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懂得如何發展且看它如何創新
作者邁克爾·埃利奧特(Michael Elliott)是《時代》雜志國際部編輯。 ??? 什么經濟危機?隨著去年冬天增速突然加快,中國經濟的全年增長率超過了8%,它的現代化基礎建設的規模和速度著實令人不可思議。但是,一旦你分析了相關數據——巨額外貿順差、數千英里的高速鐵路、新建的港口和公路——之后,就會關注一個揮之不去的疑問:中國固然懂得搞發展,但中國的公司能夠創新嗎?它們能夠制造出在全球市場上有競爭力的產品嗎? ????乍一看來,提出這個問題好像很荒唐。中國的大學每年培養出數以千計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中國的計算機專家無所不能,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們似乎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識產權攫取者和仿造者群體之一。風險投資人一談到中國的新興企業便不寒而栗,說這使他們想起當年硅谷在車庫里搞發明的情景。然而值得記住的是,中國近來強勁的經濟發展并不是以創新型私營企業為主導,而主要是銀行在政府指導下大舉放貸的結果,這些貸款大部分給了得天獨厚的國營公司。你如果請企業管理顧問列出在海外知名度最高、最受贊賞的中國公司名單,它們多半都屬于基礎工業和基建行業——例如,石油巨頭中國海洋石油公司和中國石油化工公司。 ????請不要誤會我的意思:這些企業當中有許多都是世界級的。本人平時在中國農村打手機的信號,要好于紐約州西切斯特縣的信號。提供這項服務的是中國移動公司,它的用戶數量在以每月400萬的速度增加。不過,這些公司的成功,至少要部分歸功于它們能優先獲得信貸資本及其與中國權力機構的密切關系。 ????對比一下日本在二戰后發展成世界經濟強國的歷程,很能說明問題。由于我們長期以來已經習慣看到日本自1989年經濟泡沫破裂以來的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大家很容易忘記日本的戰后經濟復蘇有多么驚人——而且與中國當前發生的情況有多么的不同。在日本,國家的作用固然不可忽視:大權在握的通商產業省官僚們只重視成功企業(盡管結果有好有壞),銀行也向受其青睞的公司大把地提供貸款。但是,日本的發展絕對是由那些舍得投資研發技術的私營企業帶動的。 ????另外一個區別是,許多中國最大的企業紛紛在海外收購資產——從外國公司到(這并非不靠譜)半個澳大利亞,一應俱全。日本的主要企業在50年前大都是出口商,而非收購者。這不僅僅是到海外開辟新市場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戰后的日本領導人懂得,日本的企業要想成功,就必須與發達國家的老牌公司去競爭。這正是它們的技術、設計、營銷和客戶服務躋身世界一流的原因。因此,它們走向了世界,不管顯得多么咄咄逼人。索尼公司1962年在曼哈頓市中心開設展銷點時,也是日本國旗第一次在戰后飄揚在紐約城里。 ????當然,沒有一個比喻是十全十美的。也許我們根本沒有發現中國最有創新能力的公司,因為它們沒有理由向我們展示其產品。索尼(Sony)、松下(Panasonic)、東芝(Toshiba)、本田(Honda)和豐田(Toyota)之類的日本公司只能靠出口,而中國的國內市場也許在任何時候都要比日本大得多。從政治的角度來說,中國領導人的頭等大事是中國的國內經濟發展,而非中國的私營公司能否稱雄世界。我有一位搞風險投資的朋友談起中國龐大的創新人才后備軍時推測道,我們現在還沒有看到這一點,因為我們對中國國內市場了解得不夠多。 ????盡管如此,戰后的日本提供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啟示:只有讓國內企業去經受國際市場競爭的考驗,它們才能真正研制出可能改變世界的創新產品和技術。中國的公司會這樣做嗎?我們將拭目以待。 ????譯者:于少蔚 相關稿件
|
500強情報中心
|
深入財富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