決策者意識到,需要在全球各地都有能自我運轉的實體業務,才能足以抵消某個單一國家市場出現的“黑天鵝事件”風險。
但今年的情況有所不同的是,全球資產配置的主要地方,中國企業開始看重“一帶一路”而非歐美市場。這也意味著,疫情之后“一帶一路”會在一定時期內成為大型中國企業化解風險的主要海外市場,中國企業將在這里加強業務實際運營能力和賺錢能力,而不僅僅是簡單去花錢投資。在歐美地區,中國企業還會保持收縮狀態,等待合適的新時機。
在“一帶一路”上悶聲發財
實際上,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的重視在去年已經出現了苗頭。如果說前幾年更多是響應倡議號召,去年起則是真正有所收獲。去年前11個月,中國公司簽署了價值近1280億美元的“一帶一路”合同,比2018年同期增長了41%。
與之相反,中國企業以在歐美市場進行投資開展業務的權重則不斷降低。在美國市場,中國企業的收購活動從2016年的逾600億美元,驟減至2019年的不到50億美元;在歐洲,并購金額從2016年的逾900億美元減少2019年約100億美元。
此消彼長背后,是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上進入了業務運營增長的軌道,這使得它們愿意在這里投入更多。如果用西方跨國公司的話語來看,就是中國企業開始在人均GDP為1.2萬美元及以下的發展中國家市場開始游刃有余,而在人均GDP在2萬美元以上的發達國家市場,卻整體在收縮。
很多“悶聲發財”的中國企業比比皆是。一家國有大型土木工程公司,十多年前在非洲和東南亞的主要業務是修建產業園,年年投入年年虧損。但去年開始隨著當地經濟發展,這些產業園變成了另一種類地產項目,圍繞產業園進行商業項目開發,幾乎所有的虧損都變成了盈利;另一家新能源領域的民企,在巴基斯坦投入了五年,前年起進入收支平衡,去年在巴基斯坦及周邊地區銷售收入達到了50億人民幣;國內一家機械重工企業,其海外事業部主要業務范圍就在“一帶一路”上,去年任務是完成銷售額100億人民幣,結果只用了11個月就達標。
以上這些案例只是局部,并不反應所有在“一帶一路”上中國企業的情況,官方也沒有整體情況的統計數據。但“一帶一路”上一些中國企業逐步進入收獲期卻是事實,這些企業在疫情結束后,肯定會持續加大在“一帶一路”上的業務量,以彌補第一季度國內市場的損失。
需要三足鼎立格局
與此同時,還是要客觀的看到,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上的業務增長只是開始,多數中國企業在此的業務還只占到整體的很小一部分或者是零頭。這并不足以帶來足夠的抗風險能力,如果出現比疫情更為極端的情況,比如中國市場的業務突然大幅度下降到關停,“一帶一路”的業務還難以在短時間內補上。
這就需要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上花更多的精力來形成當地的造血能力,扎根當地深入了解需求,提供更多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來形成穩定的收入來源。
而對歐美市場,雖然在此地投資降到了低點,但也并不能受政治因素影響而減小業務量或者放棄,西方跨國公司成熟的全球治理模式還是值得借鑒——多數大型西方跨國公司,基本都會按照地理位置把業務分為美洲區、亞太區、中東非洲區及歐洲區。當然每個公司的具體情況不同,但整體還是按照這樣的邏輯。那些全球業務均衡的跨國公司,基本這四個區域的營收水平相當,這足以讓其在某個區域業務出現問題時候,其他區域的業務能沖上來補上,以化解全球地緣政治和宏觀經濟波動帶來風險。
舉個簡單例子,在2018財年第四季度,蘋果在中國市場銷售曾經大跌了27%,但其他市場的增長,把這個空缺補了回來。日本以外的亞太地區整體銷售額增長了1%以上,美國本土、加拿大和德國的銷量都出現“創紀錄”的增長,因而在這個財季,蘋果依然收獲了保持了843億美元營收,甚至還小幅超出市場預期。
這個邏輯對中國企業同樣有效,只不過中國企業可以按照自己特點把全球業務分為中國(亞太)區、“一帶一路”區和歐美區。這三個區,可以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互為補充互為支撐。現在中國企業只是在“一帶一路”區有了一些成績,歐美區還需要更多的摸索,要形成這樣的局面還有很長的路走。
全球資源調配背后的能力
如果說此次疫情對中國企業還有什么收獲的話,就是意外地展示了中國企業具備在非常時期,以公司力量來調配全球資源來集中支持一地的能力。這在其他成熟的歐美跨國公司身上并不多見。
客觀的說,民企和國企的表現都不錯。在疫情開始沒多久,復星就調集歐洲、美洲等地的員工采購亟需的防護服等醫療物質,并完成通關等一系列工作;阿里巴巴在印尼、以色列采購物資并快速配送到湖北。而徐工這樣的國企,則在東南亞、非洲、歐洲等地通過自己的子公司和經銷商,募集了大量醫療物資,并且給全球合作伙伴,發出倡議,號召大家通過各種形式提供幫助。
這種跨國的大型資源調配,反應的是公司內部的快速響應能力、應急能力和管理能力。首先在全球市場都要有子公司分公司的布點是基礎;其次這些布點要有實際正常開展的業務和穩定的員工團隊,才能在短時間內發動需求并采取行動;第三,最重要的是需要有跨國、跨部門的協同能力和統一的企業文化價值觀。
如果仔細觀察,很多企業調配資源執行迅速的地方都集中在“一帶一路”沿線上,尤其以東南亞和中東一些國家為主。這也顯示了這些企業在“一帶一路”上,無論它們是直接開展海外投資,還是收購海外資產進行充分融合,都實際有了不錯的業績或者穩定的戰略。
從更為宏觀的層面看,這種緊急調配全球資源的能力證明了一點,即中國企業經過這幾年海外市場的摸索,已經過了“交學費”的時期,開始穩步進入收獲期。而這些經驗的不斷積累,無論對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上,還是在全球其他地方的進一步擴張,都能提供支持。(財富中文網)
作者系出海傳媒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