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劇第一IP破圈:《大秦賦》被罵上熱搜,6億投資差點賠本
2020-12-29 15:30
文本設置
小號
默認
大號
Plus(0條)
12月27日,《大秦賦》的首輪播出已收官。因“劇太正,看不懂”“富大龍表演太輕浮”“40歲的張魯一扮嫩”等吐槽點,《大秦帝國》系列幾乎都是邊播邊被罵,網友的狂轟濫炸曾一度讓焦陽關閉了微博賬號。但因為畫面制作、場景服飾的精良,該劇又讓觀眾大飽眼福,“愛恨交加”的網友助推《大秦賦》累計播放量達到13.8億,超過了前三部的總和。
與此略不匹配的是,受疫情影響,今年電視臺收購版權價格幾乎都是攔腰砍。好在,因網絡版權提前預售,《大秦賦》6億多元的投資算是剛收回成本。 | 相關閱讀(第一財經)
與此略不匹配的是,受疫情影響,今年電視臺收購版權價格幾乎都是攔腰砍。好在,因網絡版權提前預售,《大秦賦》6億多元的投資算是剛收回成本。 | 相關閱讀(第一財經)
47
楊三
在現在的影視劇時代,歷史正劇要想成功,似乎必然經歷著“破圈”的陣痛。但在編劇、受眾雙向輸出的情境下,觀眾的任何不滿都會被擺上臺面。曾經聽過一件有意思的事,一部講動物的紀錄片,已經經過了嚴密的專業審查,被b站的彈幕罵“沒有專業性”,后來片方不得不出面辟謠,指出彈幕的錯誤。可以說,這是觀眾們“賦權假象”的結果,當每個人都獲得了同等的話語權,也就獲得了零成本輿論中傷的權力,在一些“出圈”的小眾領域格外明顯。
于是,編劇們要謹慎再謹慎,權衡每個群體的認知和想法——與之伴隨的是輿論之巨,也是影視劇投資化的變革,如果不能達成買斷版權這一步,影視劇片方需要自負盈虧,更加限制了創作。迎合觀眾和資本,藝術性和個性被切割,我們正產出越來越多“安全”的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