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就業形勢或難于本科生
志強
這兩年就業難,招聘要求一直在提升,似乎不考個研究生壓根沒法就業,但是與此同時,文中提到的“同專業本科生更容易拿到合適的offer,研究生因更多想進入對口的科研機構,反而工作方向更窄、找工作更難”現象也是存在的。這其實并不矛盾。比如清華本科比清華碩士更好找工作,這是公開的事實。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一個不錯的高校,其研究生隊伍中有不少是本科學校不太好,考研“上岸”的學生。這些學生還以為考研成功就“上岸”,卻沒有想到,畢業之后還是會因為自己的本科學歷受到歧視,怨只怨現如今的就業環境也有點太卷了。
柏文喜
研究生就業形勢嚴峻:人才培養與就業市場的錯位及反思
2024年,針對畢業生就業形勢的調研報告顯示,普通本科院校的碩博畢業生offer獲得率僅為33.2%,較去年下降了17個百分點,并且這一比例還低于普本院校本科畢業生的43.9%。這一數據不僅揭示了當前研究生就業形勢的嚴峻性,也反映出我國人才培養體系與就業市場之間存在的較大錯位現象。本文將從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高等教育發展與社會需求脫節、以及大學生以學歷升級回避就業困難等角度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性建議。
一、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吸納高層次人才能力不足
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與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這一過程中,盡管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理論上應當有所增加,但現實情況卻并非如此。一方面,經濟轉型往往伴隨著傳統行業的淘汰和新興行業的崛起,而新興行業的發展往往具有初期規模較小、技術迭代快的特點,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并非立即釋放。另一方面,我國產業升級的步伐在某些領域還不夠迅速,一些行業依舊停留在勞動密集型或低附加值階段,對高學歷人才的需求有限。
此外,由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復雜性,企業在吸納高層次人才時往往面臨諸多挑戰,包括薪資待遇、工作環境、科研條件等。如果企業無法提供足夠的吸引力和保障,高層次人才可能會流向其他行業或國家,導致人才流失。因此,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的步伐不夠迅速,直接影響了對高層次人才的吸納能力,加劇了研究生就業形勢的嚴峻性。
二、高等教育發展與社會需求脫節
我國高等教育在過去幾十年中取得了顯著成就,但與此同時,也暴露出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一方面,高等教育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社會需求基本面,導致培養的人才與實際就業市場需求不匹配。例如,一些熱門專業因為就業前景好而盲目擴招,但市場需求變化迅速,導致這些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面臨就業困難。另一方面,一些新興行業或領域的人才需求卻得不到有效滿足,因為這些領域往往不在傳統的高等教育專業設置范圍內。
此外,高等教育在培養過程中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這導致學生在畢業后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難以快速適應企業的需求。同時,高等教育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上也存在滯后性,無法及時跟上行業發展的步伐,導致培養的人才與行業前沿脫節。
三、大學生以學歷升級回避就業困難
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不少大學生選擇繼續深造,以學歷升級來回避就業困難。這種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對就業市場的不確定性和恐懼感。然而,這種做法雖然暫時緩解了就業壓力,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一方面,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研究生教育也逐漸失去了精英教育的特點,導致研究生學歷的含金量下降。另一方面,過度追求學歷升級也浪費了大量的教育資源和時間成本,不利于學生的個人發展和職業規劃。
此外,以學歷升級回避就業困難的做法還可能導致學生的職業定位模糊和職業規劃缺失。一些學生在研究生階段依然沒有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和發展方向,只是盲目追求更高的學歷,導致在畢業后依然面臨就業困難。因此,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積極面對就業市場,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
四、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性建議
面對當前研究生就業形勢的嚴峻性和人才培養體系與就業市場之間的錯位現象,高等教育發展需要進行深刻的反思和調整。以下是一些方向性建議:
1. 立足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面
高等教育的發展應緊密圍繞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專業設置和招生規模。一方面,要加強與企業的合作與交流,了解行業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變化,及時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另一方面,要鼓勵和支持高校與企業開展聯合培養、實習實訓等合作,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同時,高等教育還應加強對新興行業和領域的關注和研究,積極開設相關專業和課程,培養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此外,要加大對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持力度,推動高等教育與地方經濟的深度融合,促進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
2. 立足于學生個人素質提升與興趣訴求
高等教育的發展應立足于學生個人素質提升與興趣訴求,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一方面,要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注重啟發式教學和探究式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創新平臺,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和提升自己。
同時,高等教育還應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發展方向,提供多樣化的教育資源和服務。例如,可以開設選修課程和輔修專業,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職業規劃進行選擇;可以建立導師制度和學術團隊,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術指導和支持;可以開展職業規劃教育和就業指導服務,幫助學生明確職業目標和發展方向。
3. 平衡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
高等教育屬于通識教育、素質教育和專業教育的綜合體,而不僅僅是服務于就業的職業培訓所。因此,在高等教育發展中,應平衡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一方面,要加強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和教學,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另一方面,要深化專業教育改革,提高專業教育的質量和水平。
同時,高等教育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等通用技能,這些技能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將發揮重要作用。此外,要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等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4. 加強就業指導和服務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高等教育機構應加強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就業指導體系,提供職業規劃、求職技巧、面試準備等方面的指導和培訓;另一方面,要積極開拓就業渠道和市場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實習崗位。
同時,高等教育機構還應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系和合作,了解企業的人才需求和招聘標準,為學生提供更加精準的就業指導和推薦。此外,要關注學生的就業心態和心理健康問題,提供必要的心理輔導和支持服務。
總之,研究生就業形勢的嚴峻性和人才培養體系與就業市場之間的錯位現象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面臨的重要挑戰。為了應對這些挑戰,高等教育需要進行深刻的反思和調整。通過立足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面、立足于學生個人素質提升與興趣訴求、平衡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以及加強就業指導和服務等措施,我們可以逐步解決這些問題,推動高等教育與就業市場的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
張學峰
能夠吸納就業的企業事業單位(包括公務員)的組織架構越來越系統化,與之匹配的工作內容越來越集約化并且對專業素質和知識面的要求越來越高。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在快速增加,個人的綜合素質與收入的關聯性越來越強。財產性收入占總收入增長的比重有下降趨勢,居民對就業收入的依賴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