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融合”的空間與機遇
2012中國最佳新興商務城市專題
· 中國最佳新興商務城市排行榜
· 青島:“藍色” 的競爭力
· 佛山:“宜商” 與 “宜居”的雙重奏
????1978年以來,伴隨著市場化改革,中國啟動了人類歷史上速度最快、規模最大的城市化進程。在這當中,城市肌體的超負和畸變也在積聚,始終高挺的房價和擁堵的交通困擾著城市中的每一個人。似乎在城市百姓的生活領域,問題與問題的解決總是重復著“當斯定律”:新增的供給總會誘發新的民眾需求,而后者在規模上總是超過前者,最終導致問題的不斷加重。
????作為這一過程的親歷者,神州數碼董事局主席郭為對此感觸頗深,在他看來,現代城市管理的最高要求,是“以人為本”,提供融合便捷的公共服務。但在實際操作中,城市管理往往出現重“管理”、輕“人本”的情況。在一些情況下,“管理”和“服務”的目標能夠達成一致,但手段卻大不相同。“管理”往往需要對市民的行為進行限制,比如限行和交通管制,妨礙了市民的自由;而“服務”則是從市民的需求出發,重新配置資源。因此,管理者要把“交通管理”轉變為“出行服務”,讓市民的出行更加便捷。在這當中,信息技術手段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郭為舉了兩個例子:一是在市民的手機上安裝軟件,和交管局的系統連接,實時對擁堵路段進行播報,快速計算出最快捷的行駛線路。二是管理者充分利用公交IC卡的記錄系統,掌握市民的出行習慣并進行分析,了解哪些線路的壓力過大,哪些相對閑置,這樣就可以對線路、發車班次、運營時間和站點設置進行合理安排。
????未來城市化的趨勢,一方面是城市規模的擴大,另一方面是城市系統的復雜化,這對城市規劃、政府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組織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二五”規劃當中提出,“要在城鎮化進程中加強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以信息化推動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同時要求政府職能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在此背景下,神州數碼“順勢而為”,2011年郭為把神州數碼的第三個“五年計劃”戰略定為“智慧城市”。在郭為看來,信息技術是對人的智慧的延伸,而“智慧城市”,便是以信息技術為依托的城市功能的延伸。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的網絡和終端,加上云計算龐大的計算處理能力,使得城市中每個主體都成為一個個神經元,進而構成擁有最高信息處理能力的“群體智慧”,這就是“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技術前提,是互聯網、物聯網和云計算。中國互聯網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超過5億網民的存在,構成了智慧城市的應用基礎。而物聯網技術將實現對“物”的數字化,完成城市系統中“人”與“物”的對接。云計算“N對N”的運算模式,也使得計算能力整體得到了大幅提升。這三方面的技術是中國互聯網未來的發展方向,也將引領城市化、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
????智慧城市的實現,分為三個步驟:數字化、智能化和智慧化。所謂數字化,就是對城市進行量化的過程。城市系統當中的每一個組成部分:街道、馬路、大廈、地下水管道、排污管道、光纜,甚至一個垃圾桶,都需要進行編碼,將物理的存在量化為信息數據。智能化,即是在數字化的基礎上實現智能管理。比如對所有的地下水管道進行編碼后,安放上傳感器,在出現漏水等故障時即刻報警給系統,實現實時監測,比等到造成大面積故障再去治理的損失要少很多,并且能夠防患于未然。當多個子系統實現智能化后,再打通子系統之間的共享通道,形成整個城市的智慧系統,這就是智慧化,智慧城市也就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