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1月經濟數據公布
鐘正生
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以此來看2025年經濟工作的五個關鍵點:
1、保持經濟穩定增長。
會議肯定2024年經濟工作成績。“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即將順利完成”,這主要得益于黨中央沉著應變、綜合施策。2024年中國經濟在一季度實現良好開局,二三季度面臨回落壓力,但9月中央政治局會議積極部署,宏觀政策圍繞寬貨幣、化隱債、托地產和穩股市出臺一系列增量政策措施,助力中國經濟企穩回升。我們預計,四季度中國GDP增速將重回5%以上,全年增速在5%左右,能夠順利完成增長目標。
對于2025年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會議更加重視“增長”、“就業”和“物價”,實現這一目標的路徑在于宏觀政策的發力,積極擴大需求。縱觀會議通稿,提到27次“政策”,9次“增長”,9次“就業”,7次“需求”,以及4次“物價”和“價格”,均較去年有所增加。我們預計,在“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2025年中國實際GDP增速目標仍將設置在“5%左右”。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挑戰在于,“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考慮海外需求回落的可能性,以及美國對中國加征關稅的潛在影響,我們預計2025年中國出口同比增速回落,對實際GDP從強勁支撐轉為小幅拖累,但中國宏觀政策將“注重目標引領,把握政策取向,講求時機力度”。政策節奏上,或將在特朗普1月20日就任后,隨著中美經貿博弈的變化而相機、靈活“出牌”,在此之前預計以落實已出臺的一攬子增量政策為主。
“保持就業物價總體穩定”亦是重點。在穩就業方面,會議部署“實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支持計劃,落實好產業就業等幫扶政策”。青年人群仍將是政策的重點關切,教育部預計2025屆高校畢業生將增加43萬至1222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在穩物價方面,“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和“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將助力中國經濟的供需更加匹配,“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能夠為物價的回升提供良好的流動性環境。
2、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部署更加積極、具體。
“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明確部署了提高財政赤字率、增發超長期特別國債、增加地方專項債發行使用。我們預期,
1)2025年赤字率可達到4%-4.5%之間。比照歷史上赤字率高點的2020年,按照增加赤字規模1.3萬億(約為上年名義GDP的1%)到2萬億之間,名義GDP增速5.5%(5%實際GDP+0.5%的GDP平減指數合宜水平)計算得到,并向上取整。
2)超長期特別國債或安排2萬億。其中,支持“兩新”規模擴大至5000億(體現“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支持“兩重”規模擴大至8000億(體現“更大力度支持兩重項目”),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增加核心一級資本7000億。
3)新增地方專項債額度或擴大至4.5-5萬億,且將更偏向于民生領域支出,例如支持房地產收儲、促進生育、增加社保支出等。綜合以上,財政增量資金可達2.2-3.4萬億,可基本有效對沖美國對華加征關稅的影響。
“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為2011年以來首度改變“穩健”表述。會議同時部署了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以及使社融和M2增速同名義GDP增速預期目標相匹配。我們預期:
1)從配合財政發力、激發私人部門融資需求、維持實際利率合理適度等角度出發,2025年以7天逆回購為代表的政策利率至少需要下行30bp。
2)進一步降低存款準備金率0.5到1個百分點,探索增加公開市場國債買賣投放流動性,降低再貸款利率(當前結構性再貸款工具利率多在1.75%左右 ,相對于2.0%的1年期MLF和1.5%的7天OMO利率,優惠力度不足)。
3)2025年,社融存量增速或從2024年的8%降至7.5%。銀行凈息差處于低位,居民部門和私營部門加杠桿意愿不高,或將拖累寬信用表現。
“探索拓展中央銀行宏觀審慎與金融穩定功能”,這一新提法值得關注,或與“穩住樓市股市”的目標相映照。2024年央行推出的互換便利(SFISF)和回購增持再貸款工具已經落地生效,有助于改善股票市場流動性,提升非銀機構加杠桿能力,提升上市公司及股東增持回購意愿,繼而提振投資者信心。央行還與多部門聯合宣布,通過貨幣化安置等方式,新增實施100萬套城中村改造和危舊房改造;年底前將“白名單”項目的信貸規模增加到4萬億;抓緊研究專項再貸款支持收購房企存量土地等。央行在穩樓市、穩股市中的作用將更加突出。
