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領先的商學院:中歐國際工商學院
????作者:周展宏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優勢: ????·國際化的師資 ????·與國際接軌,較為靈活的辦學模式 ????·位于上海,貼近中國市場 ????在大陸經中國教育部認可的 80 多家 MBA 院校中,位于上海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以下簡稱“中歐”)是獲得國際榮譽最多的。2004 年 2 月初,英國《金融時報》發布了 MBA 全球百強排行榜,這家創建僅十年的商學院令人吃驚地上升了 37 位,從第 90 名躍升至第 53 名,一躍成為亞太地區商學院第一名。目前,中歐仍然是唯一一家進入此項排名的大陸商學院。 ????有趣的是,在 2002 年以前,中歐所頒發的學位并不被中國教育部承認,中歐也不參加教育部組織的全國 MBA 聯考。中歐的做法是根據 GMAT 成績、面試、小組討論的情況,以及申請者的工作和教育背景來決定是否錄取學生。中歐創建時的定位是成為亞洲一流的商學院,愿景是成為世界一流的商學院,因此中歐認為錄取標準必須與國際接軌,否則沒有辦法參與國際競爭。中歐副院長張國華說:“取名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有兩層意思,一是國際化辦學,二是按國際標準辦學。” ????中歐是 1994 年上海市政府與歐盟合作的產物,此項合作充分顯示了上海市政府遠見。當時,上海市政府認為:首先,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國有企業領導需要這樣一所學校來學習先進的管理理論和知識;其次,改善人才的結構和環境也是改善投資環境,這也是上海成為世界經濟、金融和貿易中心的必要條件;再次,中歐也是中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一個嘗試。因此,一開始上海市政府就承認中歐的學位,并表示把中歐作為上海市辦高校來對待。 ????成立之初,中歐并沒有到中國大陸其他高校去請教授,而是選擇從境外聘請,這樣避免了與兄弟院校的紛爭,同時也成就了中歐較為徹底的“拿來主義”,不僅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與世界接軌,教師也是,中歐 MBA 的授課語言甚至都是英語。中國的工商管理教育最初的教師大都是從學經濟、 數學的人轉行的,不可否認他們為推動中國工商管理教育的發展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張國華認為這些人存在先天不足,因為他們都不是科班出身。在這種情況下,直接從境外引進教師是最優的方案。目前在中歐的 25 位教授中,只有 5 位為中國國籍,而所有教授都有海外學習的背景。 ????與一般商學院的發展歷程不同,成立伊始中歐就開辦 EMBA,而不是先發展 MBA,一段時間后再增加短期培訓課程,等時機成熟之后再上 EMBA 項目。張國華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也非常正確”的決策,這樣很快就讓中國的企業家們了解什么是 MBA,否則“他們不可能聘用 MBA 畢業生”。第一屆 EMBA 班只招了 42 人,但到 2003 年,中歐的 EMBA 班招生規模已經擴大到 490 人。 ????邵珠海是中歐 2003 級 MBA 班的新生,來中歐念書之前是江蘇連云港一家國有大型銀行的支行副行長。辭職的時候,他上一級的分行行長極力挽留他,承諾提拔他做分行的副行長,并承擔他付中歐的 3 萬元不可退還定金。邵珠海的很多同事和朋友都很難理解他的舉動,但邵說到中歐學習作為一項投資非常值得,因為 2003 年中歐畢業生的平均年薪約為 25 萬,相對而言,他現在的學費僅 12 萬多。目前,中歐 MBA 每年招兩個班,120 人左右,2004 年的學費為 13.8 萬元。50% 的 MBA學生來自上海,國際學生比例現在為 15%,45% 的學生可以參加國際間的學生交換計劃。畢業生大部分留在上海工作,而且多數在外資企業。 ????2003 年,中國大陸的 MBA 報考人數急劇下滑,但中歐似乎沒有感受到這一點。張國華告訴記者,中歐正在建設二期校園,而且還將投資 1 億多人民幣建設中歐北京校園。2004 年,中歐還準備辦一個研究中心,增強學校的研究實力。 ????回首建校之初,張國華感慨萬千。第一次辦短期課程的時候,他一個個拜訪上海的國有企業和銀行,但是一圈下來,沒有一家國有企業送人到中歐學習。而現在許多企業都排隊等著到中歐來培訓。 相關稿件
|
500強情報中心
|
深入財富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