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華爾街”再現金融茶暴雷
王磊Sans Wang
關于廣州泛茶的新聞最近一直是整個中國茶行業的頭版頭條;其實這種事件已經不是個案了,基本上每年都會在茶圈發生。這也是繼去年底“昌世茶”突然爆雷之后,不到一年時間,茶葉品牌“泛茶”的暴雷。這次因為規模更大,又是發生在全球最大的茶葉交易市場——廣州芳村,所以引起了更多的關注。
很多人認為這又是一個“金融茶”的暴雷,其實更準確地說,這種行為本質就是“金融詐騙”,而茶葉只是被用來作為“金融詐騙”的一個承載體和“背鍋俠”。
我們今天和大家分享三個觀點,供大家參考。
第一,市場的貪婪與流量的加持。
泛茶從2021年成立開始,就抓住了兩個關鍵詞——“貪婪”和“流量”。
市場的貪婪,極少數投資者對高利潤、高回報的瘋狂追逐,而忽視本身的商業模式和風險。當把這種貪婪轉化為“市場需求”,自然也成了驅動泛茶整個“商業模式”設計的關鍵要素。
“流量”,特別市場的流量和關注流的量,在這一塊泛茶運用得非常爐火純青,并且推廣方式已經到了“反常”的狀態。無論是線下和線上的流量推廣,“品味價值”“為價值而生”這些廣告推廣語在整個茶葉市場上到處可見。
在2023中國(廣州)國際茶業博覽會上,泛茶可謂是整個茶博會的流量明星,它以1800平方米精裝展位盛裝參展,超大型展位、超人氣品牌、隨處可見的品牌宣傳,刷新廣州茶博會多項歷史紀錄。
這種反常的流量推廣做法,讓市場中更多人產生認可和信賴,也達到了其不斷擴大的“資金盤”的目的。
第二,政府職能是否有缺失?
泛茶的這種模式和“擦邊球”企業行為,很多商業和資金的管理模式設計已從法律法規上逃離了政府的監管。
從目前的法律和行政職能看,很難說政府的相關部門存在監管缺失。
雖然廣州市荔灣區政府、云南省西雙版納勐海縣政府、各相關行業協會不斷發通知函反復提醒市場投資者,防止陷入利用茶作為載體進行金融詐騙。
但是,即使這樣也很難從根本上限制個人投資行為,而部分投資者的貪婪和對泛茶的信任,對于政府及相關協會的警示往往是置之不理的。
未來,可能需要政府多個部門用創新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在多部門統一協調前提下去監管這種泛茶這種類似的企業行為,雖然這種難度有點大,對政府職能要求也比較高,但還是非常有必要去做。
第三,對中國茶市場的負面影響。
無論是曾經的“昌世茶”,還是今天的“泛茶”,在這些事件背后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中國茶行業,這種行為已經嚴重影響了中國茶的形象和聲譽。
中華文化幾千年,中國茶及相關的茶文化一直在全球有很大的影響力和豐富的內涵,也是中華民族在全世界的形象名片之一。中國茶以及與茶相關的瓷器等,因為其豐富多彩的種類、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歷久彌新的傳承,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但是,泛茶這種事件不斷出現,給中國茶抹黑,也嚴重影響了國內國外的消費者、愛好者。
另一方面,這種詐騙行為存在會在一定程度導致茶行業“劣幣驅逐良幣”。在如今整個茶行業本身競爭激烈、產品供大于求的市場狀況下,如果泛茶這種行為有甜頭,就會有更多的企業和市場投資者想盡心思地不斷“創新”,這種狀況不斷涌現,會逐漸導致“茶將不茶”。
買明哲
金融茶不是什么新鮮事,并且相當一部分參與者也都很清楚這就是一場擊鼓傳花的博傻游戲。雷爆是遲早的問題,只不過大部分參與者總是抱著僥幸心理認為自己不可能是那個最后的傻瓜。從這個角度來看,參與的玩家們自帶原罪,并不值得同情。
但是除開金融茶騙局,我們其他人也隨時可能暴露在類似的騙局之中。這些游戲基本上玩的就是錨定效應對人性的考驗。歷史賺錢效應是一個“錨點”,被周圍人的樂觀情緒帶動又是一個“錨點”,買入后無法承認損失則是第三個“錨點”。眾所周知,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在三個“錨點”的支撐下參與者就很難再下頭了。
另外,金融茶騙局近年來不斷發生,對于我們的茶文化也將形成不小的沖擊。這事將不可避免地沖擊到合法經營高品質茶葉的生產者和銷售者,甚至是購買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