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每個人都在討論人工智能為人類帶來的便捷和威脅。
尼采的許多著作雖然在他有生之年讓人覺得不知所云,卻精準預言了一個充滿他所謂“虛無主義”的20世紀,尤其是他那句著名的宣言“上帝已死”更是振聾發聵。取上帝而“代之”的是所謂“超人”。
現在,我們迎來了人工智能時代,又有現代技術專家宣稱,“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催生新的“超人”,這不禁讓人產生疑問:人類是否仍是凌駕于深淵之上的繩索?
AGI(通用人工智能)的顛覆性變革正在風馳電掣地向我們奔來。
2023年3月14日,這一天或許會被銘記在科技進步史的史冊上。OpenAI公司在美國發布了GPT-4(生成式AI)。緊接著,微軟推出了Microsoft 365 Copilot、百度推出了“文心一言”、阿里巴巴推出了“通義千問”、谷歌則推出了Google Bard……一時間,眼花繚亂,讓人目不暇接,變化深入且迅猛,感嘆不已。
科技巨頭們也預計會迅速采用人工智能技術,縮減研發團隊規模。GPT正在威脅著所有與文字和圖像打交道的職業,幾乎覆蓋了所有的白領崗位。連被譽為人工智能“教父”的杰弗里·辛頓也發出了對人工智能潛在危險的警告,提醒我們AI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超越人類智能。
想想40年前,我們最瘋狂的想象也無法與今天相比。
記得2017年,當谷歌的AlphaGo戰勝圍棋世界冠軍柯潔的時候,AI已經讓人類的認知極限崩潰。要是每個行業都有一個“AlphaGo”般的AI存在,即AGI實現了。到那時,人類和AGI怎么才能和諧共處呢?
誰也沒想到,IT科技發展的速度如此之迅猛,讓我們這代人居然有機會目睹了一部波瀾壯闊的IT科技革命史。40年前,無論再怎么瘋狂地幻想,也想不到今天的生活已經變成這樣——許多數字化的產品和服務都是無中生有,今天全球市值最高的前十家公司都不是我們年輕時候榜上有名的那些名字。僅僅在十幾年前,都幾乎沒有人會想到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直播博主等許多新職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成為當今就業的主力軍。
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一系列AGI方向的令人矚目的事件使得人工智能再掀熱潮,及至3月14日GPT-4的橫空出世,仿佛是徹底打開了AGI的魔盒。面對這一變化,人們都在琢磨這一切將意味著什么:
它真的是一場拐點式的巨變嗎?(還是泡沫?)
它真的會讓很多需要創造力的崗位也被取代嗎?(還是杞人憂天?)
它真的會逼著我們換個活法嗎?(還是屠龍之術?)
以下,我想從三個角度來幫助大家理解AGI沖擊力的關鍵特征,一起看懂這個瞬息變化的AI新世界。
顛覆人機界面,打開了AGI的魔盒
AGI的第一個沖擊力,是帶來人機界面交互的再一次突破,而這樣的突破,每一次都會帶來革命性的席卷之勢。
讓我們先從前兩次的突破說起。IT科技的革命,首先始自PC(個人微型計算機)的誕生,把物理世界電子化了。而這場革命之所以能夠改變每個人生活和工作,離不開PC圖形界面和鼠標的出現,否則,電腦仍然只是會寫代碼的程序員、工程師能夠使用的工具。有了它的出現,物理世界才出現大規模電子化,用PC如打字變成了人的基本工作技能。
電子化之后,催生了一套套各式各樣的辦公自動化OA,企業管理ERP、CRM等,我們稱呼它為IT信息化工程。信息化工程改變了人類的整個產業鏈,帶來效率的大規模提高,以及互動、協同的大規模提高。
第二次人機界面的革命性突破,則是觸屏iPhone手機的誕生,帶來移動互聯網的大規模應用和發展,其關鍵就是讓觸控這個人類最基本的動作成為與機器交互的方式。
而IT信息化發展到一定的成熟程度后,一個副產品出現了,這就是產生了越來越多的數據。數據好像有天然的集群沖動,就像一滴水總是向往匯入大海一樣,它不斷尋求連接,連來連去,這就形成了數字的海洋。
當數字海洋出現,也就是量變的積累帶來了質變,人們開始考慮數字化轉型,并提出了新經濟的說法。什么是舊經濟?在我看來,如果數據信息是用人類腦袋來處理,那就是舊經濟——盡管有IT、信息化,但是拍板還是你自己。但今天,數據已經多到形成海洋、形成復雜的數據庫,電腦在幫助我們對信息進行處理,在我看來,這就是新經濟。所以,由誰來處理數據信息,是新舊經濟的關鍵區別。
機器能處理信息,機器在干人干的事,機器在模仿人的智能所做的東西,這產生了AI(人工智能)。AI的出現會對人類社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有兩個標志性事件,一是1996年IBM的深藍在比賽中擊敗了人類的國際象棋大師。二是正好10年之后的2016年,谷歌旗下的DeepMind開發的AlphaGo以4比1戰勝李世石;一年后的烏鎮圍棋峰會上,又以3比0贏下柯潔。全球的圍棋界脫帽致敬,公認AlphaGo的棋力已經遠超過人類職業圍棋頂尖水平。
