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星巴克宣布將在第二天,也就是世界地球日,推出一份全新的“星膳食主義”午餐菜單,其中包括別樣經典千層面、別樣牛肉青醬意面、新善肉越式風味沙拉三件主打新品,定價區間在59元到69元內。值得注意的是,“星膳食主義”套餐中的“肉粒”都是人造肉。
無獨有偶,4月20日,肯德基官方公布了自己的人造肉新品“植培黃金雞塊”,并以1.99元/5塊的超低優惠價在北上廣的三家指定餐廳預售。
風口來臨
事實上,星巴克與肯德基本次人造肉新品的原料提供商都是去年就大熱的美國肉類替代品制造商Beyond Meat。2019年5月3日,該公司在美國上市第一日,其股價就暴漲了163%,創造了21世紀以來美國公司IPO首日最佳表現,并被《華爾街日報》形容為“食品行業新風口”。投資這家公司的知名人物包括我們耳熟能詳的比爾·蓋茨、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杰西卡·查斯坦、凱里·歐文等。
去年一整年,美國超市的人造肉銷量增長了20%。不少餐飲店在注意到這一點后開始與Beyond Meat合作,人造肉菜肴開始出現在TGI Fridays、Del Taco和White Castle等飯店的菜單上。Beyond Meat的最大成功之處在于看到了消費者對植物性肉類替代品的增長需求。據《財富》雜志的一項調查,目前美國植物性食品的零售市場為50億美元。2019年,植物肉市值9.39億美元,相比2017年增長了38%。
在看到美國市場的積極反饋之后,Beyond Meat的首席執行官伊桑·布朗試圖在亞洲進行進一步的市場拓寬。在近期的財報會議中,布朗表示:“我們將繼續把重點放在亞洲市場,目標是于2020年年底前在該地區開始生產,并期待疫情能得到進一步解決。我們相信,亞洲市場能為引入肉類生產新模式提供一個前所未有的機遇。”
在中國,截至目前,除Beyond Meat這家外企,國內并未出現領軍巨頭,僅有幾家小企業如深圳齊善食品、江蘇鴻昶食品和寧波素蓮食品等有涉及相關產品,因而這一塊未被開墾的土地一下子就吸引了不少“有心人”的側目。
據《廣州日報》報道,最近國外的人造肉公司加緊布局國內市場的動作明顯。去年11月,天貓貨架上出現了加拿大人造肉品牌Omni Pork銷售的人造豬肉、人造雞肉。與此同時,國內植物基人造肉公司星期零(STARFIELD)一邊與奶茶品牌奈雪聯合推出一系列人造肉漢堡,一邊又與連鎖西餐“棒!約翰”聯名推出“未來肉比薩”。上個月,星期零宣布完成數千萬元融資。
不過,人造肉要想真正滲透進日常菜單,首先還是要過消費者這一關。華商網發布的投票統計結果顯示,46%的網友愿意嘗試新品人造肉,28%的網友怕其沒有肉味拒絕購買,剩下26%的網友處于觀望狀態選擇保持中立。
人造肉等于“素雞”?
人造肉的優缺點都非常明顯。
優點方面,首先,相對于普通肉類,人造肉在理論上往往更健康、安全性更高。其主要成分是由大豆蛋白構成的植物蛋白,很能迎合追求低脂的健身群體、愛美的女性群體,以及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老年人群體的健康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現代人營養過剩的飲食結構。
在安全角度上,人造肉能隔絕寄生蟲和微生物的威脅,降低人畜共患病和動物疫病的傳播。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在《廣州日報》的全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疫情引發人們對動物作為病毒寄生宿主進而傳染人類的擔憂,人造肉作為肉類替代品的市場需求將不斷增加。”
然而,剛剛起步的人造肉在口味、價格及食品標準上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盡管所有的人造肉公司都會對外宣稱它們的產品在口味、肉汁和外觀形態與真實的肉沒有任何差別,但美國餐館Wursthall的主廚凱特·馬修斯還是向媒體承認:“人造肉的口感取決于它的烹飪方法。因為植物脂肪和動物脂肪的不同,有的時候并沒有肉汁可言。”同樣,國內民眾對人造肉的理解也僅僅停留在豆制品“素雞”層面。
為了提高人造肉的口感,企業有時在加工過程中會添加眾多調味料和添加劑,從而丟失了安全健康的初衷。越來越追求成分天然的消費者們在過了嘗鮮的好奇感后就不再會為它買單。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多少的獨立數據能夠支撐企業“健康營養”的宣傳口號。
在價格方面,就以本次星巴克牛肉面的定價而言,最低也要59元,性價比實在不高。消費者們吃的更多的還是那份新鮮感和小資感,有不少網友說:“同樣的價格我為什么不去吃真肉?”可見這份“別樣牛肉面”的受眾群體還是有限。相反,肯德基“植培黃金雞塊”的價格則要親民很多。
另外,在對人造肉的食品規范上,仍有大量的監管工作需要付諸實行。目前人造肉這樣的生產植物性食品依然不在美國農業部或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的框架里,中國在這一方面的規范也同樣剛剛起步。
其實,除了“植物肉”,人造肉其實還有另一個鮮為人知的分支——培養肉。
培養肉是科學家們采集活體家禽的干細胞后,在實驗室經過數周培育形成的肉。這就意味著如果能找到一種可持續、又相對便宜的細胞營養來源,細胞就可以經過培養變成真肉。這樣的肉即優質又價格低廉,最重要的是對環境消耗低,具有很強的環保作用。
由此可見,“培養肉”與“植物肉”未來很可能帶動肉類市場前所未有的變革,并以兩者并行的模式對普通肉類市場進行補充。有機構預測,未來十年“人造肉”行業可能達到約1400億美元,占全球肉類行業的10%左右。(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