3、擴大內需居于首位,消費是重中之重。
本次會議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提升至九項重點工作的首位。
擴大內需的重中之重是提振居民消費。會議總結性內容中特別提及,“著力提振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2024年前三季度中國消費動能走弱,最終消費支出對GDP累計同比增速的拉動僅2.4個百分點,較2023年回落1.9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形成拖累。9月末以來,宏觀政策高度重視居民消費,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優化,疊加10月末存量房貸利率下調落地,商品消費出現明顯恢復。會議通稿中詳細介紹“提振消費專項行動”,發力方向包括: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定向補貼值得期待);提高基礎養老金、醫保財政補助(減輕繳費負擔,緩解消費后顧之憂);擴圍實施“兩新”政策(尤其提及服務消費和文旅行業);積極發展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重視新業態發展帶來的消費增量需求)。
投資是擴大內需的另一抓手。宏觀政策尤其重視“提高投資效益”,或是基于GDP平減指數同比負增長、產能利用水平相對較低的現狀。展望2025年,投資的重點方向包括“兩重”項目、“十五五”重大項目和城市更新,而支持投資的手段在于“適度增加中央預算內投資”、“加強財政與金融的配合”、以及“實施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專項行動”。
4、“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穩匯率的基調沒變。
2025年的經濟發展目標,除了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外,還新增提出了“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2024年我國國際收支最主要的支撐來自貨物貿易順差,也即強勁出口的貢獻;國際收支最大的拖累來自直接投資逆差,也即外商直接投資的較快收縮與對外直接投資的較快擴張兩相映照。2025年隨著“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貨物貿易順差的支撐或將趨于衰減,若要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需要促進直接投資逆差收窄,其中的重中之重是促進外商直接投資增速企穩回升。本次會議在主要工作中,也強調了“穩外貿、穩外資”。
作為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的結果,本次會議繼續強調了“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這說明,中央或許無意把人民幣匯率貶值作為應對美國可能對華加征關稅的應對措施。今年11月中旬以來,隨著人民幣即期匯率突破7.2關口,外匯市場再現中間價與即期價的“兩價分離”,體現央行對穩匯率的重視程度仍高。我們認為,隨著中美經貿摩擦升溫,即便中國不主動以匯率貶值對沖關稅沖擊,中國出口與FDI短期承壓或將難以避免,客觀上也會導致人民幣貶值壓力增大。此時若貨幣政策恪守人民幣匯率某一點位,勢必影響國內貨幣寬松的節奏,影響貨幣政策“以我為主”的立場,也會動搖“穩增長才能穩匯率”的基石。因此,人民幣匯率應當階段性地保持適當彈性。
我們預計,2025年央行在人民幣匯率方面還將嚴陣以待,避免“羊群效應”下人民幣匯率超調。在市場貶值預期較極端的關鍵節點,央行可能階段性延后降息操作,并推出抑制人民幣貶值的政策工具,包括但不限于:重啟人民幣逆周期因子(近期已有跡象),通過大行操作降低外匯掉期點,以及上調外匯風險準備金率、下調外匯存款準備金率、調節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調節境內企業境外放款宏觀審慎調節系數等。
5、“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歷史上,房地產止跌回穩的起點是房地產銷售增速企穩回升,通過“量”的回升帶動“價”的企穩,同時傳到至房地產投資端。2024年6月以來,商品住宅銷售面積同比跌幅已連續5個月收窄,有望帶動2025年房價的同比跌幅收窄。2024年10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定調“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以來,新房和二手房銷售面積均出現了更為明顯的好轉:11月份 61個樣本城市(據Wind匯總的各地房管局數據)新房日均成交面積同比增長16.2%,較10月提升20.3個百分點;二手房表現更強,15個樣本城市二手房日均成交面積同比增長28%,較10月提升17.2個百分點。
