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十年,我們看懂了什么?
但是十年后,整個互聯網的大環境早已不可同日而語,知乎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對這樣的問題:打開最新版本的界面,撲面而來的信息海洋,知乎的內容越來越豐富,而系統化、組織化的高質量信息往往藏在深處。知乎確實變了,但變的不僅僅是知乎,十年后的今天整個互聯網圈的生態都已經面目全非。 | 相關閱讀(36氪)
峰婆婆
“所以最終,故事模式一定占據主導。從用戶的心理角度說就是:增量+故事+情緒+貌似邏輯獲得感。”10年中國互聯網生態環境發生的變革(全球互聯網其實也一樣變了),用戶“喂養”習慣、機制在算法、流量、獲利生存方式的擠壓下每一個互聯網企業都不得不適者生存,知乎即便有再硬的內心和腰桿,也要向生養他的“土地”彎腰跟隨。
周維亞
知乎的名利收益帶來的是又一份天涯的無奈,當初知乎初期之所以風評好主要是有很好的管理監督制度,然而取消監督流量為王的時代開始后知乎的風評一年不如一年,這其中的問題可以說耐人尋味,如今的知乎毫不夸張的說已經很明顯的沒有了任何亮點成了一個暗線微博的味道,然而微博可以那樣任性而知乎卻不可以,原因很簡單知乎的初心是答文的氛圍理性良好然而這個初衷隨著知乎的商業化而變得四不像,即沒有微博的熱鬧互批也沒有百度的百家爭鳴,與B站的比較上也沒有B站的嚴格審核,如今的知乎是一個沒有氛圍沒有亮點錯誤文很多抖機靈到處都是的平臺,也許留給不少離開知乎的高質量網民的就只有曾幾何時的美好回憶了。商業化與氛圍并存有的平臺做的可以而知乎卻成了一個反面教材不得不讓曾經的知乎死忠唏噓不已……
言冬
從取消邀請制開始,知乎就已不再“陽春白雪”。企業始終需要實現收入,因此做一個更開放的知乎,其實是一次針對商業盈利的改革。
不過這顯然還不夠,身處迫切流量變現的大環境下,面對頭條、微博、B站等強勁的對手,知乎不戰則亡。內容平臺主要的資源是作者,尤其是頭部作者這樣的稀缺資源,企業能做的除了用情懷吸引他們,可能就只有收益了。
10年前,一群講究情懷的人讓初生的知乎成了爆款。而10年后流行名利雙收,這就是現實。
有些人會鄙視這種“物欲橫流”。不過如同買書需要付款一樣,向花費大量心血整合知識的作者們援金,也是支持其繼續創作優質內容的一種致敬。
下一個10年,只要始終保持對內容審核的嚴謹態度,知乎們可以繼續清高的收獲名利。
兩碗揚州炒飯
流浪大師沈巍的爆火到沒落,印證了社會的浮躁。還有多少人沒事會打開知乎呢,打開抖音讓時間消失個2、30分鐘不香嗎?知乎還要逐字逐句絞盡腦汁地去理解答主的意思,自討苦吃。
是什么造就了浮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