但在過去數十年間,AI的進化基本上還只是發生在“工程”的層面,直到2022年11月30日ChatGPT(聊天GPT)的橫空出世,人與機器的交互界面已經能用人類的通用語言來進行互動了,你跟它聊天就行,這就使得它立即破圈,從科技圈到泛大眾化,成為和每個人都有關系的工具,其影響力遠遠大于當年圖形界面計算機對人類的沖擊。
雖然都是科技又一次的前進,但AGI和區塊鏈、Web3.0、VR、元宇宙等都不一樣,那些是談未來愿景,并不會馬上翻轉當下。而有AGI雛形的ChatGPT則是一出現就像是當頭一棒,如它與人類的交互界面是人類再熟悉不過的“聊天”,而它正是通過“聊天”來進行信息處理,并且“越戰越勇”、越聊越聰明,它回答的質量取決于你所提問的問題質量,而不是一個搜索引擎。
人機界面的改變之所以會如此產生巨大的沖擊力,就是因為新舊經濟之間存在數字鴻溝。正如英偉達CEO黃仁勛所言,現在,我們正處于“AI的iPhone時刻”。
ChatGPT各場景應用的出現,填補了人與機器之間越拉越大的數字鴻溝。因為AI越來越聰明,所以鴻溝越來越深,人類想從此岸跳到彼岸賊費勁,現在,界面填平了鴻溝,讓技術的AI成為人人的AI,這不禁讓人想起托馬斯·弗里德曼寫于本世紀初的那本書的書名——《世界是平的》。
由此推斷,下一場技術對人類社會的沖擊波,很可能是腦機接口,它將再一次從“界面”這一維度上填平數字鴻溝,改變世界。
AGI在改變我們活著的當下,不僅是遙遠的未來
理解AGI沖擊力的第二個關鍵,是它正在以超越我們以往認知的速度改變當下的世界,讓我們真切目睹一個智能形態的覺醒。
它能夠創造內容、比如照片、音樂、報道、雜志、小說等,這些原本屬于人類的獨特能力,現在機器也能“生成”了。正是因為數據量大到一定程度后,機器似乎“開悟”了,其智慧化的表達開始涌現。這就像我們的孩子,突然有一天,他/她從重復和模仿大人的語言到第一次蹦出自己想表達的那句話,讓你震撼不已,像變戲法似的。當新一代AI通過圖靈測試(可以說這是指日可待),標志著人類社會臨近奇點的距離和時間大大縮短了。
理解AGI沖擊力的第三個關鍵,是它改變傳統產業和人類生活的轉換期可能很短,導致我們需要更快地適應與它共存。AIGC(AI生成的內容)的沖擊力直奔知識工作者而來,它會寫報告、寫論文、做PPT、做設計,影響到內容生產和創意產業的方方面面。
AGI雛形的出現,產生了插件效應。也就是任何人如果接入和掌握這一工具,將變得超級強大。過去,因為互聯網的出現,人類擁有了有史以來最大容量的硬盤,想要什么進行搜索就可以了;今天GPT這一類大模型的出現,可以使人類所有的知識以及非生命的智慧都灌進到一個腦袋里,相當于在我們身邊出現了“第二大腦”,你說人生會不會發生變化?
過去講“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但如果現在有無數個“諸葛亮”呢?不僅各行各業都會有“諸葛亮”、出現非常多的場景應用,而且這一涌現速度可能快得讓你目不睱接。如果一家企業已經擁有了“諸葛亮”,而另一家企業沒有,這一競爭力落差將會是天壤之別。
也因此,它首先給企業級軟件公司帶來了巨大的機會。他們的每一個企業客戶都需要打造自己所在行業里的“AlphaGo”,成為該領域的世界冠軍。我將之稱為“代孕模式”。也就是,AI軟件公司與企業客戶一同用其行業所屬的獨特數據,經由大模型的訓練,從而生成這個行業特有并有自己DNA的AGI大腦。與此同時,這也是AGI找到自己更多實際應用場景的過程,所以我們看到,一時之間許多生成式AI工具像雨后春筍般地冒出來。
AGI的大規模涌現,會對哪些行業產生革命性顛覆?它一定是逆工業化的過程。
比如教育。2000多年前的孔子主張的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誨人不倦,而其主要的教育方式是對話、是私塾。但好的老師有限,所以我們不得不走向工業化進程,好處是人人都能受教育,弊端則是所有人都塞到了一個體系里,通過一整套“標準”生產線的打磨,造出一堆個性退化幾乎一樣的“標準件”出來。
今天,AGI的出現,不再是一位老師教300個學生,而是一個學生擁有300個老師,而且都是諸葛亮、愛因斯坦、莎士比亞這樣的最頂級老師。這不是把學習的義務強加給孩子,而是把個性化成長的權利還給孩子,讓孩子依據他的興趣、他的天賦去學習和發展。
它對于創意產業的沖擊也將是前所未有的。在Web1.0——信息互聯網:互聯網的初期,內容的主要供給是PGC(專業生產內容),供不應求;Web2.0——社交互聯網:互聯網的中期,涌現了UGC(用戶生產內容),供大于求;到了今天的Web3.0——價值互聯網:現在又有了AIGC,內容的供需會發生變異。它能幫你寫小說、編劇本、生圖片、剪視頻……幾乎涉及到了創意行業的方方面面、各個環節,所以AIGC的出現是爆炸性的。
