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習費高達30萬/年,超5成網友希望學校能教到位

Hedouwudao
現代文明社群的一個內涵特征,也即尊重每一個獨立個體、獨立家庭的思考和判斷,無論實際上有沒有思考、有沒有認真的思考、思考的邏輯結構內容是怎樣的類型……
所以,也就有了各抒靈趣、眾妙畢集,或者說集苑集枯、各有所愛,亦可以說甲之砒霜乙之蜜糖……
可以在教育領域,他日或許也可以在其它領域……
Anyway ,且看他山之石,可為玉考……或許的,介就是人類社群發展到尊重個體的思考和判斷的固有屬性和天然基因……
共享下來自UNSW Business School的Dr. Amy Niu的視角:
基礎教育現狀國內做的越來越好了,高等教育確實還差著一大塊,十幾年以后估計也是翻天覆地的。
這些年,我在澳洲,慢慢的理解西方的教育體系。這里才是真的拼爹拼媽的地方,而且真不是一般人能拼得了的。
首先,拼經濟,至少家里有全職媽媽或者全職爸爸。所有學校都是早九點到下午三點。每周還要有一天去做志愿者,陪小朋友們讀書。雙職工家庭只有被鄙視的。所以自從孩子上學,我從來不坐班,除了講課能不去學校就不去。
其次,拼素養,談吐,一舉一動都得拿得出手。年年學校都要請家長去給孩子們講一課。我年年給孩子們講從好朋友到商業并購與合作。
最后,拼文化,人情世故也是捉摸不透的。現在我還是搞不定,不過自從我毫不謙虛的把我的title改成了Dr.之后,終于我體會到了什么叫另眼相看。
至于學校,老師,那真的就是打醬油的。看現在國內很多人抱怨老師什么都讓家長弄,國外的爹媽們才是微微一笑,國外的老師那才是什么都不管只管考試看你孩子會不會。哪里是考孩子,完全是考爹媽。上到天文地理,下到文史通鑒,哪個不是爹媽教。國內老師至少告訴你讓你教什么,在這里,一個高考考一個月,十幾門考試想考什么考什么,當爹媽的都不知道要教啥。而且從小到大一本教材都沒有。
這里的學校沒課本,沒作業,老師和家長一年見兩回。每天在學校也完全不上課。學校只是給孩子一個有營養的環境,至于孩子在游戲,勞動中學到什么,那就完全看孩子理解到什么了,連老師也不一定知道孩子學到了什么。
理論上來說,一顆種子,放到有營養的環境中,他就應該會成為有用之才。可這和考大學完全兩碼事啊。所以,這里的老師也完全不把考試,考中學,考大學作為目標。有的孩子也許會成為建筑工人,有的孩子也許會成為廚師,連我們新洲排名第一的中學,都是一所以農業為專長的農業學校,每天帶著孩子們種土豆,種地,養羊。孩子們是不是能從這里學會數理化,那要看孩子自己了。但是這所中學的高考成績已經幾十年連續排名全澳第一了。連一年5萬刀學費的私校也有不少是以農業知識出名的,我家后面的私校就是院子里有很多的羊,牛,豬。每天看著各個年級的孩子們白天種地,喂牲口。
內卷化的問題是一直以來華人教育一直有的問題。這個和西方教育的理念完全不同。這里的小學,一年級都會教分數和小數,到六年級還教分數和小數,年年都會說到這個概念,但是至于每一個孩子到幾年級才理解,那就不一定了。所以中小學的生活更像是在過日子。學校盡量提供給每個孩子一個有營養的環境,他們去了學校愿意吸收什么就吸收什么。
所以,急壞了華人父母。
這邊的大學還是比國內好太多了。其實我現在更理解了大學的含義。國內的大學和基礎教育差不多。而國外的大學是一種職業教育,培養的是學術人才。如果孩子以后準備做學者,那可以,如果只是工作,沒必要。所以國內大學的老師沒幾個真正學術水平高的,更多的是教學老師。國外可以說沒有教學老師,全部都是學術老師。這也就意味只教學只是他們最小的一部分工作,而且學術水平高的老師也不一定會講課。
如果準備做學術,那我可以肯定的說,必須出國,現在國內的科研水平還是太落后太閉塞了,完全不在一個世界里。
但是,如果孩子真是天生是做學術的料,那在國外接受中小學教育,從而脫穎而出的,那絕對就是個個都是精英。因為他們真的知識面太寬太寬了,思維能力太強太強了。這個真不是教和學出來的,是他們天天在老師的帶領下種土豆,蓋豬圈的時候體驗出來的……