當前“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的核心在于,推動房地產銷售更大幅度、更持續地好轉,如此才能扭轉房價預期、促進房地產開發商的現金流恢復和好轉。我們認為,當前地方政府主導的商品房收儲,存在地理性供需錯配、價格撮合難度大、地方政府債務率考核限制其參與意愿等堵點。因此,需要中央層面統籌協調,進一步降低收儲的資金成本。如將收儲納入地方政府專項債資金投向領域,淡化項目收益自平衡要求,給予保障性住房貸款1-2個百分點的中央財政貼息等,最好是在中央層面借助特別國債來提供直接支持。
裕棠
第四季度的很多指標環比都不錯,當然也必須得提振起來了,不然今年經濟實現5%的增速難度就非常大了。
本月的數據有幾個看點。一是糧食產量的增長可以說是物價,尤其是食品價格繼續平穩的“穩定器”。
二是工業增長值的增長中兩個細分領域,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6%和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7.8%,這也意味著新質生產力已經在持續發力了,期待這兩個領域能夠不斷重塑中國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從具體產品的產量來看也可以佐證這一點,譬如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產品產量都增速明顯。
三看投資,房地產指標中有幾個收窄,可以看出房地產寬松政策的效果正在不斷顯現,但跌幅仍然很大,而且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企穩。房地產投資拖累整個投資的節奏仍然會持續,但會慢慢減弱了。
不系之舟
四季度出口數據可能比較亮眼,因為美國的很多商人會提前囤很多中國貨,因為一旦特朗普上臺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那提前囤的貨,可就能發一筆橫財。
張學峰
談談 1 至 11 月的財政收入。
稅率是固定不變的,但是可以部分退稅或者減免。非稅收入包括政府性基金和各類收費(例如各類罰沒款),非稅收入可以預算外轉為預算內,統籌使用。
稅收實際征收額減少,說明經濟增長受制,生產型增長減弱。非稅收入增加,說明政府的管理型經濟干預措施在加碼,消費型增長在增強。稅收征收額減少不是好現象,除去政策性退稅和減免之外,實際征收額下降意味著經濟活力不夠,需要采取寬松和擴張的支持性經濟政策。
1 至 11 月,我國預算內和預算外總收入超過 20 萬億,完成的總量很好,財政資金來源空間較為寬裕,能夠保證可持續和穩健的支出能力。
柏文喜
馬化騰人民日報談政策:信心比黃金更重要,行動比言語更有力
2023年12月12日,《人民日報》刊發了對全國政協委員、工商界人士馬化騰的深度采訪。在這次采訪中,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就當前經濟形勢、民營經濟發展以及一攬子增量政策等話題,發表了深刻見解。馬化騰表示,民營經濟促進法立法推進等法律制度建設,為民營企業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制度保障,而政策的組合拳更讓民營企業得以輕裝上陣,專注主業。然而,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民營企業家普遍信心不足,亟需代表性人物傳遞信心。本文旨在深入探討馬化騰的訪談內容,分析當前民營經濟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并提出提振市場信心的根本之道。
一、法律保障:民營企業的堅實后盾
馬化騰在采訪中首先強調了法律制度建設對民營企業的重要性。民營經濟促進法立法的推進,無疑為民營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加明確和有力的法律支持。長期以來,民營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和風險,而法律制度的完善,無疑為民營企業的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這不僅有助于保護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更激發了其創新活力和市場競爭力。
此外,馬化騰還提到了一系列政策組合拳的積極作用。這些政策在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推動政策落地見效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真正形成了政策合力。這種政策環境的優化,使得民營企業能夠更加專注于自身主業的發展,減少了外部環境的干擾和制約。
二、信心危機:民營企業家面臨的挑戰
然而,盡管政策環境不斷優化,但當前民營企業家普遍面臨著信心不足的問題。這既是經濟形勢的反映,也是民營企業自身發展困境的體現。在疫情沖擊下,民營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市場需求萎縮、成本上升、融資困難等問題層出不窮,使得民營企業的經營壓力不斷增大。
