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藝術
????阿爾弗雷德?斯隆、邁克爾?波特和彼?德魯克的教導 ????作者: Geoffrey Colvin ????看來我們有必要先作些解釋。我們準備用大量篇幅刊登頂級商界領袖為大家提供他們人生中獲得的最佳建議,篇篇都很精彩。然而,由于這些文章都是為紀念《財富》75 周年而作,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小小的難題。 ????早在 1929 年,亨利?盧斯(Henry Luce)在為本雜志撰寫的企劃書中提議將其命名為《財富》,其中一頁的標題是“《財富》的與眾不同之處”。在那里,他作了以下保證:“雜志不刊登有關企業管理的任何建議。” ????由于我們的系列文章將完全背離亨利?盧斯這一諾言─其實這幾十年來,我們已經無數次違背了它─所以,也許有必要在此作一點解釋。事實上,我們的解釋只有一小部分是為《財富》雜志辯護,其余大部分都是在闡述社會、商界、迅速崛起的管理學科以及原本語焉不詳、令人生厭的管理建議如何變得倍受推崇的原因。 ????諸位一開始肯定會感到奇怪: 盧斯在做出這一承諾時究竟是怎么想的。刊登有關經營企業的建議何錯之有?從理論上講毫無過錯。但實際上,在那個時候,在提供管理建議這一領域中,只有少數人是嚴肅的研究人員和著述者,而大多數是受雇的吹鼓手、推廣人和騙子。20 世紀 20 年代出版的書有《如何提高銷售量》(How to Increase Your Sales)、《如何一天干出兩天的活》 (How to Double the Day's Work)和《如何多賣火險》(How to Sell More Fire Insurance)等等,這些書所講的內容通常是挺有道理的,但實際上不過是些常識性的指南,十分枯燥,而且毫無創意。至于當時的商務雜志,盧斯對它們全都不屑一顧,尖刻地稱之為“最不值錢、最平庸的雜志”; 而這些可憐的破爛貨里就充斥著管理方面的見解。 ????盧斯想辦的是一種全新的雜志,一份制作精良、具有絕對權威的大型刊物,一家為全美三萬名最重要的商界男士(當時還無法想象商界女士這一概念)辦的“全國性學校”。它將全然有別于當時的任何一本商業雜志。其含義很明確: 不提供任何建議。 ????當時的書籍和刊物充其量而言提供的只是一些經商知識,其中最上乘的無非是些商業 ABC,最低檔的則都是謊言和廢話,而《財富》之類的高檔雜志卻又拒絕刊登任何經營建議,那么,經營智慧又是如何傳承和傳播的呢?運氣好的人能從父親、祖父或叔叔甚至親朋好友那兒聽到一些,但你很可能不會從老板那兒學到。就像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在文章里所言,那時候你如果干得不夠好,就得不到培訓或教誨,只有走人。彼得?德魯克是 20 世紀管理大師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也是接受我們采訪的人當中唯一在 20 世紀 30 年代就參加工作的人(當記者)。 ????那時候,在廣闊的管理領域做調研并從中萃取高深理論的高智商專家─例如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的咨詢師那樣受人尊敬的顧問還沒有問世。與 ADL(Arthur D. Little)、科爾尼(A.T. Kearney)以及其他如今仍然赫赫有名的咨詢公司一樣,麥肯錫公司(1926 年創立)當時已經起步,但他們的重點是工程和會計,而不是管理。在整個上世紀 20、30 和 40 年代,美國富有戲劇性的經濟大事層出不窮,其中可供大型商業分析的第一手素材很多,只是無人挖掘罷了。 ????所以,盡管《財富》決意不提供任何建議,但它當年提供的第一手素材已經遠遠超出人們的處理能力。你只能自己動手提煉這方面的建議。《財富》創刊號的第一篇特寫就是關于豬肉加工業、特別是斯威夫特公司(Swift)的調查文章(題目起得莫名其妙: “嚓嚓、嚓嚓、嚓嚓”)。這篇文章傳遞了大量關于規模經濟、廣告的力量、技術的作用(冷藏)以及與聯邦政府官員達成庭外和解的風險等方面的知識。教誨就擺在你─尊敬的讀者─面前,就看你如何理解了。 ????二戰以后,隨著我們可以稱之為“現代企業管理建議”時代的到來,所有這一切都發生了變化。其奠基之作就是 1946 年出版的彼得?德魯克的《公司的概念》(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一書,該書提出了管理是一門值得研究的學科這一觀點。(該書還使德魯克一舉成為維護資本主義長久利益的咨詢師。)這種高級精神燃料一注入過熱的戰后經濟,立刻就在企業、咨詢公司和大學里激起無數個大腦開始思考。 ????