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領英發布聲明,宣布中國的本土化求職平臺“領英職場”將于當年8月9日起正式停止服務。有媒體將這一舉動稱為“一場毫不意外的撤出”。但對于這場事件的核心人物、領英中國區總經理王茜來說,“撤出”并不是一個恰當的詞。
近期,王茜首次向《財富》(中文版)透露了該事件的背后故事,包括她如何迅速做出戰略調整,用數據說服總部,成功保留并壯大了領英中國的B端業務。今天,領英中國的新身份是“中國出海企業服務平臺”。
這場“零度對話”,發生在歲末年初的職場轉換高峰期,根據領英平臺的預測,2024 年的就業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王茜分享了領英最熱門的技能標簽、對文科就業前景的看法,討論了外企是否真的陷入了“招聘困境”等話題。作為微軟旗下的公司,領英也在全面擁抱人工智能,我們談論了用AI協助招聘帶來的便利和可能產生的問題。
我們談到了“巴尼時代”(BANI)的不可預知性。她認為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更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時間、能量和目標”。
以下為經過編輯的對話實錄。
謝菁煒:當你得知C端業務撤出中國的決定時,瞬間的感受是什么?
王茜:得知這個消息,我先是驚訝,然后是惋惜。但其實這個決定并不讓人意外。理性地看,我們這樣一家平臺型公司的溝通成本和運營成本非常高,而會員端的表現并沒有達到公司的期望值,效能沒有被很好地發揮出來,這是本次調整的最重要原因。所以把更多資源聚焦在我們最強的To B端,集中在我們最有優勢的企業級服務解決方案上,去創造更大的價值,這個邏輯是對的。
但從情感出發,失去曾經每天共同戰斗的同事,我肯定還是感到驚訝和難過。領英在進入中國的九年里做了各種嘗試,我們不后悔。但在中國,相比綜合性的社交軟件,垂類社交軟件更難成功,這也是現實。
謝菁煒:驚訝和難過之余,接下來馬上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王茜:為應對這個調整,我們很快成立了一個項目小組,我是組長。我需要馬上考慮怎么去跟政府、市場、客戶、媒體、內部員工溝通,比如涉及裁員,我們要跟勞資部門溝通。為了做好這些溝通,我們以數據為依托,對外部大環境和內部資源及產出做了大量研究。
那段時間,大量的溝通使我的工作量翻了三倍。我希望讓大家理解決策背后的邏輯,更清晰地了解我們當前和接下來的戰略。
在C端業務撤離的過程中,我們給用戶保留自己數據的時間,以及和領英平臺的朋友們告別的時間。對于員工,我們告訴大家,這不是一個失敗,這只是一次別離,我們感謝大家在過去的9年作出的貢獻。
謝菁煒:你怎么去說服總部,領英還需要留在中國,還能夠留在中國?
王茜:我向總部傳遞的信息是:中國企業的全球化是大勢所趨,服務中國出海企業這個新戰略不是一個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從市場看,中國的生產力是給全世界準備的,不只是為中國準備的;從人的角度看,和20年前相比,現在的中國企業家和管理者擁有更全球化的視野;從我們自身看,領英在服務出海企業中的價值是獨一無二的,我們站在一個最好的賽道上。
為了佐證我的觀點,我花了大量時間研究數據、做調研。我們內部管理奉行的原則就是用數據說話。從“5萬英尺高度往下看”,現在中國有59000家企業,在海外需要招聘450萬人才。到2026年,人才海外招聘這塊的市場的規模會達到84億美金。領英中國在戰略轉型的這半年多以來,在中國市場依然保持著雙位數的增長,中國是領英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
當然,說服公司所有人接受這個新戰略,也需要提供讓大家都理解的事實和案例。所以我給管理層舉了好幾個例子,比如我們一個重要客戶,在8年前和領英簽約的時候,他的簽約金額只有8000美金,之后隨著這家企業全球化的發展,這個數字在今天翻了幾百倍。
最后我們領英內部達成了一致,領英中國全力轉向新戰略。話說回來,剛剛接手這個任務的時候,我內心是有點抗拒的,因為要面臨裁員、和客戶溝通進行退款等等,感覺會很艱難。但后來我發現每一個考驗都是機會,變局中才會迸發出更多機會。
謝菁煒:剛才提到領英“用數據說話”,你們的數據是如何幫助出海企業做決策的?
王茜:我這里想舉一個研發中心的例子。很多中國企業都會在海外打造幾大中心,包括營銷中心、研發中心、生產基地、供應鏈中心,等等。有一家中國企業想為它的海外研發中心選址,并在當地吸引目前大熱的AI人才。很多這類企業都會首先想到硅谷,或者西雅圖。但拍腦門做出來的決策并不是最好的決策,數據更可靠。
就這個案例,我們基于全球10億會員的大數據洞察,發現硅谷和西雅圖的科技人才儲備雖然非常豐富,但競爭也非常激烈,最后我們說服了這家中國出海企業去波蘭建造了它的研發中心,因為當地的人才儲備和供給是非常地充沛的。
謝菁煒:從領英的數據來看,有大量人才需求的中國出海企業,主要分布在哪些賽道?
