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與明治維新何以迥異(之二)
????作者: 胡泳 ????讓我們比較一下中日兩國維新力量與守舊力量的對比。日本明治維新時,以幕府為中心的守舊勢力已經十分脆弱,幕府統治搖搖欲墜。而維新勢力以下級武士為核心,抬出天皇為旗幟,與反幕的強藩相結合,既有基地,又有軍隊,而且得到包括商人、手工工場主、農村富農在內的町人階層財力物力上的大力支持,廣大農民、市民也積極參加或支持反幕武裝,因此組成了強大的維新陣營,一舉推翻了幕府舊政權。 ????相反,在中國戊戌維新時,守舊勢力要遠遠大于維新勢力。守舊勢力以掌握最高權力的慈禧太后為首,包括控制中央和地方軍政的大貴族、大官僚,以及因改革措施觸及其切身利益而反對維新的大小衙門官吏、綠營軍官、旗人、八股士人等等,形成龐大的守舊陣營。他們手握政權、兵權、財權,富有政治經驗,擅長陰謀詭計,全力以赴扼殺維新。而中國的維新勢力僅以有資產階級傾向的士大夫知識分子為核心,依靠沒有實權的傀儡皇帝光緒,聯合少數帝黨官吏、御史翰林及地方官員。中國維新派沒有同任何一個地方實力派建立起如日本維新派同強藩主之間的那樣密切的一體關系。他們既沒有基地,也無兵權、財權。他們脫離中國社會,連資產階級、商人也很少關心支持他們。其情形正如譚嗣同所講的,“君與臣隔,大臣與小臣隔,官與紳隔,紳與士隔,士與民隔,而官與官,紳與紳,士與士,民與民,無不自相為隔。”維新思想家嚴復指出,當時維新派“與守舊黨比,不過千與一之比,其數極小”。力量對比過于懸殊,因此,守舊勢力一旦反撲,維新勢力頃刻瓦解。譚嗣同在壯烈犧牲前,也只得仰天長嘆: “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而且,據余英時的分析,當時中國政治還有一個特殊之處就是“國家利益和王朝利益之間的沖突”。1898 年舊歷 3 月康有為在北京召開保國會,聲勢極為浩大,引起守舊派的強烈反對。據梁啟超說,當時最有力的反對口號便是御史文悌所上長摺中“保國會之宗旨在保中國不保大清”這句話。可見在守舊派眼中,變法即使有利于中國,也將不利于清王朝的統治。這是戊戌變法失敗的至為關鍵之處。清王朝是滿洲人建立的,因此國家與王朝之間的利害沖突最后終于集中在滿漢之間的沖突上面。戊戌變法的一個最直接的后果,便是滿族統治集團忽然警覺到: 無論變法會給中國帶來多大的好處,都不能為此而付出滿族喪失政權的巨大代價。由此,圍繞著戊戌變法的激烈政爭,決不可單純地理解為改革與守舊之爭。最重要的是,當時滿族統治集團本能地感覺到,決不能為了變法讓政權流散于被統治的漢人之手。否則,他們享受了兩百多年的特權和既得利益便將從此一去不復返了。僅此一點,已注定了變法失敗的命運。 ????從個人因素上看,兩國維新派領導人的能力、經驗也非常不同。維新派領導人的能力、氣質和采取的方法、策略,與維新成敗也有很大關系。日本維新派骨干是中下級武士,大多參加過地方上的藩政改革,久經風浪鍛煉,具有斗爭經驗和政治才干。如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伊藤博文等人,都是一批富有謀略、精明強干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們講究斗爭策略,選擇阻力最小的路線和做法,例如在政府內排除保守派、廢除貴族特權、制定憲法、召開議會、修改不平等條約,都是采取穩扎穩打、逐步推進的辦法,以至能夠逐漸實現目標。明治維新人物還善于爭取同盟軍,打擊最主要敵人。維新前,其矛頭直指幕府,敢于為此調動平民乃至農民武裝。長州藩“奇兵隊”、“農兵隊”,就是倒幕武裝的主力隊伍。維新成功后,明治人物對封建貴族采取贖買政策,用公債償付形式迫使他們轉變為用公債投資于新式企業的資產階級。 ????而中國維新派的骨干卻基本上是一批缺乏政治斗爭經驗的書生,大多飽讀詩書,有才學、熱情,卻往往缺少運籌帷幄的雄才大略。梁啟超就承認,他的老師康有為“謂之政治家,不如謂之教育家;謂之實行者,不如謂之理想者”。他們在維新措施和斗爭策略上也有些急于求成、不顧實效。如變法一開始便裁撤舊衙門、裁減綠營,令旗人自謀生計,激起守舊勢力群起而攻之,增加了變法的阻力。同時,又不善于團結和爭取同盟軍,結果使自己十分孤立。 ????明治天皇與光緒帝個人條件也不同。明治維新后,隨著天皇制確立,明治天皇成了全國最大的財閥和地主,成了日本名符其實的最高統治者。他早年參政,勵精圖治,左右都是維新派權臣輔弼,得以很好地發揮其統治才能。光緒雖有抱負,并具備年輕人的敏感和熱情,在政治上積極支持了戊戌變法,一度成為維新派政治偶像。但他長居深宮,終其一生都跳不出那拉氏的魔掌。而在另一方面,幕府的統治經驗與專制程度與清朝相比大為遜色,幕府將軍的統治才能,與慈禧相比,也只能甘拜下風。 相關稿件
|
500強情報中心
|
深入財富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