在這種情況下,民營企業家對未來的信心顯得尤為重要。正如馬化騰所言,是政治正確的需要,也是這些民營企業家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然而,信心并非憑空,讓具有代表性的民營企業家向外界傳遞對于經濟的信心而來,它需要基于實際的經濟環境和政策效果。因此,如何提振民營企業家的信心,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輿論誤讀:理性看待民營企業家的發聲
對于馬化騰接受《人民日報》采訪這一事件,網絡上出現了不同的聲音。有網友認為,這是民營企業家被迫“站臺”、失去“不說話得自由”的表現,甚至有人質疑其言論的自由度。這種誤讀不僅忽視了民營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也忽略了他們作為市場主體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事實上,民營企業家接受權威媒體采訪,傳遞對經濟的信心,既是他們作為社會精英的責任擔當,也是他們對企業未來發展的堅定信念。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民營企業家的發聲對于穩定市場預期、提振市場信心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應該理性看待民營企業家的發聲,尊重他們的意見和選擇。
四、根本之道:減稅降費與法治建設并舉
要真正提振市場信心,單靠造新詞、出刺激政策是遠遠不夠的。馬化騰在采訪中明確指出了這一點。他認為,只有實實在在的減稅降費、壓縮行政機構和降低行政費用,堅決打擊各種形式的“捕撈”行為,推進《民營企業法》的立法與實施,切實保護民營企業財產安全,才能真正提振市場信心。
減稅降費是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的直接措施。通過降低企業的稅負和費用負擔,可以增加企業的盈利空間,提高其投資意愿和創新能力。同時,壓縮行政機構和降低行政費用也是提升政府效能、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舉措。這有助于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更重要的是,堅決打擊各種形式的“捕撈”行為,對于維護市場秩序、保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至關重要。這既包括打擊“遠洋捕撈”等違法違規行為,也包括整治“近海捕撈”等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通過加強監管和執法力度,可以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為民營企業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此外,推進《民營企業法》的立法與實施也是提振市場信心的關鍵。這部法律將為民營企業的發展提供更加全面和系統的法律保障,明確民營企業的地位和權益,規范政府與企業的關系。通過法治化的方式保護民營企業的財產安全和發展權益,可以增強民營企業家的安全感和歸屬感,進而提振他們的信心。
五、政企合力:共克時艱,共創未來
提振市場信心不僅需要政府的努力,也需要民營企業家的積極參與。政府應該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優化營商環境,為民營企業的發展提供更多支持和幫助。同時,民營企業家也應該積極應對挑戰,加強自身建設,提高核心競爭力。
在政府層面,除了上述提到的減稅降費、壓縮行政機構、打擊“捕撈”行為和推進《民營企業法》立法等措施外,還可以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降低融資門檻、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下功夫。這些措施將有助于激發市場活力,促進民營企業的健康發展。
在民營企業層面,企業家們應該積極調整經營策略,加強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同時,他們還應該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履行社會責任,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通過這些努力,民營企業不僅可以提升自身的競爭力,還可以贏得社會的認可和尊重。
六、信心比黃金更重要,行動比言語更有力
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信心比黃金更重要。民營企業家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他們的信心直接關系到市場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因此,政府和社會各界應該共同努力,為民營企業家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幫助,讓他們更加堅定地走向未來。
同時,行動比言語更有力。政府應該通過實實在在的措施來推動經濟的發展和民營企業的壯大。民營企業家也應該通過實際行動來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和使命。只有政企合力、共克時艱,才能共創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