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夠穿越周期、讓公司有持久的生命力?這是一個古老的話題。
就拿IBM來說吧,這家公司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逃過數次經濟危機,并且還在數次技術革命中實現成功轉型的公司之一。從早期的計算機制造者,到現在的量子計算、人工智能和云計算,IBM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務公司、第三大軟件公司、第三大數據庫公司,從TO C到TO B的過程中,其背后的本質和規律是IBM擁有了領先的技術。
商業歷史也許本來就是大規律相同,這種樣本在中國也在發生。
2014京東赴美上市時,人們把它作為一家零售商看待。京東自己也是如此認識自己。當年的招股說明書第一條優勢寫的就是:中國網絡零售領先地位。6年過去,京東的凈收入增長了8.3倍,用戶數增長了7.6倍,市值從200億美元達到830億美元。
按照《財富》的標準,2016年京東首次進入世界500強,當時它的收入是288億美元,位列第366位;在2019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中,京東位列第139位,收入達到698億美元,比首次進入500強時已經翻倍。
數字之外,6年時間足以讓京東變成另一個京東。
如今京東即將面臨第二次香港上市。就在上周五截止認購的京東集團(9618.HK)公布,將以每股226港元定價,集資300.58億港元。其公開發售部分獲39.7萬散戶入場追捧,錄得超購近180倍,凍資約2850億港元,不但成為今年最多人認購新股,也是今年集資王及凍資王寶座,成為三項新股王。
該公司創始人兼CEO劉強東說,未來10年,技術的進步會比過去100年的都來得更猛烈。京東將轉型成為一家技術驅動的供應鏈服務公司。此次赴港上市招股書披露,所募集的資金將用于投資以供應鏈為基礎的關鍵技術創新,以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及提高運營效率。
具體來說有三點:一,投資一系列關鍵運營系統,繼續開發及提升零售技術與客戶參與度;二,投資物流技術為客戶提供可靠服務;三,投資及提升整體研發能力。
是什么讓劉強東和京東的使命發生了變化?從零售商到供應鏈服務商,京東發生了什么?
【兩種公司】
任何公司都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投入和產出成正比的選擇,這也是大多數公司的解決方案;一種是前期投入看不到短期回報的選擇,但在爆發后會呈現指數級的增長。京東看來永遠是第二種。
如果把時鐘回撥到2012年,劉強東覺得上市并不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彼時他接受《財富》(中文版)采訪時表示最大的挑戰是亞洲一號能否在當年5月份順利投入使用。在亞洲一號沒有建成之前,劉強東迫不得已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租用大量的庫房,比如,在北京就租用了近10個幾萬平米的小庫房。“亞洲一號的建設進度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成本能不能繼續下降。只有把200萬產品放到一起,成本才能降下來,用戶體驗才能進一步提升。”
用戶體驗是當時劉強東最關注的問題,他更多想到的是降低成本、提高配送效率,但這種看似簡單的思維,卻在客觀上讓技術成為改變一切的根本要素。
創世伙伴資本創始人周煒的回憶是,當時的股東會議上,幾乎所有的機構投資者都反對劉強東的做法。但劉強東認為只有長期投入物流,未來才有可能形成絕對壁壘,拉開與競爭對手的差距,雖然這種投入是巨大的、短期看不到明顯效果的。
“當時的電商平臺重點是流量和交易額,大家都在到處找流量,這樣數據上會好看。”周煒說。
但如今看來,對于物流的投入是絕對正確的選擇。京東物流基礎設施布局覆蓋了中國幾乎所有的區縣,遍布89個城市,累計總建筑面積約1690萬平方米,共有700多個倉庫。還擁有13.22萬名配送人員以及4.37萬名倉儲員工。其自營配送服務覆蓋全國99%的人口,超過90%的自營訂單可24小時內送達。