王茜:我們知道出海“新三樣”分別是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新能源光伏。領英去年和《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選出了中國出海四大科技新勢力領域,和這三大行業有重合,也有不同。我們發現智能硬件、工業機器人、醫療健康和新能源這四大領域的出海人才需求最大。
這四大前沿領域的頭部企業,能力更國際化,更多地走入到目標市場,它們中超過95%的企業開始海外本地化運營。而且打造了一個前、中、后臺的運營環境,前臺有當地的營銷人員、研發人員適應當地市場,來提供適合當地市場的產品和營銷服務,同時利用中國的中臺更好地去支撐前臺的發展,所以他們是真正的glocal(全球本土化)的企業,就是既全球化又深入當地市場。
謝菁煒:AI倫理是當下的重要話題。領英積極采用AI來協助招聘和求職,你們如何避免為了效率犧牲公平的情況?
王茜:對AI而言,領英不是一個新手,我們一直在用AI來助力搜索引擎和算法。面向企業,我們有“AI招聘官”,讓招聘流程更簡潔、更有效率,匹配結果更精準。面向個人,近期我們還推出了人工智能驅動的 LinkedIn Premium,你可以用AI工具去匹配更適合你的職位。
根據領英平臺的數據,到2030年,68%的職場技能會發生改變,這對所有的職場人士是一個重要提醒。我們的AI產品會幫你做“診斷”,讓你了解最新的職場技能是什么,你最適合的轉型方向是什么。有時候人想要了解自己是很難的,反而AI更了解你,給你做出合理的推薦。把合適的人,匹配到合適的崗位,人盡其才,這本身也是公平的體現。
在領英,我們一直希望給弱勢群體創造更多機會。這是我們很重要的價值觀。我記得我在領英參加入職培訓的時候,看過一個視頻,讓我非常震撼。一個單親媽媽想帶腦癱女兒旅行,看看世界,這是非常困難的。她就在領英上給各大酒店和航空公司的高管發信息,詢問是否可以給她的女兒提供便利。沒想到所有人都回復她了,最終讓她完成了一個自己不敢想象的旅行。
技術上,我們也投入了很多資源去推薦開源算法,也是希望能夠給更多的弱勢群體創造更多的機會和打破人脈鴻溝。
謝菁煒:很多企業都在采用“AI考官”來面試求職者,領英未來是否也會考慮上線這項功能?
王茜:首先,我們未來肯定要更積極地擁抱AI。
但對于用AI做面試這件事,我也和很多人力資源的同仁們討論過,我們覺得AI面試雖然看上去有效率,但實際上AI提出來的問題都是利用大數據預設的,無法很好地根據面試者的語言表達、聲音、情緒做識別分析,所以往往會對一些高潛力的候選人有誤判。最重要是,AI無法理解候選人的情感和主觀能動性。面試的時候,不光要看候選人當下的能力,還要看主觀能動性,才能對之后的能力做預判。但AI目前還做不到。
所以我認為現階段,AI在招聘過程中還是更多地起到輔助作用,做一些重復性的工作,無法代替人來面試。AI的應用還是會有邊界的。
謝菁煒:“技能為王”的時代已經到來。領英的調研顯示,近 90% 的中國企業認同“技能會成為未來職場貨幣”這一觀點。在領英的4.1萬個技能標簽中,你觀察到哪幾項技能最受雇主青睞?
王茜: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最好的時代是說,我們能夠很便捷地獲取信息,借助數字化來打破人脈鴻溝;最壞的時代,指的是這個時代瞬息萬變,全球化和AI等趨勢,都對個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這樣一個時代,最重要的技能是軟技能。首先,管理的能力很重要。現在宏觀經濟形勢的不確定、經濟下行的壓力,對于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里說的管理者不光是指CEO,也包括中層和基層的管理者。對于個人而言,管理能力意味著管理好時間、目標、能量,其實做到這三點,就能讓一個職場人脫穎而出了。第二,溝通能力很重要。現在的溝通形式很多樣,有面對面的、線上的,有全球溝通、跨部門溝通、跨行業溝通,等等。豐富的溝通形式,對溝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三,服務能力很重要。我們中國客戶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中國在客服這個方面也是最“卷”的。
關于軟技能,我還想補充一點。作為一個母親,我覺得小朋友具有批判性思維非常重要,這樣才有創造力。中國的下一代,要有區別“事實”和“觀點”的能力。
第二塊很重要的就是AI相關的技能。以前是人與人打交道,以后還需要人機互動。怎么樣跟機器互動?現在都是自然語言去搜索了,你怎么向AI提問,怎么持續地提問?所以人機互動能力、AI相關的所有的能力變得非常重要。
第三塊非常重要的就是ESG的能力。我們看到《財富》世界500強的光伏企業中,有超過46%是來自中國。但歐洲對于社會責任、可持續性發展,出臺了一系列的新的法律法規和限制。所以中國企業在追求效率和成本的同時,也需要有更多的綠色人才,才能更好地在全球范圍內做生意。
領英平臺上有600多種綠色標簽、12個類別和400多種工作崗位,讓這些覺得綠色技能是空中樓閣、不知如何在自己公司里面去實行可持續發展的企業,有更多、可依靠的依據。
謝菁煒:現在有一種說法,認為“文科都是服務業”。從領英的角度觀察,在技能為王的時代,文科的重要性體現在哪里?