學者們開始使用精深奧秘的數學方法研究這一領域,使日常商業活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用于優化實際運營的線性規劃,用于控制質量的統計程序、資本資產估價模型,以及其他揭露公司財務秘密的方法─這些方法如今仍然非常有用。在整個 20 世紀 50、60 和 70 年代,令人敬畏、足智多謀的顧問層出不窮、各顯其能,推出了五花八門的管理新理念,如麥肯錫的“7S”理論、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的五力模型(five forces)和波士頓咨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成長/占有率矩陣(growth-share matrix)、學習曲線等。這是一種新的管理智慧,它們盡管表述得不那么直白,卻威力強大、應用廣泛、價值連城。這是亨利?盧斯在 1929 年做夢也想不到的那種管理建議。它們的確值得一讀。于是乎,我們違背了盧斯的諾言。 ????不過,博大精深的商業智慧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需求也在急劇增長。美國顯然已經進入了“經理人時代”(這是 1955 年本刊 25 周年紀念專號中的一個標題),如果想出一本給那些自認為是職業經理人─不是證券交易商、冶煉工、服裝采購員、制糖工人或廣告員,而必須首先是經理─讀的刊物,你就得寫點關于管理理論和實踐的文章。換句話說,就是寫如何打理生意。要想在經理人時代取得成功,需要掌握在企業里步步高升的技能,所以我們也開始刊登這方面的建議,因而就有了 1953 年的《怎樣加薪》、1955 年的《招聘演說要點》這類文章。其中的經典之作是威廉?懷特(William H. Whyte)在 1954 年寫的關于如何在性格測試中蒙混過關的指南。 ????有關管理智慧(它有別于就業指導)的文章,寫的不是某種管理思想,而是關于組織及其實際操作的內容,這些東西還真可能對你有用。其中最重要的例子,無疑當屬 1963 年連載的阿爾弗雷德 ?斯隆(Alfred P. Sloan)的經典之作《我在通用汽車公司的歲月》(My Years With General Motors)一書的摘要,該書由《財富》記者約翰?麥克唐納(John McDonald)執筆。這本書猶如一個里程碑,促使編輯們─聽好了─在本刊歷史上首次將一位在世的著名人物(即斯隆)的照片登在封面上。 ????至此,人們已經對管理建議有了足夠的敬意,認為可以把它提供給普通讀者,為他們指點迷津了。且慢,還有一步。這一步就是 1981 年出版的《一分鐘經理》(The One Minute Manager)和 1982 年出版的《追求卓越》(In Search Excellence)。當然,這兩本書并不是最先提供管理建議的鴻篇巨制,但卻是有史以來首次銷量達到數百萬冊而且多年穩居暢銷書榜的作品。當時正值美國擺脫 70 年代可怕的蕭條、進入經濟復蘇的時期,這些書成了管理圖書的主流,為以后商業巨作的不斷涌現和經久不衰鋪平了道路。1985 年,《追求卓越》的續篇《追求卓越的激情》(A Passion for Excellence)問世時,《財富》雜志不僅購買了連載的版權,還將其摘要作為封面文章。 ????這就是整個事情的經過,從中也可以看出精明的商界人士對管理建議類作品的態度發生了轉變: 從鄭重其事地承諾不登載任何管理建議,到將它放到封面。從本刊問世至今,我們曾經多次這樣做過,甚至包括諸位正在閱讀的這一期。 ????那么,下一步做什么?現在的商界人士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能獲得更多的建議(當然也包括不計其數的糟糕建議,這也在所難免)。商業書籍的質量也比以往都高。公司通過組織高級培訓或其他指導方式,盡量使這些智慧僅僅保留在雇員的腦子里,防止外傳。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曾經問過幾十位非常成功的商界人士,他們得到的最好建議從何而來,只有兩個人說是來自咨詢顧問,而且這兩個人的顧問竟然都是那位彼得?德魯克。其他人的建議則來自上司、導師或父母。 ????從可以信賴的人嘴里說出的一句直言不諱、鏗鏘有力的話,自然具有令人折服的獨特之處。因此,這一回我們不想繼續尋求我們追求多年的至理名言,而是回歸從前,回到咨詢師、公式和矩陣出現之前,尋找一種完全不同的建議。諸位會從這些商界領袖講述的故事里發現,他們得到的最好建議有時根本不是經營之道,而是人生哲理。 在刊登這些故事時,我們并不怎么擔心亨利?盧斯會怎么想,但我們敢說他不會反對我們這樣做。 ????譯者: 于少蔚 相關稿件
|
500強情報中心
|
深入財富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