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的下一個路口
????《財富》(中文版)-- 想要在辦公室找到楊旭并不容易。
????這位50歲的英特爾中國區總裁精力充沛、語速極快,接受采訪時甚至會用拳頭猛擊桌子,以表達自己的興奮。他70%的時間不在辦公室,往返于美國、北京、深圳等多地,并且經常讓秘書幫自己修改行程,推掉自己認為不重要的事情。“我需要探索未來,把以前的東西全部扔掉。”他說,PC那套東西太過熟悉,而物聯網應該是全新的,應該按照物聯網的模式去發展。那是什么模式?需要探索。
????此話并非虛言。對于1986年就加入英特爾的楊旭而言,PC產業已經了熟于心。他知道每家PC廠商的供貨需求,自己和全球最大的PC廠商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也相識多年,共贏關系存續已久。更何況,在PC芯片領域里,英特爾的地位無人可以撼動:英特爾2014財年全年營收為559億美元,凈利潤高達117億美元。
????但現實殘酷:在過去5年,英特爾雖幾經努力,但終究錯失手機芯片領域機會。在手機芯片領域,高通、聯發科占據了市場90%以上的份額。
????如果摩爾定律最終“停擺”,那么英特爾引以為豪,而且在過去20年內花費巨資推動的制造工藝(一家晶元制造工廠的造價在幾十億美元級別,這還不包括昂貴的技術研發費用),也將付之東流。
????更為緊迫的是,伴隨著PC全球市場的飽和,英特爾和它的合作伙伴們推動PC的進程舉步維艱。
????英特爾站在了一個充滿挑戰的關口。幸運的是,在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顛覆性洗禮之后,這家公司早已經具備了絕對的創新基因和嚴格的執行力。于是,英特爾決定在“下一個路口”—物聯網領域,等候競爭對手。中國在全球市場扮演什么角色?楊旭無疑是這其中的“關鍵先生”。
????楊旭1995年被總部派回中國,2007年被任命為英特爾中國區總經理,2009年出任中國區總裁。20年,楊旭經歷了英特爾的幾度沉浮,也親歷了英特爾在中國的不同發展階段。
????楊旭說自己永遠也忘不了1995年冬日午后的一個電話。當時,聯想集團的楊元慶致電楊旭:“能否過來聊一聊?”他憑借直覺知道,這可能是一個巨大的商業機會。
????1995年,中國PC產業的市場模型是:50%市場為DIY攢機市場,40%被外資OEM占領,而國產品牌只有10%左右的市場份額。而當楊旭向英特爾總部匯報說:“我認為中國國產品牌未來一定會占到80%的市場份額。”總部覺得楊旭瘋了。
????此后楊旭證明了他的判斷。他在與聯想一起做出“萬元奔騰”市場推廣活動的時候就顯示了非常靈活的手腕,當時一臺電腦的價格也從15,000元左右調整到了10,000元,消費市場迅速有了巨大反應,國產廠商出貨量猛增。
????萬元奔騰從1995年年底開始籌劃,1996年4月推出。1996年4月前,中國PC市場70%是486機型產品,奔騰產品不足30%。而在“萬元奔騰”的營銷一個季度之后,銷量徹底反轉:市場70%是奔騰產品,30%是486產品。
????“萬元奔騰成就了聯想,這個領先地位一直持續到今天。”回憶起這段經歷,楊旭依舊感慨萬千。“這是中國電腦產業騰飛的一個標志性的時間,再次證明了技術創新和技術過渡對于市場影響有多大。市場的贏和丟是在技術轉換中完成的。”他的總結耐人尋味:從傳統膠片相機到數字相機,從傳統手機到智能手機轉換,一次次地證明,只有創新和技術才是決定市場的根本原因。“當你看不清楚未來的時候就研究歷史,而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
????也正是在那次市場活動之后,英特爾陸續與聯想、方正、同方、浪潮、海信、同創等一批中國廠商確立了戰略同盟。
????在中國本土品牌市場份額大幅躍進的同時,英特爾隨之迎來了自己的豐收季節。2003年,楊旭領導下的英特爾中國市場規模首次超過日本市場,成為英特爾除美國本土之外最大的消費市場。
????2006年,英特爾中國區升級為和北美市場平級的大區。公司任命楊旭執掌中國區的業務和發展。
????回望過去英特爾在中國的30年,楊旭對于中國IT產業創新總結為三個階段:PC時代的“蘑菇云”式創新,移動互聯時代“排浪”式創新,以及物聯網時代“爆米花”式的創新。
????英特爾曾經在PC產業的黃金十年發現了聯想、方正這樣的公司,它們如同一個個“蘑菇云”的爆炸模式,但畢竟這種公司只是少數;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華為、小米等更多的公司又如同“排浪”一般,一批批層出不窮;而在物聯網時代,無數的新興公司在市場中出現,楊旭把這些公司形容為“爆米花”。“中國正處在一個萬眾創新、萬眾創業的階段,你不知道哪家公司可能成功。”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