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端打車比安卓貴引熱議,各方回應
張國防
大數據殺熟的話題中,相同商品的價格差異,我們的語言體系中,大致是“討價還價”、“看人出價”等等,西方經濟學術語中是Price Discrimination,有翻譯成為“差別定價”,或者不太友好的“價格歧視”......
具體一點說,一級差別定價,是對每一個消費者,都索要他對某商品的保留價格,即消費者為一件商品所愿支付的最高價格;二級差別定價是對同一商品或服務的不同購買量索取不同價格,分段定價,這個邊際成本、綜合成本、消費者邊際滿意度等相關;三級差別定價,是根據需求曲線的不同,將消費者分成兩組或更多組,并對不同組索取不同的價格。
基于“生產者定價體系”延伸開來,其實,價格的形成,是“商品<=>資金”動態等式中三方確定的,除卻一般的成本要素等,他還包含購買者的支付能力、價格敏感度、時間急迫度、時間價值、商品在其所關注事項中的權重等等N多輔助信息......
價格的形成,除非是政府類機構強行界定,但凡有市場化基因在,自人來有交易以來,從來都會存在“差別定價”、“差別價格交易達成”......
只是,以往的價格歧視交易達成,大都是個體對個體、個體對小范圍商家等;其實,因為差別定價、差別價格交易達成所產生的爭議,從來就有,只是小范圍產生、小范圍化解了.......
數字經濟的發展、成熟和龐大,形成了個體對單一龐大商業體的交互;本來能夠自生自滅的個體與個體爭議的小火苗,匯在一起,也就有了熊熊燃燒之勢,也就成了顯著的社會話題......
所以的,這不是科技的錯,更不是商家或者消費者的不對,這是商品經濟的本來,是固有屬性,這是新的商品經濟領域的供應、需求間建立新的納什均衡的過程。
面對這類現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著眼點,不是只盯住商家的定價策略不放,也不是盯著消費者端的訴求合理與否,而在于建立一種新的均衡和平衡......
鯨落商業評論
1,數據和算法,讓商業社會夢寐以求的價格歧視成為可能,但與此同時,它觸發了每個人心中最原始的道德模塊:公平。沒人喜歡“大數據殺熟”——無論是被“殺”的蘋果用戶,還是被默默貼上“窮人”標簽的安卓用戶。
2,十年前,科技思想家們曾向我們勾勒大數據時代的美輪美奐,十年后,倘若如今這般模樣就是“大數據時代”的全貌,那么它無疑讓人感到boring。我不知你有沒有這種感覺,就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一點也不神奇,甚至相當笨拙,笨拙到人們不再贊嘆它提供的便利,而是開始質疑算法的勢力。
3,面對質疑,滴滴這樣的大公司該怎么做?除了監管部門的干預,最正確的回答是:盡可能提高算法的透明度,把算法放到陽光下,而不是用一句模糊的“基于XXX等因素的綜合計算”帶過。當然,這是最正確的回答,但在競爭對手頻現的情況下,這也是最蒼白的回答。
楊三四
作為親歷過這一現象的消費者,這應該并不是蘋果稅,這并不在蘋果服務的收費范疇,蘋果確實不能背這鍋。而蘋果機打車比安卓機貴這種情況確實是存在的,不僅如此,就連安卓機之間,也是華為高端機打車要比低端或者老舊安卓機要貴一些。
不要低估我國互聯網企業對大數據的處理和應用程度,大數據殺熟不僅限于打車,就連定酒店,也聽聞不同機型價格不同.....讓人感嘆這真是千般套路,躲都躲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