如今大家都看到物流給整個京東帶來的優勢,很難有人超越。此后阿里巴巴建設菜鳥物流體系,雖然依舊沒有自建倉庫,但也入股了三通一達等中國重要的物流公司,希望借此提高用戶體驗。
那時候并沒有“長期主義”這一現在流行的詞匯,但劉強東做的確實是一件長期主義的事,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
也是由于當年對于物流體系和供應鏈的深度改革和投入,讓劉強東意識到,技術驅動才是公司的本質。在2017年的京東開年大會上,他在大屏幕前喊出:技術、技術、技術!并提出,未來12年京東只有一件事要做,就是對技術的投入。
劉強東有78%的投票權,在京東依舊擁有絕對的統治力,他的話沒人敢不聽。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一組對比數據:2013年,京東全年技術研發投入9.6億元;2019年,京東全年技術研發投入179億元。6年間,京東在技術研發投入上增長了22.7倍。
【開放與裂變】
相比第一次上市時,京東的另一個變化是開放。
這種開放也是首先從物流開始。物流是京東在整個供應鏈環節中最強的部分,但也是京東虧損最多的一部分。劉強東表示,僅京東物流一項,在2018年虧損高達23億元。
彼時的京東物流投入巨大。但劉強東相信,對于他在過去十幾年間花了大價錢投入的物流,開放正是一次驗證物流價值的機會。開放后據測算,京東物流在該年度的營收近587億元,已經成為京東又一營收重要產業。2019年,京東終于實現近6年來首次年度盈利。
最近一次京東的開放來自于和快手的合作。
簡單來說,快手已經成為下沉市場中流量池集中爆發地,但它面臨的挑戰是:如何能夠在交易達成后,提升用戶體驗。
解決這個問題成為京東與快手合作的前提。京東提供的是商品和供應鏈體系,快手提供流量,京東將“自營”商品庫完整開放給快手,在快手的流量池內,形成了商品池,快手主播可以在其中選品銷售。
從快手的角度來說,它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娛樂產品,它要從信息層下探到交易層。電商無疑是快手商業化的重要板塊。作為內容平臺起家的快手,想要補齊電商的業務能力,在購物體驗上與國內頭部電商平臺看齊,當下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對外結盟。
它嘗試過不同合作伙伴。比如在去年的拼多多和曾經的阿里,但這兩家平臺面臨和快手同樣的問題:貨源并不在自己手中。本質上,拼多多和阿里與快手一樣,都是C TO C的平臺型公司,導致合作之后沒有太多下文。京東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是典型的B TO C公司,完全掌握了貨源和供應鏈,而這對于快手來說至關重要。
另外開放的平臺還有數科和京東工業品平臺等等。
這種開放之后的結果是一系列裂變效果的產生:每個模塊都發揮了更大的價值,也讓京東整體變得更強大。京東數科的估值已經超過了1300億人民幣,京東工業品的估值也是20億美元。類似于當年騰訊的開放,即京東和騰訊一樣,都作為基礎設施提供商把能力開放出去,而具體專業的事,交給別人去做。
請注意,在過去的幾年中,京東并非沒有犯錯。京東和阿里都已經意識到了低線級用戶的消費潛力和下沉的重要性。京東通過物流、新通路等下沉,而阿里也通過村淘等形式下沉。可當時做游戲起家的拼多多,也正在從下沉市場崛起,這種趨勢勢不可擋。
你可以認為,在京東和阿里在一二級市場打的不可開交之時,沒有人注意到三、四、五線城市是一塊尚未挖掘的巨大市場。
也正是由于京東對它的技術和物流過于自信。認為自己已經在后端建立了別人難以逾越的壁壘,以至與忘記了價格敏感型客戶。拼多多的崛起也觸發了京東自己的反思。這種反思導致的結果就是,京東要在未來三年在下沉市場再造一個京東。
劉強東在不久前的一封公開信中寫道:我們不是什么行業的領先者,用謙卑的心態看待自己。我們是零售行業的挑戰者,更是技術服務行業的學習者。保持創業之心,最大的超越是超越自己。
而這些話可能要一個長時間的驗證周期。(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