王茜:AI時代,內容的產出和消費大大增加,這其中很多能力是文科生無法被理科生取代的,比如,把數據提煉成洞察,再把洞察擴展成內容。
但我認為就業市場過分強調文科和理科的差別,這種做法太片面了,這反映了大家還是用學歷和工作經驗這種傳統的方式在找工作。學科當然有文理之分,但在評價人才方面,我們一直倡導以技能為標簽。我們評價一個人,要看此人是否足夠敏捷、有靈活性、適應性、韌性,是否能夠持續地做時間管理,同時還不會過度消耗自己。其實這些很多用人單位招應屆大學生時看重的軟性能力。當然硬性的技能我們也很重視。
技能的不匹配,導致很多研究生畢業了,可能在職業大潮中還是處于弱勢的狀態。但反過來,你會發現很多中國新興企業非常需要新興的人才,比如新材料、新能源、新制造,但往往他們招不到人才。一方面找工作難,另一方面招到人才難,兩邊存在一個鴻溝。所以我們今年才會把我們的學習解決方案正式落戶中國,來彌補這個鴻溝。每周我們都會有60多門的課程上線。
謝菁煒:領英在外企、中高端人才和全球化人才的招聘方面是具有優勢的。十幾年前,畢業生們普遍憧憬一份外企的工作,但現在,年輕人似乎不再做“外企夢”了,他們的選擇更多元。現在外企招到優秀人才是不是越來越難了?
王茜:中國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20多年是外企在中國的黃金20年。20年之后,我看到很多在中國還有核心競爭力的外企,在招聘平臺上依然很搶手,依然是人才的“黃埔軍校”。而在中國失去核心競爭力的外企,他們才真真正正地退出了中國。如果你的客戶不為你的產品和服務買單,這家企業也很難為雇員提供強有力的福利和薪資,難以招聘到最優秀的人才。
我們現在看到了幾種趨勢。一方面,我們在中國服務的前200名的外企,他們發展得非常好,招聘趨勢也很正常。同時,互聯網大廠在裁員,這是因為前些年這些企業發展太快,現在速度下來了,勢必不會保持原有的招聘節奏。第三,中國又有另外一種力量在帶動招聘的增長,就是全球化。中國全球化企業在我們平臺的招聘以超過30%速度在逐年增長。
日本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發展趨勢的可能。在日本,更多的是5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特點是更個性化。未來可能我們中國的企業也會走向一個百花齊放的狀態,有頭部公司,有腰部公司,也有小型服務業,來滿足一個區域或一種特定需求,向個性化發展。
從更大的層面看,全球的經濟正在形成一種新的秩序,這是我們不能想象的。
謝菁煒:是的,“烏卡時代”之后,我們說的更多的一個詞是“巴尼時代”,這是一個更加讓人難以理解的世界。
王茜:對,我們感受到原來的秩序被在正在被打破,新的秩序正在形成,但是什么還不知道。尤其還疊加技術的突破進展,更多的變化正在發生。
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適應性,管理好時間、能量和目標。我自己每天花30分鐘學AI,再忙,每天也會花30分鐘在通勤途中學習。焦慮沒用,你只能分配時間去擁抱這個變化。
謝菁煒:去年,達利歐曾表示:“在接下來的兩年里,我們會面臨一個非常混亂的環境。”全球整體招聘的職位數量和成功招聘的比例都在下降,同時人工智能正在取代一部分工作。職位少了,但需要工作的人卻不會減少。如果請你給今年即將畢業的年輕人提一個最關鍵的建議,你會說什么?
王茜:我的建議是:放下自我意識,先付諸行動,在行動中實現自我迭代。
年輕人當然有選擇的權利,但作為職場新人,能夠擁有付諸行動的機會、承擔責任的機會、去嘗試的機會,這非常重要。不要想得太多,做得太少。不要說這個不是我想要的,就嫌棄這個機會。
最近我們討論了一個“三A模型”—— Agility(靈活),Ambitious(抱負),Adaptive(適應性)。最后這一點對年輕人很重要,你要適應現在這個時代,而不是適應你的自我意識。(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