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期望小米出現“30歲高管”,靠校招能實現嗎?
托馬斯·鐵蛋
最近十年互聯網行業一直都是大學生求職的熱門選擇。小米此前不招聘應屆生,沒有校招,算是行業里比較獨特的。
這一行得流動率特別高,每年大量年輕人進進出出,小米也是如此。后人一步開啟校招,可能真的是人不夠用了。雷軍要死磕硬核技術,把小米打造成首屈一指的科技公司,必須得從校園開始收納和儲備人才了。據說小米的手機相機部門,2018年時還只有幾十人的規模,現在已經人員過千。
再者說,小米前些年一直租房辦公,其北京總部園區在前年投入使用后,一直有較多空置,加上武漢等地已投入使用的園區和辦公樓,再擴招個1萬人也不是什么問題,就看業務能不能跟上、需要多少人員支撐了。
陳CC
人力資源一直是企業發展經濟學中的重要因素。而且可以看到,在轉型升級的經濟背景下,不像工廠需要的只是“年輕勞動力”,新興企業需要的是學歷更高的新鮮血液。比如互聯網大廠,新入職的員工都是出身各大高校的年輕人,他們年輕,無論是體力還是腦力,都有非常大的優勢,這也是這些大廠能愈發壯大的一個原因。
但大廠的“35歲魔咒”也讓人們不以為然。任憑怎么美化這種“狼性文化”,“用后即棄之”的價值觀還是讓人們頗為不齒。但無奈的現狀是,年輕人數量越來越多,大廠的待遇——不管是物質上的還是升值空間這種軟實力,也確實有誘惑力。年輕人和大廠有時是互相成就的。所以像小米這種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互聯網大廠、但也是高科技企業,也要迎頭趕上,可能沒有什么是永遠的朝陽產業,但有永遠處于朝陽時期的年輕人。這也是企業的活力源泉,所以才會有“搶人大戰”。當然,還是希望這種互惠互利的關系能對等一些,在拼命籠絡人才之后,也給他們相應的尊重和保障。
布吉路
小米是規模龐大且行業領先的互聯網大廠,十年彈指一揮間,發展特別迅速。從最開始的手機生產商,已經升級為智能騎車的設計和制造者。
幾年前大家還在感嘆小米手機性價比超高而甘愿成為發燒友之時,在很大程度上,沒有人能預測小米未來會進軍智能制造產業,小米的便宜并不意味著其技術的薄弱,相反正是性價比吸引了源源不斷的年輕人加入大廠。
相信雷軍這次大量招募年輕員工,一方面是后生可畏,學習掌握新技術的能力越來越強,;另一方面也是引入新鮮血液,緩解人才斷層的境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