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城市人口重新增長背后
子涵
最近,和一老友聊天,他的孩子前兩年從北京回老家縣城,最近又打算回京發展,按他的說法:孩子回老家后,發現縣城沒什么合適工作。要么進體制,要么個體戶。考公年齡限制,又沒能力當個體戶,回到一線城市或許機會還多些。 他家的情況可能具有一定代表性,一線城市的經濟活力和工作機會的確有著持續吸引力。
不可否認,一線城市確實卷的厲害,但是卷也有卷的價格。同樣崗位,在一線城市和二三四線城市的薪酬差別很大,一線基本是薪酬天花板了。
薪酬還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一線城市的工作機會更多。而工作機會和人口,其實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人口構成需求,人多了相應的需求就會增加,生產也就會隨之擴大,這也就意味著更多的工作崗位和機會,由此形成良性循環的聚集效應。
再者說,一線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完備,很多人覺得一線城市生活成本高,這其實主要是房價太高導致的,如果撇開房價看其他生活開支,其實綜合價格并不算貴。
張學峰
依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生產力的決定因素是生產資料所有制,而生產關系的首要因素是人在社會收入分配中的地位。生產力強調物的屬性,生產關系是生產力中人的關系的總和。
維持供給側產能增長的動能是人的消費需求,而投資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推進消費總量的增加和消費升級。物質世界服從服務于精神世界,精神力量征服改造并充分利用物質世界的資源稟賦。
不僅是一線城市人口重新恢復增長,在準一線和二線城市的人口擴容也很可觀。國內人口進一步向大中型城市集中,而城市治理的現代化在進一步科學化并實現高效率。我國的管理科學理論與管理實踐能力在治標與治本上共同促進,實現了經濟增長與群眾生活質量提高的雙豐收。
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是大城市病的首要特征,通過集約化規劃和精細化服務,我國大城市可容納人口的數量極限在穩步增加,人口總量不再是制約城市發展的瓶頸,而人口眾多反而促使經濟更好更快的增長。技術創新與研發進步能力是大城市所擁有的人力資源優勢的體現,人文薈萃需要集中高素質高層次的人才,人的因素決定了資源環境稟賦的經濟運用價值。
重視人口數量與質量,提供高水平的工作、生活和學習教育環境,突出技術運用層次和運用的廣度深度,是完全符合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原理,也必將進一步促進社會進步與人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