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轉化的難度決定科創企業是否可以實現發展。科創企業“陣亡率”高企,正是因為科技成果難以產業化。橫亙在大多數技術創新與發明得到產業化、商業化和生態化之間有數條鴻溝,如何完成從技術成果到商業成就之間的關鍵跨越,是科創企業能否持續成功的重中之重。
12月13日,在上海舉辦的2024年《財富》MPW女性峰會上,嘉賓們圍繞“跨越鴻溝:從實驗室到市場”這個主題展開了討論。這是一場視角多元的討論,嘉賓們來自不同的領域,包括初創企業、科技巨頭及加速器,她們從自身經歷和行業觀察,探討跨越鴻溝的過程中,最關鍵的節點、最難的一環和最新的實踐等話題。
本場嘉賓分別來自:
諾普再生
諾普再生采用生物3D打印技術,生產皮膚替代物和骨骼替代物產品,來緩解這類組織的供需不平衡問題,不需要再“拆東墻補西墻”。這家企業希望可以打造“人體的4S店”,為人體因衰老、先天畸形等原因導致的問題進行組織更替。
尚德藥緣
尚德藥緣針對兒童和成人的腦膠質瘤、腦轉移瘤、器官纖維化進行了全球創新藥的研發。代表產品是首個免疫調節劑。這家國家級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獲得了若干資質,包括美國和歐盟的藥監局授予的孤兒藥資格。目前正在進行Pre IPO輪融資。
微軟中國
微軟成立于1975年,作為一家50年前的創業公司,進入中國已有32年。微軟在扶持初創企業上有多項舉措,其中,最有名的是Founder Hub,全球的初創企業能夠以比較低的門檻從微軟獲得最多15萬美元的技術投資。目前,微軟在中國利用全球運營的優勢,幫助中國企業出海。
璞躍中國
這家成立于20世紀90年代的硅谷老牌加速器,曾經助力PayPal、谷歌等科技企業的早期發展。目前,除了投資早期的科技公司,還致力于促成創業公司和大型企業的合作,以及通過全球網絡幫助中國企業出海和國外企業進入中國。
以下為經過編輯的對話實錄。
謝菁煒:以璞躍對初創企業的觀察,從實驗室到市場,中間需要經歷哪幾個重要節點?哪個節點是“最關鍵的一躍”?
陳志新:通常情況下,從新技術到市場要經歷前期項目的篩選、概念驗證、小試、中試、產品驗證的過程,但不同行業的復雜性和時間維度是不一樣的。比如我們兩位初創企業的嘉賓來自醫藥行業,流程就相當嚴謹和復雜。
通常大家會認為中試環節是最重要的。在中試過程中,技術在生產中遇到的流程問題、材料問題、技術問題等等都會被暴露出來,然后被改正,才能實現技術到產業化關鍵的一躍。
中試做不好的話,會有非常大的風險,代表著你前期研發投入的技術失敗了,要重新去評估是繼續,還是優化和改正,在過程中還會有大量資金和資源的投入。即使中試成功,在面向市場的時候可能還有非常多的不確定因素。競爭對手、政府、市場環境,可能都會對中試之后的落地有重大的影響。
但我今天更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在小試、中試的前面的一個環節是“概念驗證”,這個環節非常重要。對于大企業,尤其是在開放式創新中,概念驗證很有意義。如果某項創新技術來自企業外部,是一個非常新、前瞻性非常強的技術,或者是一個跨界的技術,它和自己原有的業務是否能匹配?這就需要概念驗證。
我們大概是10年前來到中國的,那個時候國內很多企業還不了解概念驗證。這個環節對于企業做中試之前,去驗證這個技術的可行性、它的價值、驗證它在未來市場推廣情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讓龍頭企業內部技術的產業化落地。
對于初創公司及投資人來說,概念驗證也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我們投早期的時候,企業是沒有財務數據的,你無法通過數據來評估它值不值得投資。但如果有了概念驗證,我們會認為它可以被市場認可,那投資人的風險就會降低很多,企業融資也會變得更加容易。
所以概念驗證不管對于大企業,還是初創公司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謝菁煒:兩位初創企業對概念驗證的重要性,有什么切身感受?
