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批學術造假通報,多所知名高校在列
2024-04-15 11:00
小號
默認
大號
日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通報2024年第一批次的學術不端行為。此次通報共涉及15所大學,累計32篇論文。此次通報涉及同濟大學、中南大學、山東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江南大學、北京建筑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寧夏醫科大學、杭州醫學院、徐州醫科大學、鄭州大學、福建醫科大學、中國醫科大學、深圳大學均有“上榜”。“985”重點高校成學術造假重災區。 | 相關閱讀(界面)
51

祺琪
冥想實現身心平衡
近年來,我國學術不端事件頻頻曝光,涉及多所高校,嚴重影響了學術聲譽和學術環境。每年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都會分批次通報查處學術不端的典型案件,“重拳”打擊,對學術不端“零容忍”。今年第一批次的學術不端行為,涉及面大、數量多,而“985”重點高校成學術造假重災區,也是呈現學術造假新特點。
和大學朋友聊天,他的第一句話就是卷得厲害。越是“985”類的大學,申請基金資源多,但競爭者也多,因此對于論文考核要求也高。一些學者為達到目的,不惜鋌而走險,不僅造假手段多樣,抄襲剽竊、圖片使用混亂等,有些高校還存在請托等問題。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早在《2022年查處的不端行為案件處理結果通報》半年三批資累計查處77名學術不端者中。按被查處人數,西安交通大學排在首位,今年第一批次西安交大還在,而江南大學居首。如果將歷年出問題學校名單列出來,有此學校差不多年年榜上有名。這也足以說明問題。
有業內人士表示,學術不端問題之所以易發多發,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學者個人原因,也有少數管理部門和責任人把關不嚴、缺乏完善的追究懲戒機制等。近年,中國學者的造假行為在國際上也較突出,引發關注,對我國學術形象造成不良影響。因此相關部門也在采取措施,開展撤稿論文自查和重點核查工作,并要求嚴懲學術不端行為。說到 底,學術誠信是科研的基石,每一位學者都應秉持嚴謹的學術態度,杜絕學術不端行為。高校和管理部門也應加強管理,完善制度,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只有這樣,我國的科研事業才能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