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低估了中國的能力”
問:你的上述判斷很樂觀,這是不是在國際企業界基本達成共識的看法?即銀行壞賬不會真的對中國經濟造成很大的麻煩。
答:剛才我說的只是個人看法,并不代表整個國際商界對中國的判斷。但我在亞洲工作和生活的時間超過20年,在這20年里也親眼見過亞洲遇到的一些危機。我也看到亞洲的經濟體很快從這些危機中恢復了過來。還記得1987年10月的一個星期一,那是我第一次來亞洲,當時香港證券交易所受華爾街危機的影響已閉市4天。有很多負面消息稱,香港經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恢復,但事實上香港很迅速地重回繁榮。1997年我在泰國工作,剛好是亞洲金融危機,泰國經濟走向崩潰,僅僅兩個季度內,GDP增長率從8%下降至-11%。那一次亞洲金融危機的確也非常嚴重,但亞洲在短短幾年間就恢復正常,社會穩定,百姓和諧,一切都有條不紊,所以我對亞洲的經濟非常有信心。當然,亞洲經濟之所以能夠迅速恢復,重要的原因是亞洲人民的勤勞和很強的適應能力和靈活性,而且他們有很好的儲蓄習慣。目前,很多人非常關注房地產市場,甚至預言中國房產市場會崩潰。我認為房產市場最近確實有些過熱,但同時也看到有很多觀望的人,他們手里捧著錢,等待著房價一旦回落20%便出手購買。也就是說,一旦房價回落,就會有很多購買者。
問:據我所知,你們剛剛完成了中國的戰略規劃,能否具體介紹你們的中國戰略?
答:過去10年,陶氏在中國的發展非常迅速。銷售額平均每年有20%左右的增長。以前,陶氏主要關注中國的一線城市,包括東部和南部沿海城市。我們在上海建立了規模很大的上海陶氏中心,在那里有1,800名員工和84個非常先進的實驗室。我們將亞太區總部設在中國,也將創新中心建在中國。此外,還把中國發展成為陶氏的第二大國際市場。這只是陶氏在中國的起步階段。如果陶氏在中國發展是一本書的話,那么我愿意將這一階段作為書的第一章。接下來的五年是陶氏在中國的第二章,即我們的新五年規劃。這一章中,我們會有很多不同的關注點。
????第一,實現業務組合跨地區多元化。為此,我們將在穩固沿海地區業務發展的同時,推進陶氏業務向內陸地區發展,包括在一些新興城市和地區尋找業務發展機會。為實現這一目標,首先我們會先在中國西部開設辦事機構,而后陸續拓展到其他地區。要開設這些辦公室,首先需要從全國各地招聘一些熟悉當地經濟文化的多元化人才。我們的產品要能迅速從沿海地區推向內陸,如今的一個最大挑戰是缺少運營高效的物流分銷渠道。目前,陶氏在中國一年有40億美元的銷售額,我們希望未來五年能夠將銷售額翻倍。此外,隨著業務規模的逐漸壯大,我們也需要增加在北京市場的業務投入,同時與政府及相關機構、國有企業建立更良好、密切的溝通。運用陶氏在技術方面的優勢,與中國政府建立多領域、多層次的合作。我們充分相信,陶氏在化工、材料等領域的研發能力將助力中國政府在節能環保、生態經濟等領域的發展,而這些方面也正是我們在中國未來五年計劃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當然,要抓住這些機會,需要與中國相關政府部門加深了解,增進合作,讓他們相信陶氏確實能帶給他們想要的解決方案,進而選擇陶氏作為合作伙伴。
????另一方面的發展重點,是人才的培養。對此,有一個數據讓我至今都深感自豪。在中國,上至高管下至基層,陶氏99%的員工都是中國人。有一些跨國公司,在高層管理等職位上對中國本地員工有所限制,但在陶氏情況完全不一樣。從這點來講,陶氏很像聯合國。因此讓我非常驕傲的是,陶氏在中國可以實現自給自足的人才培養。以上是第一章內容。第二章是陶氏在中國的人才培養計劃,為陶氏中國乃至全世界輸送人才。我到中國之后見到很多人,不管是在陶氏內部或者外部的人,這些人都非常優秀。我們有一個目標,就是在中國的人才發展計劃不僅僅是培育人才供本地所用,也是為陶氏亞洲甚至陶氏全球輸送人才。我可以非常樂觀地說,有一天陶氏全球CEO將由一位中國人擔任。人才發展是公司非常關鍵的一步。我們計劃在公司內培養出一批更具規模的管理團隊,經營我們日益壯大的業務,預計在未來五年管理團隊的人員將增加40%。為了加快這一目標的實現,我們將在下個五年中實施培養領導能力的相應培訓計劃,讓員工可以更好規劃他們的事業發展。我認為這對中國很多員工來講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我們另外一個業務拓展的重要領域是臺灣。自收購羅門哈斯之后,陶氏在臺灣的業務規模翻了一倍,同時也擁有了一些全新的業務部門,比如我們領先行業的電子與特種材料部門。臺灣本身也是全球電子消費品市場的領導者,我希望在未來五到十年,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電子消費品市場會有巨大進展。這種自信一方面源于我們在臺灣市場成功的電子消費品業務,另一方面是我們也有機會把這些技術和經驗由臺灣移植到大陸市場,以推進中國市場的長足發展。
????我完全相信,兼并收購將成為推動我們未來五年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此外,陶氏總部也明確表示,他們有充足的資金支持我拓展在中國的業務。因此,對我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鎖定合適的目標公司,當然前提是能給我們提供進一步拓展業務的平臺,同時企業文化相容,以更有效地推動企業業務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