楊熙:在醫療行業創業,資源的投入重點主要是在臨床之后。但對初創企業而言,這時發現問題,基本上就沒有生存的機會了。所以我們非常重視概念驗證。但是光重視沒有用,需要好的方式方法。
以我們企業為例,我們搭建的技術平臺叫OPUS,想要利用這個平臺盡量節約概念驗證的資源、提升效率和降低風險。我們在搭建這個平臺時,就在考慮怎樣在平臺上用好概念驗證的技術突破。舉個例子,我們在制造人體組織替代物的時候,基于最基本的科學理論會搭建一些數據模型,同時還有一些實驗的數據。通過底層的實驗數據和模型驗證的數據之間不斷地做相互吻合,使得這個數據底層最終的預測性會越來越強。這是概念驗證在我們這里的一些實踐。
另外,由于我們對具體的疾病認知畢竟有限,所以諾普有一項創新實踐是Open Lab。我們把我們的技術平臺嘗試開放給國內一些頂尖的醫學院,通過它們的知識,輔助我們的管線開發。我們目前在上海瑞金醫院、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和其他的醫學院里嘗試這樣的方法,在中國服務了差不多幾十家頭部的制高點醫院。
謝菁煒:郝總,您的企業現在處于什么樣的節點上?
郝曼淋:我們作為小分子生物技術企業,和大多數藥企一樣,也是前期經歷了臨床前的研究,一直到臨床試驗。我們在關鍵性的臨床取得了很好的數據,可以說是令人驚喜的數據。
作為一家創新藥企業,我們最大的關鍵節點以及挑戰在于關鍵性的臨床試驗和融資。這兩個我相信也是大多數中小企業、創新型企業面臨的共性問題。在這里我們呼吁產業方、資本方、監管機構能夠有更靈活、更持續、更穩定的政策來支持創新型企業資本退出的路徑,這是對我們來說目前這個節點最重要的。
謝菁煒:將新技術進行產業化和市場化的過程中,AI能起到什么作用?
原欣:AI能夠幫助到產業的地方非常多。比如,剛才我們談論了概念驗證,而AI能夠加速概念驗證的實施過程,并盡量縮短風險,用最高的效率觸達到你想要的結果,甚至可以幫助你快速地simulate(模擬),不需要一定在實驗室做很多準備。
我非常同意這個觀點:所有突破性科技出現,人都容易高估近期的影響,而低估更長遠的影響。長遠來看,我認為AI會顛覆所有行業,不管是個人的生活,還是所有行業中不同角色承擔的工作內容。
大家認為AI最先會顛覆掉的是教育、醫療,以及包括創意、廣告在內的所有的內容生成領域。今天我們討論的醫藥領域里,在研發端可以借助AI加速整個產業的演進。
在生成式AI或者大語言模型出現之前,微軟已經用了十幾年時間,在傳統AI道路上做了多代技術的迭代。其實很多時候是底層研究真正支撐未來的發展。我記得比爾·蓋茨2023年來中國時,他說我們會對基礎研究持續投入。微軟在中國有幾千人的研發團隊,都是在做非產品化的基礎性研究。像微軟這樣的大公司更多地投入一些基礎性的、不變現的東西,更多的初創企業就能夠站在他的肩膀上成長起來。
謝菁煒:原總剛剛提到AI正在顛覆的行業中,一個是醫藥行業。我們都看到,AI正在加速創新藥的研發。再往后看,將創新藥更快地推向市場,AI可以在其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郝曼淋:我們現在是在關鍵性臨床階段。我接觸AI這一兩年,我發現它在藥物發現階段,尤其是靶點的篩選,包括大量化合物篩選的時候,能夠幫助縮小范圍。靶點有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可以通過這些分型迅速地匹配到和疾病相關的靶點。在臨床的過程中,我們受益的地方在于它可以精準地幫助你在招募患者過程中,匹配到適合臨床方案的患者。
到后期藥物生產的時候,AI最大的作用,尤其是中成藥的質量控制上,可以幫助你進行標準化的質量控制,減少成分干擾。
在市場端,面向患者的時候,AI能夠精準地匹配到這個患者應該對應什么樣的治療方式,從而更精準地給出診斷和治療方案,以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在這幾個方面,我看到了AI的價值。
謝菁煒:陳總您觀察了這么多的初創企業,您發現導致技術轉化半途而廢的最關鍵的原因是什么?
