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概念,爆了
![晨曦](https://images.caifuzhongwen.com/head/8.jpg)
晨曦
近期有預測認為,2025年比亞迪扣非凈利將達到700億元以上,這一盈利預期的增長使得投資者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并且,公司今年1月份的汽車銷售量同比上漲接近50%,出口銷量更是達到了83%的高水平,這一開門紅的數據似乎也在印證預測的可靠性,進一步增強了投資者信心。比亞迪作為行業龍頭,它的股價大漲對行業會產生多方面的積極影響,因而同時也就帶動了概念股的高漲。
但預測是否能兌現卻從來都是個未知數,因為國產新能源車行業在2025年也面臨著一些無法回避的問題。“灰犀牛”是歐美國家可能進一步對中國新能源車及技術加大制裁,比亞迪1月份極高的出口增漲可能是進口商對未來制裁的提前備貨行為。另外,人工智能加速發展,突然出現顛覆性技術的“黑天鵝”擾亂其智駕部署的吸引力也不能被排除在外。
![柏文喜](https://images.caifuzhongwen.com/2024/11/21/da51a6a1007fab23e40d3f2b6ae010fe.jpg)
柏文喜
比亞迪智能化戰略引爆資本市場:一場重構全球汽車版圖的革命
2025年2月6日,中國新能源汽車巨頭比亞迪以一場突如其來的股價漲停,向全球資本市場宣告了智能駕駛時代的全面到來。當日,比亞迪股價漲幅達10%,總市值突破9050億元,單日市值增長約822億元,帶動比亞迪概念股集體飆升,包括地平線機器人、宇瞳光學、美格智能等供應鏈企業盤中漲幅均超10%。這場資本狂歡的背后,是比亞迪即將于2月10日發布的智能化戰略——一項覆蓋全系車型的智駕方案,以及其重塑全球汽車產業格局的野心。
一、市場信心的爆發:從技術革新到資本共振
比亞迪此次股價的強勢表現,直接反映了市場對其智能化轉型的高度認可。根據發布會預告,比亞迪將在全系車型中搭載智能駕駛系統,包括售價僅10萬元級的入門車型海鷗、海豚等。這意味著智能駕駛技術首次大規模下探至經濟型市場,徹底打破行業“高端車型專屬”的固有邏輯。這一戰略的核心在于“智駕平權”——通過分層技術方案(入門級由潤光智行提供、中階自研、高階與Momenta合作)和多元化芯片組合(英偉達Orin X/N、地平線J6 M),實現從10萬到百萬級車型的智能化覆蓋。
市場反應的熱烈程度遠超預期:地平線機器人因比亞迪百萬級芯片訂單而股價大漲11%,車載攝像頭供應商宇瞳光學漲停19.99%,比亞迪半導體自研的CIS芯片更成為智駕系統的關鍵組件。這背后隱含的邏輯是,比亞迪正通過垂直整合能力,將智能化成本壓縮至極致。例如,其100Tops算力平臺硬件成本僅4000元級,通過規模化生產進一步攤薄,最終終端溢價控制在5000-15000元區間。這種“技術普惠”策略,不僅讓NOA(導航輔助駕駛)有望成為10萬-15萬元車型的標配,更可能徹底改寫智能汽車的定價規則。
二、技術路線的顛覆:三階算力與數據飛輪
比亞迪的智能化布局并非簡單的功能堆砌,而是構建了一套完整的“技術-數據-市場”閉環。其技術路線分為三階算力平臺:
1. 100Tops基礎方案:通過12V5R12U傳感器組合(12個攝像頭、5個毫米波雷達、12個超聲波雷達)實現基礎輔助駕駛,成本控制能力突出,目標覆蓋10萬級市場;
2. 300Tops進階方案:聯合Momenta開發,增加激光雷達支持高階功能,已在漢車型搭載,計劃通過OTA升級實現城市NOA;
3. 600Tops前瞻方案:面向仰望系列等高端車型,預留L3級自動駕駛升級空間,采用雙Orin X芯片提供508Tops算力。
這一分層策略的關鍵在于“數據飛輪”的構建。比亞迪計劃在2024年實現50萬輛L2+級別車輛的裝機量,形成全球最大的實車數據采集網絡。通過海量復雜路況數據的積累,其自研算法得以快速迭代——例如,2024年Q1落地高速NOA,2025年突破城市NOA,并逐步向端到端架構演進。這種“以戰養戰”的模式,使其在智能駕駛競賽中后來居上,甚至可能縮短與華為、小鵬等先行者12-18個月的技術差距。
三、行業格局的重構:從價格戰到生態戰
比亞迪的智能化戰略,本質上是一場針對傳統車企與新勢力的“降維打擊”。在價格維度,其將激光雷達選裝方案引入15萬級市場,直接擠壓新勢力的差異化空間;在技術維度,通過自研芯片(如地平線J6替代英偉達Orin,成本降低30%+)和域控制器垂直整合,構建成本護城河。這種打法迫使競爭對手面臨兩難選擇:跟進降價可能導致虧損,維持高價則喪失市場份額。據民生證券預測,2025年比亞迪60%的車型將搭載高速NOA及以上系統,推動智能駕駛成為主流配置。
更深層的沖擊在于供應鏈生態的重塑。比亞迪的規模化訂單(如百萬級芯片采購)正在改變行業規則:地平線J6芯片可能打破英偉達的壟斷,激光雷達月裝機量或突破10萬套,車載攝像頭需求激增50%。這種“鏈主效應”使得比亞迪不僅是一家車企,更成為智能駕駛技術的定義者和標準制定者。正如王傳福所言:“整車智能才是真智能”——比亞迪通過掌控從芯片、傳感器到算法的全鏈條,正在構建一個封閉而強大的技術生態。
四、挑戰與未來:智能駕駛時代的臨界點
盡管前景廣闊,比亞迪仍需直面多重挑戰。首先,3億存量用戶無法升級智駕系統,可能影響品牌智能化形象;其次,城市NOA的研發壓力巨大,需在算法架構(如端到端模型)和傳感器融合技術上實現突破;此外,多平臺并行研發可能導致資源分散,存在“機海戰術”下的體驗一致性風險。
然而,行業的整體趨勢已不可逆轉。隨著DeepSeek-R1等AI模型通過算法優化提升小算力平臺性能,以及特斯拉FSD的競爭倒逼,智能駕駛正加速進入大規模應用階段。比亞迪的野心不僅是成為智能汽車的領導者,更是通過“技術平權”推動全球汽車產業向中國標準靠攏。若其2025年60%車型搭載高階智駕的目標達成,中國有望率先建立智能駕駛的普及型市場,進而主導下一代汽車技術的全球話語權。
一場重新定義汽車本質的革命
比亞迪的股價漲停,表面是資本市場的短期狂歡,實質是智能駕駛時代價值重估的序幕。當一家車企能夠將高階智駕植入10萬元級車型時,它顛覆的不僅是價格體系,更是汽車作為“交通工具”的本質屬性——未來的汽車將成為移動的智能終端,而比亞迪正通過這場革命,將自己置于生態鏈的頂端。正如凱茜·伍德預言:“自動駕駛將是AI最大的應用領域”,而比亞迪的實踐表明,這場變革的領導者可能來自中國。在全球汽車產業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中,比亞迪的智能化戰略不僅是一場技術突圍,更是一次對產業規則的重新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