張國防
說到教育,有句非洲諺語這樣說:養育孩子需要一個村莊。反其意而言之,如果覺得孩子的養育有問題,那可能是,或者說必然是村莊有了偏差......
當下發展階段,最大公約數類型的教育(不包括獨立選擇的教育類型)中,所謂內卷、雞娃等,是村莊、社群、社區在發展和變革,就像如今悄無聲息其實歷史視角看轟轟烈烈的合村并居城鎮化一樣......
不用細看,就會發現,討論這一現象級問題的時候,有沉浸其中者、有圍觀者、有社群代表、有組織管理者,有各行各業包括但不限于非教育行業的家長、有校內教育者、有校外培訓者等,但唯獨沒有孩子們的聲音,孩子們,被家長、家庭、社群輿論代表了......
或許會說,孩子還小,不會表達,表達了也不成熟......可是,另外一個角度,從一開始,就沒有給予孩子表達的引導和練習......
所以,這是村莊、社區、社群自身內在的事情,是一個發展階段的歷經......
之前階段,大部分家庭,確實沒有太多判斷力,或者沒有判斷意識,交給學校,真就是100%信任和放心......
目前階段,這類社群中的大部分家長,綜合作用影響下,開始獨立關注教育了;但,看似關注教育,其實大多在“教育之外”吶喊使勁,對教育本身的參與度極其有限,認為孩子交給學校,交給機構,后者就應該100%擔當好教育,而學校、機構又有其規則和邊界,只能擔當教育的一部分職能...... 如是,家庭和學校之間的信任缺乏,吵吵嚷嚷......更不要說還要涉及教育從業者,作為社會的一個普通人所面對的生活各種......
隨著社會趨向現代文明發展前進,家庭會分好多類型,孩子也分好多類型。
教育本身易是一個多類型的概念,甲之砒霜乙之蜜糖,類型之間,沒有差距,只有差異。因人而異,因時而異。
教育范疇還有一個說法,什么類型的孩子,都有適合帶他的老師;什么類型的老師,都有適合他帶的孩子。所以,面對家庭的、面對孩子的教育是一個適配,是一個平衡,適合的教育,就是完美的教育,不適合的教育,無論什么角度判斷的優劣,都是問題多多的教育......
適合最重要,但適合的前提是自己有獨立的認知,如果木有獨立認識,或者獨立認知不清晰,那就是去找最大公約數的教育,這里的一個關鍵詞,那就是找到自己家庭的:平衡感......
說到獨立的認知,比如作為家長,有個“自我覺察”的概念,也就是自我認知。人到了作為父母的時候,是能夠自我覺察的大好良機;其中,也可以看到,自己為孩子做的很多事情,表面上是“因為孩子”,向深看,也是“因為自己”。時時意識到孩子教育選擇中的“因為自己元素”,就能分清晰是孩子的需要,還是自己的需要。一定要執著于孩子達到什么結果,尤其是上了什么大學這樣的短期結果,幾乎必然的不會開心稱心,以及非常有可能偏離最初“為了孩子”的發心,變成“為了證明自己選擇正確了”。
這也就有了整個社會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眾多參與者中,唯獨沒有孩子聲音的現象了......不是孩子不想發聲,一是沒讓孩子發聲,更冷冰冰的是,孩子不具備發聲的能力......
不過的,這終究是個發展歷程中的中間量,就像當下整個社會尚處于發展的初階階段一樣,社區、社群、村莊尚不成熟,更不嫻熟......
嫻熟的村莊中,不是今天討論的這些問題不存在了,而是對存在的這些個現象,各有有了自己的選擇,有了自己的適配和平衡......

薄荷醬
校外培訓的火熱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很多都市家庭生活電視劇都會涉及到校外培訓題材,這已經成為居家育兒不可回避的一個話題。即便近年來高考推出改革,也依然沒有緩解校外培訓熱,一些培訓機構反而轉入地下,而培訓費更是驚人地一路瘋漲。
雖然幾乎每年兩會都有代表委員呼吁監管乃至取締校外培訓機構,將教育資源更多地集中投入到校內,但另一邊又出現了學校課業減負的呼聲,似乎還缺乏一個統籌協調機制,而最根本的是學生表現評價機制的變革,真正做到不再“唯分數論”。

亞歷山大·面瓜
有的家長為了孩子補習花費數十萬元,還有的家長給補課老師買樓房的,發生在長春市。有的老師上課不好好教課這是事實,目的就是讓學生上課后補課班。

陳CC
教育一直是困擾著學生,家長,學校三方的老大難問題。今天到處都在說“越來越卷”,其實也是一種無奈。例如在中小學階段,考上好大學是一個普遍的目標,但高校名額就那么多,僧多粥少,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比的其實是相對能力,就是要超過別人,所以各種校外補課,先修課程,就是這種現實的產物。
可以看到現在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學的東西越來越多,但考上大學卻更加困難——因為大家都在拼命加壓。而課外補課機構在其中既是因也是果——為了超過別人,自然要在校外繼續“加賽”,而這些機構又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斷制造焦慮。學的東西也五花八門。反而擠占了學校學習的空間,造成惡性競爭的局面,原本作為社會公平紅線的教育也有了拼財力的戰場。更有甚者以此作為“財富密碼”,爆雷、圈錢跑路的亂象也層出不窮。所以才要一再呼吁,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教育的事還是要在學校的領域內解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