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高管批量上位,難解大廠“中年危機”之困
六和璧
前段時間看過一組數據,互聯網大廠的員工平均年齡,基本在27歲至33歲之間,這也表示了互聯網大廠本就是崇尚年輕化。出現80,90后的高管也就順理成章了。現實中35歲就是一道坎,因為一個人隨著工作年限薪酬高起來了,身體機能卻開始走下坡路,遠不及20多歲剛出校門的大學生研究生便宜還好用,特別是在大廠的工作強度下。
所以互聯網公司的高管年輕化本身就是一種“陽謀”,一種人為制造的市場氛圍。試想如果你的部門領導都是30歲左右的年輕人,而公司的副總和總經理也不過40左右,那些35甚至40的互聯網大頭兵們又該如何進退?眼見上面是更年輕的領導,背后每年還有如潮水般涌來的20幾歲的有著用不完勁的應屆生。自身的優勢和職場發展可想而知。
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升到領導崗位,有些人天生就是技術崗,鉆研產品和技術,不斷精深。40歲左右本是對行業和職位理解深刻的年齡,卻因不斷內卷和業績壓力,而被淘汰。真是一種人力資源的浪費,而這些互聯網大廠卻在打著改革的旗號,讓自己更加年輕。解決問題的從來不是年齡,而是一個公司的制度以及所處的社會環境。然而,面對增量不再,競爭激烈,裹挾在時代洪流中的大廠們也有些身不由己。
識業
知識是多看幾本書就能掌握的,但是經驗是需要日積月累的。
一個內設組織的管理者,特別是一個企業的管理者,是需要知識還是經驗呢?其實,既需要企業或是內設組織所屬的專業知識,也需要經驗。但是卻有所側重,專業知識只占少部分,還是要以經驗為多。
二十五六歲碩士畢業進入大廠工作,十來年就能做到一個幾百人,甚至幾千人的內設組織的負責人。這樣的話說出去,讓所有同齡人都會羨慕。但是他真正能hold住這樣一個內設組織的龐大隊伍嗎?一個組織的負責人除有一定的專業知識以外,更需要有審時度勢、運籌帷幄的能力。
這八個字說起來簡單,但是背后需要至少一二十年的管理經驗的積累,注意,我說的是管理經驗,而不是工作經驗。否則他對內難以馭下,對外難以hold住各類客戶和供應商,更沒辦法帶領組織在重要節點做出關鍵而有益的選擇。
當然,如果這些內設組織的負責人更多是偏向公司領導層的旨意執行,不需要靠自身的能力經驗去進行內設組織的規劃、業務策略的選擇,那當然對這個管理者的勝任要求就低很多。年紀輕一點更有向前沖,攻城掠地的沖勁嘛。
自古以來,更多的是年輕人作為沖鋒的將軍去馳騁沙場,坐鎮中軍帳的是經驗豐富的白發元帥。