陳志新:成功的話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大家一直說的努力加機遇,但是失敗很難用一個原因闡述清楚。
對于創業公司來說,首要基礎是要有能力和有經驗的團隊。團隊能力包括技術能力、營銷能力、融資能力。早期投資看人,就是看團隊能力。
但是如果團隊很靠譜、技術也很牛,很多企業還是會失敗。因為一旦新技術做了大量的研發投入,沒有辦法得到產業端認可的時候,就會非常容易失敗。所以我們希望在很容易失敗的環節給初創企業一些助力,在團隊技術各方面都非常成熟的情況下幫助企業和行業進行鏈接,幫助很多創業公司去鏈接更多的產業端資源,以跨越死亡谷。
我們在中國做的事情其實可以定義為“反向創新”。如果說孵化器是“正向創新”模式——尋找優質項目,幫助它們成長,加速器則是在實踐“反向創新”——在明確創新需求的前提下,尋找與之匹配的項目團隊。
在這個變革迅猛的時代,即便企業投入大量研發資源,也可能因信息局限,錯過外界更優的技術成果。因此,加強與外界的交流合作,特別是與創業公司及高校攜手,成為企業創新發展的重要途徑。我們所倡導的“反向創新”,一方面助力大企業實現創新突破;另一方面,也為初創公司提供成長機遇。目前,我們已在全球范圍內布局20多個垂直行業,與六百多家大型企業開展開放式創新合作,共同探索創新發展的無限可能。
謝菁煒:在座的兩家初創企業都是來自醫療健康行業的。中國醫療健康初創企業的困境在于,成果與資本的結合力度不夠,科研與產業兩層皮。你們做了哪些嘗試,來打通這“兩層皮”?
郝曼淋:我們企業是典型的產研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代表。首先,我們的科學家團隊,包括陳悅博士是南開大學的教授,我們一直和全球高校、研究院所、醫院緊密合作。
第二,我們打通了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往上,藥物來源的植物是中國特有的天然物,我們整合了上游資源。往下,我們和相關的有協同作用的藥企,包括醫院,以及未來和保險公司我們也會有緊密的合作,確保產品在未來市場中有實際應用的場景。
第三,跟隨大政方針。比如跟隨著國家大力支持中藥發展和國際化的方針。在國際化的過程中,我們以天然產物為模板,進行結構的改進,做成能被全球接受的化藥小分子創新藥。
這就是我們打通產、研“兩層皮”的最重要的三個路徑。
謝菁煒:楊總您這邊做了哪些事情來打通這“兩層皮”?
楊熙:首先,我們立足于需求,創新是以未滿足的臨床需求作為起點,過程中也是要滿足需求。但比較難的點在于,即使你的產品誕生了,且滿足了未滿足的臨床需求,怎么實現可持續的銷售和利潤呢?這是創新企業非常大的挑戰。剛才郝總也提到了,要善于用產業端的各種資源。
醫療創新的產品很多時候是要用于手術植入的。我們這個產品對于患者來說效果確實比較好,但如果要大規模應用,需要改變思路。我們能不能讓產品在過程中能夠不挑患者、不挑醫生?這樣可以更快速地在市場端打通,而不是說只在小范圍的點上去應用。
第二,在中國做醫療一定要重視支付端對產品商業化的挑戰。如果我們能讓技術的大規模應用效果好、成本低,而供應的可及性極強,那么組織再生就能進入到大規模應用,而不是僅僅在很有限的應用上,這也是諾普開發產品的初心。
謝菁煒:很多中國出海企業的創新產品落地海外,對它們來說意味著需要跨越更多的鴻溝。微軟能為這些企業做些什么,幫助它們的創新在多個市場落地?
原欣:微軟是全球的企業,我們在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運營,所以我們自己曾經踩過的各種坑、獲得的各種經驗就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微軟在中國是在本土規則的框架下做創新,放之四海,不同的國家也都有相應的監管和準入門檻。現在的疊加的挑戰是,因為AI的廣泛應用,大家更加關心數據主權、數據安全,以及負責任AI的話題。微軟在這方面嘗試比較早,做了大量前瞻性研究和數據積累。在這方面,我們相信會為出海企業起到一些保駕護航的作用。
最重要的是,我相信創始人都是一方面要找錢融資,一方面是要快速找到市場。我們和很多初創企業接觸的時候,它們很希望微軟作為連接器能夠幫忙連接到大企業,加速產品的落地;當然也希望能連接到優秀的風投機構。在這個大生態中,微軟既能拉通投資人的產研端,同時又能觸達大客戶的市場端。微軟作為曾經的初創企業,希望更多的初創企業能成功。(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