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機共同創作的“腦洞”來了:11位作家攜手AI寫科幻故事
2020-11-04 15:00
文本設置
小號
默認
大號
Plus(0條)
若要讓AI創作科幻小說,它們的想象力比得上科幻小說作家嗎?10月27日,首次華語科幻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項目正式啟動,并將持續至12月份。這個項目有個耐人尋味的名字——《共生紀》。
在2020年的最后2個月,11位作家將與AI算法聯手,圍繞環保、人機關系、性別、文化多樣性等主題,協同創作多篇科幻文學故事,開啟一場人機共創寫作的奇妙探險。 | 相關閱讀(新華網)
在2020年的最后2個月,11位作家將與AI算法聯手,圍繞環保、人機關系、性別、文化多樣性等主題,協同創作多篇科幻文學故事,開啟一場人機共創寫作的奇妙探險。 | 相關閱讀(新華網)
56
一只餃子OAQ
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一文中認為隨著印刷術、攝影、攝像技術的出現,藝術作品本身所獨有的、因為人為創作而產生的“靈光”逐漸衰退,成了另一種可復制的藝術新模式。如果創作全部交給AI,沒有了“人”的參與,那么這種“靈光”全然消失,屆時的藝術是否還可以被稱作藝術?
?
所以AI不可能成為創作主流,但我同意作家凌晨的判斷,“它可以創作出一種文學流派”,這種流派的出現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演變而來的,可能會有點接近從前的意識流。能夠受益于AI的,可能就是類似于科幻的題材,AI對于人類思維定式的打破,說不定可以激發作者更多的創造力,成為一種實用工具。但總的來說,如果作品沒有人的參與,未必會有讀者愿意讀。
28
菁
作家和AI共同攜手寫科幻小說,其實這件事的形式和意義大于這本小說寫出的內容和結果。這意味著我們為創作開創了一條新的路線,也意味著AI的進一步發展。其實可以把協助寫作的AI想象成一枚骰子,它能為文章增加更多的不確定性,擴大我們的“腦洞”打破人類固有的思維慣性提供更多不同的思路方向。
之所以說AI是不可能取代人的是因為小說寫作有三要素分別是人物、情節、環境,當我們將這要素中的人物和環境提供給AI,它是可以反饋給我們意想不到的情節,但這些情節缺乏一定邏輯性,且不可能完全圍繞一個中心連貫的去創作。與此同時它也兼顧不到小說的形式要素,例如小說的語言、結構、體裁、表現技巧等。因此AI只能成為工具而不能替代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