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的目標和決心不會變
東木
今年以來,隨著美國經濟和通脹數據持續超出預期,美聯儲年內大幅降息的預期減弱,致使美元兌主要非美貨幣大幅走強。日前,日元和韓元兌美元匯率跌幅加大,導致日本和韓國官員近來紛紛加大了對本幣走勢的警告力度。鑒于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我國央行負責人發聲,表明堅決防范超調風險,旨在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的目標和決心。
2005年之后允許匯率浮動,但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一直是我國的基本策略。長期以來,我國匯率還算相對穩定,基本是在6~8%之間。去年以來,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全球外匯市場波動較大,人民銀行、外匯局也是發復強調,以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為目標,堅決對單邊、順周期行為予以糾偏,堅決對擾亂市場秩序行為進行處置,堅決防范匯率超調風險。
從宏觀經濟運行看,匯率浮動主要是調節實體經濟中的貿易和投資,貿易和投資是多邊的,涉及到多個國家、多種貨幣,因此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變動可以更全面地體現匯率對貿易投資以及國際收支的影響。從匯率制度看,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非常重要,但并不是人民幣匯率的全部,因此還要關注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匯率的變化。得益于國內經濟穩步回升向好,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具有堅實基礎。
蘭香
近期,美元指數創下新高,導致日元、韓元、印度盧比等貨幣大幅貶值,讓人聯想到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在此背景下,4月17日,美國、日本和韓國啟動首次三國財經領導人會議,并發布聯合聲明,同意就外匯市場波動問題保持密切磋商。
誠如菲律賓央行行長所言,市場的核心在于美元,而美元的核心在于通脹。但現在最大的問題在于,美國政經的割裂對于通脹的影響已成頑疾。最近,美國政府和國會圍繞加稅、阻礙供應鏈又做了很多事情。照此路徑推演,美國通脹將長期維持高位,導致降息無限期延后甚至轉為再次加息的預期,這帶動美元兌其他貨幣持續升值,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會變得更加昂貴,進口多的國家會面臨更高的通脹壓力,以美元進行借貸的國家也面臨更沉重的債務負擔。
面對這些挑戰,高盛稱,不同類型經濟體的央行可能采取不同的應對策略。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的央行可能更能接受本幣疲軟,而經常賬戶赤字、通脹和外債水平較高的經濟體的央行可能會更積極地采取措施穩定本幣匯率。總之,亞洲貨幣保衛戰確實已如箭在弦。
譚浩俊
近期公布的金融數據顯示,2024年3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突破300萬億元,達到304.8萬億元。對此,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18日在北京出席新聞發布會時表示,當前龐大的貨幣總量增長可能放緩,數據上會有擾動,不宜簡單作同期比較。總體看,當前存量貨幣確實已經不低了。
古希臘物理學家阿基米德有一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起地球。”阿基米德說的是杠桿原理,就是后來的杠桿定律。杠桿原理不僅適用于物理范疇,也適用于其他很多范疇。特別是經濟學、金融學、社會學范疇,都難運用杠桿原理去分析問題、解決難題,譬如貨幣發行。
眾所周知,金融是經濟的血脈,金融越發達,對經濟的影響就越大。反過來,經濟越發達,對金融的要求也越高。而金融與經濟的關系,一定程度上,也是杠桿原理在起作用,金融扮演了非常重要的杠桿角色。適度而有效的貨幣投放,對經濟的作用是積極的、正向的,過度的貨幣投放,則會對經濟產生消極、負面的影響。
在具體工作中,如何才能理性、客觀地分析貨幣投放對經濟的作用,不僅要看貨幣投放的數量,更要看貨幣投放的效果,尤其在經濟處于不太穩定的狀態下,更要冷靜、理智地分析貨幣政策的作用與效率,既不要過度簡單化,也不要過度復雜化,從而正確把握好貨幣政策的力度與節奏。
而就當前的貨幣投放來看,在經濟增長速度并不是很快、經濟規模也沒有達到很高水平的情況下,廣義貨幣余額突破300萬億元,確實需要更加理性、客觀、理智地分析。首先,不做簡單的同期比較。如果做簡單的同期比較,目前的貨幣投放數量確實太多了,已經與經濟規模、經濟增長速度不相匹配。但是,需要理性面對的是,這是在經濟環境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全球金融危機的滯后效應遲遲沒有離去,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沖擊帶來的負面作用仍在影響著企業和居民的信心,針對中國和中國企業的貿易保護、技術壁壘、經濟制裁等日益嚴重,市場競爭日益加劇、企業運行面臨的矛盾十分尖銳,如果只是運用財政政策維護經濟穩定,別說財政沒有這樣的能力和條件,就算有,對穩定經濟的作用也不夠。因此,需要貨幣政策給予更多的支持和保障。在這樣的情況下,發行貨幣、增加資金供應、保證投資等維持相對較高水平,才能確保經濟穩定、就業穩定、居民收入水平穩定。適當多發行一些貨幣,也就比較容易理解。這也符合經濟學原理和金融學本質,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和市場規則。
其二,不做簡單的同期比較,不等于可以做簡單的分析。簡單地做同期比較,容易造成貨幣投放數量過多,貨幣政策失誤等方面的錯誤判斷。但是,并不代表投放的貨幣都發揮了作用,都是實現的成功投放、有序投放、有效投放。恰恰是,在貨幣投放的效果評價和評估方面,是存在一定問題的,并沒有科學、客觀、理性地對已經投放的貨幣使用情況進行過分析。更多情況下,都是采取過度簡單的定性分析,即便面對開發企業出現如此嚴重的負債風險,有關方面的評價仍然是成績遠大于問題,沒有認識到在給開發企業投放資金時存在很大問題的,開發企業的風險與銀行的資金投放是有直接關系的。但凡銀行在向開發企業投放資金時,能夠理智一些,就不會出現如此嚴重的問題。不僅開發企業,政府融資平臺、大型國有企業、產能過剩企業、其他非實體企業等,也得到了銀行很多不該得到的信貸資金支持。相反,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企業,卻被銀行邊緣化。而到了這個時候,央行方面仍然認為貨幣規模達到300萬億元,是過去多年來金融持續不斷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反映,而不承認銀行在投放資金過程中存在問題,確實有點難以理解。
實際上,強調廣義貨幣突破300萬億元,并不是想追究金融機構什么責任,而只是希望央行能夠真正客觀、理性地分析一下貨幣投放效果,特別是如此規模的貨幣投放之后,為什么價格指數一直保持很低水平,是不是投放的貨幣沒有產生應有的效率與作用,貨幣都沉積在哪里,是不是被銀行體外循環和進行資金空轉了,不然,從理論上說不通,從實踐上也分析不出道理。所以,央行需要冷靜一些,多從貨幣規模大擴充中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辦法,而不要再用定性方式給貨幣政策表功,認為貨幣政策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