人與AI并非仇敵,而是伴生
AI還將以怎樣恐怖的速度進化到什么樣的恐怖程度?是否會威脅到人類社會?這些話題早已經是科幻圈經久不衰的創作主題。
這類題材基本上有兩個故事類型:一類是像《黑客帝國》、《未來戰警》這樣的,AI覺醒后有了意識和目的性,反過來試圖控制和奴役人類;另一類是像《我,機器人》、《終結者》那樣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妄圖消滅人類。可是,AGI大語言模型技術的突破,故事變了,它沒有按以上這兩個套路來,提供了另一種未來圖景,這就是:
人類與AI的伴生。
第一,AGI不只是一個工具,它是一個新物種,不僅僅能幫助你把事做好,還能幫你把事情做對,這跟以前有質的差別。
第二,AGI不再是一個人們呼來喚去的工具,它將成為和你幾乎平起平坐的伙伴,像空中飛行機長時的伴航,像聲樂里的二重唱。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它在語言的層面與人類進行深度交互和自我學習,而我們思想的邊界就是語言的邊界。在人類歷史上,這是頭一次,對語言的控制權——表達、書寫、思考、交流的權利不再是人類獨有,機器也可以。今年5月初,《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的作者、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在《經濟學人》雜志上撰文寫到:“語言是人類文化的操作系統。從語言中產生了神話和法律、眾神和金錢、藝術和科學、友誼和國家,以及計算機代碼。AI對語言的掌握,意味著它現在可以入侵并操縱文明的操作系統。”
今天的計算不可阻擋,你能用字寫出來的東西,你就不能阻止會計算的AI。它用我們人類習以為常的語言、會話進行交流,我們視它為工具;但同時,我們也是它的“工具”,在推動它變得更智慧。并且在會話的過程中,它也會反過來影響人類對事物的看法、情感甚至思維方式、行為邏輯。
就像前些時候在美國社交媒體上爆紅的“卡琳AI”,它就是運用GPT-4技術打造的女網紅卡琳?瑪喬麗的數字分身。在網絡上它同時交往著1000多位“男友”,能聊新聞、也懂養生,從詩詞歌賦可以談到人生哲學,而每位“男友”要為聊天的每1分鐘支付1美元,這使得它上線一周內就獲得了上萬多美元的收入。而這樣的虛擬伴侶,主打的服務就是“陪伴”。卡琳AI是一個治愈孤獨的系統,無限溫柔、可愛,不生氣,7×24小時地呵護你,與人之間產生非常深入的情感交流和非常復雜的浪漫糾纏,能做到這份上,你說它還只是一個工具型的機器嗎?
所以,對新一代AI來說,它甚至并不需要擁有自主意識,它只要影響你的意識、認知和情緒就可以了,夸張一點說,就像是AI在PUA人類一樣,進而影響你的行為。也因此,部分AI學者和企業家都認為,隨著AI發展到AGI甚至是ASI(超級人工智能)階段,會對人類構成生存風險。
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停下人類社會技術進步的腳步,人類最寶貴的智慧就是總能找到和學會與變化共存的方法。今天的AGI初露端倪,還不成熟;同樣地,被AGI浪潮沖擊得有點懵圈的我們也不成熟。而人與AI持續互動的過程,正好是兩者都逐漸走向成熟的過程。這總比另一種情形更好——如果ASI突然橫空出世,而人類社會完全沒有做好準備,沖擊力會更大。
也因此,許多人更希望會發生的事情是,用AI來增強HI(人類智能),讓AI作為有韁繩的馬,作為HI的伴生工具,最終讓HI更高,讓人們的生活更了不起,如果是這樣,這不是一個更美好的遠景嗎?
結語
今天,我們所有人最大的憂慮是在AI時代落伍的憂慮。
悲觀者正確,樂觀者則勇毅前行,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改變自己、擁抱變化,在這一波AGI浪潮席卷而來之時,做創變者。因為,不是AI取代人,而是會用AI的人將取代不會用AI的人。AI發展的速度如此迅猛,有沒有搭上這趟車、踩上巨人的肩膀,最終的結果差距是不可想象的。
四十年前,我們不隨著時代改變,獲得的只是職業生涯的差異;今后四十年,如果我們沒有創新應變,差異之大,將不可想象。(財富中文網)
高群耀博士(Jack Q. Gao, Ph.D),現任移動電影院創始合伙人兼首席執行官。曾任萬達文化產業集團高級副總裁兼任好萊塢傳奇娛樂影業公司首席執行官;新聞集團和二十一世紀福克斯公司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兼總經理;歐特克公司亞洲最大發展地區總裁等。
編輯:楊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