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手勢的三步三忌
上臺演講,手要不要動?怎么動?許多人上了演講臺,突然感覺自己這雙手變得多余了。
該如何向自己的雙手借力?對初學者來說,演講手勢可以記下三步三忌。
?
一、演講手勢三步
1、多學幾個招式
要在自己手勢的“倉庫”里多存儲幾個手勢,以免“黔驢技窮”。剛開始可以多學習高手優美瀟灑的手勢,照著他們現成的樣子做,嘗試從模仿起步。還要切合實際地“引進”符合自己年齡、性別、氣質、習慣、身份的動作,不然就像裝上去的“機械手”。比如兒童、年少者在表達“我”的時候,可以用單手或雙手掌放于胸前,但年齡成熟的人就不必了,不然像個超齡“小甜甜”。
手勢活動區域不同,表達的內容和情感也不同:
上區(脖子以上),表示積極向上,一般用在號召、鼓動、贊美、表揚時。比如,“當有人問一位著名的飛機設計師:‘什么機種是過時的?’這位設計師的回答是‘凡是天上飛的都是過時的!’”配合此句表達,可以伸直手臂,食指或手掌指向頭頂上方,“都是過時的!”食指或手掌有力地從頭頂處劃向前方。
下區(腰以下),表示消極、否定,一般用在批評指責時。比如,“戈貝爾說,‘謊言重復一千遍就成了真理’,他不是跟著希特勒一起垮臺了嗎?”(“垮臺了嗎?”右手食指指向側身后的地面,眼睛正視前方,以表示對某些事物的不屑。)
中區(腰至脖子之間),表示一般闡述和說明。在演講過程中,手勢大都在中區自然使用。比如,“如何突破舒適區?”(張開雙手,掌心向上,拇指自然張開),這一手勢包容量很大。區域不同,意義有別:手部抬高表示“贊美”“希望”;在中區為“提問”“闡述”;手部放低,表示無可奈何。對于新手,從某種程度上講,如同任正非談管理體系建設的路徑一樣——“先僵化,再優化,后固化”。
2、大膽創新
模仿是初級階段,如果增加一些個人的獨特風格,就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比如在戲劇界,大師梅蘭芳的手勢和唱腔因為有新的突破,被稱為“梅派”。
手勢設計要合理、恰當。早年我在演講競賽中說到:“堅持講真話,不怕得罪人,不怕傷感情,不怕穿小鞋,不怕丟烏紗帽,不怕掉腦袋……什么都不怕!”講到最后一句,我將一根長辮子從胸前用力甩到背后,用來表示堅定的信念和無所畏懼的精神。我當時是個學生和演講新手,除了內容和語言表達獲得專家評委的好評外,他們還對我的個性化手勢作了高度肯定,而專家中不乏“五四”運動的演講高手。
在演講練習中,我們往往會自然帶出一些好的即興動作,如果能夠敏銳地抓住它,大膽地提煉加工,就很可能成為一個特別棒的手勢,進而可以更準確鮮明地配合語言表達。
3、合理布局
在演講臺上,有人紋絲兒不動;有人五步一崗、十步一哨,讓聽眾或心如古井或心神不寧。我也見過有的演說者只是在最后一分鐘頻頻加速加力,結果只能給人留下拳打腳踢的印象。
作為一場準備充分的演講,應該有整體的設計和安排,即哪句話需要用手勢強化,還要考慮手勢幅度的大小、使用頻度、單手或雙手等,喬布斯在這方面堪稱行家里手。
手勢多好還是少好?如果你在演講方面尚是個新手,一般說來,手勢少些較為安全。
?
二、演講手勢三忌
1、單調重復
有人反復做同一手勢“炒菜——切菜——炒菜——切菜”(炒菜:“掏心窩”狀;切菜:五指并攏,手掌像一把刀用力往下來回切)。還有的一場視頻直播僅兩個動作:十指穿插雙手緊握,十指松開掌心相對,只見開——合——開——合,不僅單調枯燥,還會分散聽眾的注意力,聽眾要么認為你緊張、怯場,要么認為你不夠謙虛,會產生厭煩心理。
2、設置屏障
雙手在腹前交迭或指尖相對呈塔尖狀等動作,一般顯得過于正式。把雙手放在身前或身后,亦被稱作“前遮羞布”和“后遮羞布”,好像與聽眾之間設了一道無形屏障。有經驗的演講者幾乎很少做這類手勢,也不用雙臂抱肘,盡量與臺下聽眾保持平等的對話關系。使用張開雙臂等開放性的手勢(注意,大臂不能粘在胸的兩側)則讓你更顯親和力。
3、呆若木雞
有的演講者從不動手,危襟正“站”,中指緊貼褲縫,像士兵列隊,聽眾只看到他嘴巴一張一合,即使再好的演說詞,人們從這兩只下垂的手里又能夠得到什么啟迪?也有的演講者兩手緊摁講臺,禁錮著雙手的自由。
恰當地運用手勢,可以增強有聲語言的情感張力,為演講內容“點睛”。手勢應該和語言一樣透露出權威、信心、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