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危機的教訓
雷曼危機一年后
????政府為何以拯救世界金融體系的名義出手幫助規模較小的貝爾斯登,卻在六個月后聽任雷曼兄弟倒臺?“美國政府并沒有聽任雷曼倒臺,但它也無權去挽救它。”財政部長蒂姆·蓋特納(Tim Geithner)在接受采訪時對《財富》雜志記者說。當時擔任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New York Federal Reserve Bank)的蓋特納在貝爾斯登和雷曼兄弟的交易中扮演了關鍵角色,進而在 2009 年初擔任了財長一職。 ????“大家以為,政府當時決定讓雷曼倒臺,是因為它想讓人民得到一個教訓。”蓋特納說。但是,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根本的原因在於財政部在當時根本沒有權力”向雷曼公司注入資金,“中央銀行也沒有能力去填這個資本窟窿”。 ????財政部和美聯儲權力有限的觀點,令人感到疑惑,因為它們是很有創新思想的。比如,它們在貝爾斯登倒閉后不久,便設法讓投資銀行受益於只適用於普通銀行的美聯儲項目,并且迅速地創立了十多個新項目,向金融系統注入資金。 ????可是,蓋特納卻說,雷曼公司當時出現了全面的兌現潮——就像銀行發生擠兌一樣。由於買家誰也不愿像摩根大通對貝爾斯登那樣承擔雷曼公司的大部分債務,何況雷曼公司若要應對這場兌現潮,它也沒有足夠的抵押物來支持其高達 12 甚至 13 位數——相當於數千億甚至數萬億美元——的債務,因此,美聯儲假如出手相助,蒙受的損失將不可估量。如此推算,說白了,金融市場的規模遠遠超過了美聯儲所掌握的資源。 ????蓋特納說,主管部門和政府當時預見到了雷曼公司垮臺會產生的惡果,但情況比它們擔心的還要糟糕。令人感到震驚的噩耗之一是,貨幣市場基金(Reserve Primary fund)由於手里的雷曼公司票據太多,成了第一個“跌破 1 美元基準價”的大型貨幣市場共同基金。這件事嚇壞了數百萬普通老百姓,迫使政府為貨幣基金客戶做擔保,以避免發生儲蓄潮,否則會使短期金融市場崩潰。高盛(Goldman Sachs)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兩家投行也開始出現災難性兌現潮的苗頭,因為用它們作為“一級經紀商”的對沖基金開始抽逃資產,以免落得和雷曼公司的一級經紀客戶在其破產后自家資產被凍結那樣的下場。因此,作為緊急措施,美聯儲不得不允許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改組為銀行企業,從而可以使用適用於純銀行機構的全部借款工具。這兩家公司中的一個——或者兩者——一旦倒閉,后果不堪設想。 ????實際上,雷曼公司規模太大,一旦倒閉后果極其嚴重。它是對“大得不能倒臺”說法的檢驗。事實證明,這種說法是站得住腳的。 ????美國政府一直在努力維護金融體系的運轉,卻讓當前和以后的納稅人付出了巨大代價。其目的是幫助華爾街加大對老百姓和企業的借貸并從中漁利,在此過程中維護整個經濟的運轉。正如一位華爾街職員說的俏皮話那樣:“我們因貪婪入場,也會因貪婪出局。” ????這是一勞永逸的變化?甭想。盡管有人夸夸其談,說當前的混亂局面有利於改革,我卻認為華爾街仍然會像過去那樣行事,而政府——和大多數人——對其只能聽之任之,因為他們別無選擇。 ????作為奧巴馬政府金融監管制度改革計劃的組成部分,蓋特納的解決方案是,讓大型金融機構掌握足夠多的資金而遠離倒臺之虞,同時允許政府在意外一旦發生時為它們埋單。請原諒本人如此疑慮重重,但我認為唯一的解決辦法是解散部分巨型金融機構,以確保今后不再出現大得不能倒閉的公司。 ????可惜,隨人們對一年前全球性恐慌的記憶逐漸消逝,蓋特納(或本人)的方案生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為零,無論雷曼事件發生與否。 ????譯者:於少蔚 相關稿件
|
500強情報中心
|
深入財富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